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代小說特別是和歷史相關,是非常嚴謹的,只要出現一點常識性錯誤,這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其作品的質量。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古代最基礎的文化常識,希望對大家寫作有用:

古代計時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爲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古代人們又根據日夜的輪換,把一天分爲若干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

古人把一夜分爲五個時辰,夜裏的每個時辰被稱爲“更”。一夜即爲“五更”,每“更”爲現今的兩個小時。

而“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

“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爲計時單位了。

古時爲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爲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上面這幾種計時法所對應的現代時間如下表所示:

圖片

古代幾種稱號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字是爲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2、稱諡號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

古代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3、稱廟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如某祖、某宗,始於商代。

如劉邦廟號太祖,諡高皇帝,俗稱漢高帝、漢高祖。

官職

六部:隋代開始,中央政府尚書省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吏部:又稱天官,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

戶部:又稱地官,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

禮部:又稱春官,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等;

兵部:又稱夏官,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

刑部:又稱秋官,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

工部:又稱冬官,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各部的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

每部各轄四司,共爲二十四司,管理司的爲郎中,副職爲員外郎。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爲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

參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又叫車右、陪乘。

刺史:漢分全國爲十三州,佈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縣令之權,與秦御史監郡相似,也稱州政牧後成爲掌一州大權的長官。

國子監: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稱國學或稱太學,設祭酒一人,司業二人。

御史:秦爲在君主左右掌文書檔案,記錄等事的官。秦漢以後開始有彈劾糾察過失之權。

左右拾遺:唐武則天時置,負責進諫,薦舉。唐代門下省稱左省,中書省稱右省,故屬於門下省者,稱左補闕,左拾遺;屬於中書省者,稱右補闕,右拾遺。

樞密使:官名。唐代宗時,以宦官掌樞密,其後握權之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涉朝政甚至廢立君主。

庖廚:師。夏代有庖正之官執掌王的膳食。

三老:秦時鄉一級的所置鄉官,掌管教化

太守:戰國各諸侯在邊地置郡,其長官稱守尊稱太守又稱二千石,隋朝稱刺史,宋改設知州,明清稱知府。

亭長:戰國時各諸侯國之間 鄰接地設亭,置亭長以防禦敵人。秦漢時爲地方基層行政區劃,約十里一亭,設亭長,掌管緝拿盜賊並管旅宿及治理民事。

縣令:縣的行政長官,也稱縣長,知縣。其下設縣丞,協助縣令,掌辦事、文書、倉谷、監獄。

圖片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

下期內容更精彩

敬請期待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