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手機微信靠不住,志願者光靠熱情難救急……河南水災大考之後,應急救援體系還要補上哪些課?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林姿辰  朱鵬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救命,救命!

浸泡在不斷上漲的積水中,淋着傾盆大雨蜷縮在屋頂,趟着湍急的水流緊急轉移……在一個個瀕臨絕望的瞬間,被困災民最渴望的莫過於救援隊伸出的一雙援手,那是生的希望。

截至7月29日12時,此輪強降雨造成河南1391.28萬人受災,因災遇難99人,仍有失蹤人員在進一步覈查當中。超出預期的災情緊緊揪着人們的心,在特大暴雨面前,應急救援體系這個日常在公衆視野幾乎“不可見”的鏈條,突然成爲輿論焦點,在大救援中連接着無數人的生命。

這無疑是一場高難度救援,破紀錄的降雨強度、短時間成災廣泛、基礎設施運行受限……

這也是社會參與度極高的大救援,除了消防、武警等官方應急救援力量,還有衝鋒在一線的全國各類民間救援隊和志願組織、難以估量的網絡志願者,從在線文檔到小程序,從地圖標記到自研平臺,科技向善的力量集中釋放。

不過,這場難度空前的大救援也暴露出應急救援機制的弱點,通信不暢使得受困者成爲信息孤島,應急通信的遲滯造成救援行動卡頓,應急管理壓力飽和使得早期調度有心無力,而熱心的非專業救援者散兵式救援難免會讓自己也變爲受困者……

面對自然,人類一再印證着自己的渺小。若災難再次發生,應急救援一定還會啓動,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摸黑”救援中的全社會應急動員

手機鈴聲響起,陳豔濤迅速接起來。這樣的動作在7月21日已經重複了2000多次,對面的人有一個共同訴求:救命!

作爲洛陽市神鷹救援隊的一員,陳豔濤參與過不少自然災害的救援工作,但這次河南雨災程度之深,救援工作之難,遠超全隊人員想象。

特大暴雨引發一系列災情,城市內澇、農村被淹,影響範圍廣泛,加上雷暴天氣難以精準預測,使得救援有時候較疫情時期更有難度。

疫情要堵,把病毒隔離,而雨災要疏,受困人員需要轉移至安全地帶。

通信和交通是救援工作最大的攔路虎,從鄭州到新鄉、鶴壁、濟源、安陽……水到之處,一片狼藉,在這些地方,衝鋒舟、皮划艇比汽車更爲需要。而信號中斷、救援信息接收受阻令人頭疼。不知道求助者在哪裏,知道了卻又很難迅速抵達,這直接降低了救援的效率。

這是一場高難度救援,但同時也是一場社會參與度極高的救援。據鄭州紅十字會統計,截至7月21日,來到鄭州的救援隊大概已有四、五百支。

從全國各地到達河南進行支援的志願者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救援力量仍在壯大。

“現在緊缺的物資有什麼,預計明天晚上或者後天一早出發,支援河南。”一位志願者在“新鄉衛輝對口救接”微信羣中詢問。7月26日,河南特大暴雨引起全國範圍關注的第7天,微信羣裏已處滿員狀態,求助信息仍源源不斷,但已經從以被困人員求助爲主轉向了以救援人員求物資爲主。

一位參與救援的志願者加入了衆多信息溝通微信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不論是從物資還是人員角度,這都是一場自發的“全社會救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忍同胞在水中孤立無援,來自全國的救援隊和物資湧向河南。

網絡的救援力量更是難以量化。災區退回至無網狀態,但億萬網友在互聯網中爲受災的同胞織了一張網:微信羣、在線文檔、小程序在救援的信息收集階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高德地圖、抖音等平臺緊急開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微博超話“河南暴雨互助”目前已有近2萬條帖子以及超14萬名志願者。

一個名爲“信息統計組”的微信羣從最初的40人發展至滿員,利用金山文檔在線協作平臺經手超過2萬條求助信息,後來作爲召集人的羣主實在坐不住,作爲藍天救援隊的一員衝到了鄭州一線。

