原標題:進了世遺名錄,不等於進了“保險箱”

這說明《世界遺產名錄》不是隻進不出,“金榜題名”進了《世界遺產名錄》固然可喜,但不能永遠抱着金榜睡大覺。急功近利的過度開發,不思進取的懶政保護,可能破壞遺產地的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氣質。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並舉,才能讓歷史沉澱的遺產地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

把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從《世界遺產名錄》中移除,世遺大會給出的原因是:開發項目與其他開發計劃在遺產地及其緩衝區內持續推進,該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已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害。

利物浦海上商城位於利物浦市區北部海港,範圍包括阿爾伯特碼頭、威廉布朗大街等利物浦地標在內的六個街區。18至19世紀時,這裏船隻如梭,貿易興旺,經濟繁榮,在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與擴張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2004年,利物浦海上商城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12年,鑑於利物浦計劃大規模開發老船塢區,世界遺產委員會把該遺產地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教科文組織曾反覆要求英國政府做出承諾保護好這處遺產地,但利物浦市政府並沒有因此放棄城市開發計劃,繼續在遺產地及其緩衝區內推進新項目。今年年初,利物浦市政府又批准當地一個足球俱樂部在碼頭區興建現代化足球場。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爲,開發項目和新建築將嚴重損害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因而忍痛將其除名。

利物浦海上商城被除名折射出各種遺產項目常常面臨的一個兩難困局:如何兼顧發展與保護。世界上不少世遺項目,尤其是地處老城區裏的項目,在開發與保護之間,往往選擇了前者,或是借“世遺”的“金字招牌”過度開發。

進入21世紀,利物浦城區新建築不斷拔地而起,城市經濟增長一度超越倫敦。支持利物浦開發老城區的觀點認爲,傳統城市需要轉型,維持歷史風貌雖然能帶來一定的遊客和投資,卻也意味着拒絕了其他發展路徑。過去十年間,利物浦市政批准了針對碼頭區的總計55億英鎊的重建計劃,包括興建公寓、摩天樓、遊艇碼頭等,希望以此爲當地提供數萬個工作崗位,並吸引更多國際商機。

當地許多民衆認爲,城市開發的重要性理應高於世界遺產這個頭銜。英國遺產保護機構“拯救英國遺產”的負責人亨麗埃塔·比林斯則認爲,“由於新的開發規劃和監管不力,這座城市失去了曾經的榮譽,令人非常遺憾。”

無獨有偶。和利物浦海上商城同時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另一個項目德國德累斯頓易北河谷,早在2009年就被除名,其原因也是由於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沒有擺正。

全長18公里的易北河谷是一處傑出的自然文化景觀,將著名的巴洛克景緻和市郊田園風光融爲一體,極具藝術性,這是其入列世遺名錄的根本原因。由於交通不便,地處德國東部的易北河谷的名氣遠比不上萊茵河谷。2004年,易北河谷被列入世遺名錄。

好景不長,德累斯頓政府以緩解交通堵塞爲由,不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對和批評,於2007年底開始在河谷內建造一條長635米的橋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爲,橋樑會破壞河谷的整體景觀,建議用河底隧道替代。但德累斯頓當地官員執意要修建該橋,聲稱建橋決定已經通過全民公決,德國憲法法院也裁定認爲,教科文組織是用名錄問題對德累斯頓進行勒索。最終該項目被除名。德國媒體評論說,這是德國文物保護的黑色一日。

首個被除名的世界遺產項目——阿曼“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的命運更是讓人唏噓。由於人類的捕獵,1970年代阿拉伯大羚羊瀕臨滅絕。1980年代初,阿曼政府設立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1994年被作爲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此後,由於措施不力,非法捕獵屢禁不止,該保護區羚羊數量由1996年的450頭下降至2007年的63頭,且只有4對可生育。進入21世紀,阿曼政府大幅減少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面積,用來開採石油,其九成的面積已不復存在。因此,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於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被宣佈除名。

進了世遺名錄不是進了“保險箱”,入選世遺名錄的初心不能忘。入選世遺名錄,意味着遺產地會迎來更多的遊客和更大的負荷,因此相應的開發和保護更需用心,謹防功利主義心態。歸根到底,入選世遺名錄是對遺產地獨特的自然和文化價值的承認,更是爲了加強對遺產的保護,強化對遺產文化價值的傳承,無論怎樣強調保護都不是多餘的。供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