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榜单,其中,成都获得“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和“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城市”两个奖项。

强化发展引擎 赋能城市发展

纵观成都发展,“十三五”时期,成都经济总量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达到1.77万亿元,排名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城市第七。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成都从2016年第100位跃升至2020年第59位,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双突破1万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7%,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同期,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679.5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7.8%,成都经济复苏稳中加快。

“十四五”时期,成都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会上,成都双流区获得“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和“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区县”,成都青白江区荣获“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成都国际铁路港荣获“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

双流区作为成都建设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主阵地”、西部科学城“主战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截至目前,双流共聚集世界500强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267家、市场主体13万户,每年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协议投资达1000亿元,2020年,双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

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天府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为依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凭借机场优势,推进“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打造跨境电商国际中转枢纽,推动双流机场向客货并举转型。

成都青白江区借力中欧班列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8年以来,成都中欧班列已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63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自贸试验田种出多项改革成果,多式联运“一单制”入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集拼集运获国务院全国复制推广、创新“三项改革”全国率先打通准入准营环节、“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以“碳中和”为目标,青白江加快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当前,青白江区已集聚碳中和重点企业29个,去年实现产值282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青白江将充分发挥陆港主枢纽核心优势,围绕“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示范、产业化应用与加工出口,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材料。

创新引领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成都连续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截至去年年底,10年新增581.8万常住人口,成为全国人口第四城。面向未来,成都坚持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加快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范例。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强调以示范区建设增创城市先发优势,抢先布局新技术、新生物、新能源、新制造、新生活五条赛道,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让成都发展转型的带动力推动市场主体与城市共同发展。

新经济企业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自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以来,经过4年努力,新经济企业总量达52.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20家,12家新经济企业上市及过会,科创板上市总量与新增数量均列中西部第一,新经济总量指数跃居全国第二位。

聚焦打造“5+5+1”现代化开放性产业体系,构建14个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五链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深刻变革。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成都以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以协调发展构建新空间,以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以共享发展开创新局面。

文/代磊

来源:国际商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