復旦大學博士後老師聯合GIS救援地圖和志願者團隊開發“鄭州緊急一鍵救助通道”,包含一鍵救助、救援端口、救援分發跟蹤和庇護所數據點等信息。

河南交通廣播作爲河南省的應急廣播,在22日上午搭建了精準救助的小程序,通過網絡收集求助信息,再覈實、統一調度救援,聚集網絡志願者超過300組。

河南人、在校生“Manto”利用騰訊在線文檔建立了《待救援人員信息的文檔》,24小時內更新了270多版,起始團隊32人左右,經過網友擴散,參與的人數太龐大,已經無法統計具體數字……

信息孤島中的救援鏈條卡頓

“緊急提醒!已覈實,17:44。”微信羣中,一條求助消息經志願者覈實後發送出來,很快,另一位志願者回覆了“1”表示收到,這意味着求助被接收,志願者將負責聯絡救援隊或者物資,以響應求助需求。這幾乎是所有信息整理環節的微信羣的運作模式,災情剛開始時,羣內信息彷彿爆炸一般。

毋庸置疑,社交羣組在信息整理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暴雨成災後)我就趕快把羣二維碼傳播出去,在各種論壇、微博以及其他一些軟件,然後人員迅速加入進來。羣裏有一位參與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願者提出,可以分組、分工,散播救援信息。”“信息統計組”的羣主介紹道。

救援隊隊員們正在登記電話信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但問題在於,微信羣的信息全靠人工轉發及覈查、對接,一些求助信息遲滯,缺少優先級分類,造成人力浪費和後續的救援無序。河南交通廣播在7月22日上線了線上求助信息收集平臺,試圖通過統一平臺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新鄉等地災情信息整理中,微信羣仍然是主力。

“難點就是信息不通暢,主要是這一點,包括網上的很多信息,無形之中,這份愛心可能起到反作用,因爲很多轉發的都是以前的信息。”來自河南本地的救援隊長牛振西表示,信息不通暢是這次救援與此前多次救援相比最突出的困難。

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牛振西正在指導新隊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求助信息在微信羣裏“滿天飛”,這一方面是短時間內受困人羣過多的客觀情況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越是災情嚴重的地區,越是通信不暢,求助者只能通過發短信給災區外的朋友傳遞求助信息。

通信不暢,救援也難以做到亂中有序,應急響應機制狀況頻出。

首當其衝的是救援隊對接政府部門受阻。從程序上看,救援隊應該先與河南省應急管理廳取得聯繫,並報備自己的裝備情況和人員數量,取得相關函件後,再由應急管理廳根據各地區的情況調遣隊伍,等隊伍到達各區縣指揮部後,再由鄉鎮具體分配任務。

這是一條權責分明,看似清晰的救援隊組織鏈條。但在基站損壞、信號微弱的情況下,這根鏈條開始斷裂:許多救援隊無法打通應急管理局的電話;而那些能夠聯繫到應急管理局的救援隊發現,各區縣的指揮部電話常常顯示忙線。

邁過對接的難關,災區信號中斷、救援信息接收受阻更讓人頭疼。

“我在鄭州這兩天,手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平頂山市永安應急救援隊隊長直言,許多進入災區的救援隊發現手機沒有信號,使得隊內溝通不暢,既打不通求救者電話,也無法及時聯繫後方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調配。

對講機、無線電和發短信成爲隊長們可選的替代方法。如果對講機壞了或沒電了,就只能暫緩救援——7月23日早上,在等待新鄉應急管理局發函的空檔,新鄭市藍天救援隊的秦隊長就正在頭疼怎麼搞到新的對話機。“船上本來有四部傳話機,現在壞了兩部,得協調找到新的。”

另外,洛陽市神龍水上義務搜救隊隊長楊紅山發現,即便接收到了求救信息,他們也難以與求助者聯繫,只能實地搜索。而一些求助信息十分模糊,也延遲了救援工作的開展。“從我這麼多年的救援經歷看,因爲沒有信號聯繫不到當地部門進行報備的情況不多,到了災區什麼也不知道,需要自己在災區裏現找求救人員的情況很少。”楊紅山說道。

擔心到達災區後電話不通影響救援,洛陽市神鷹救援隊的隊長臨出發時反覆囑咐後方指揮中心接好電話。但這也形成了一副令人無奈的畫面:前方隊伍一直在信息半孤島裏艱難搜索求救者,而陳豔濤手中的電話,始終響個不停。

民間力量裏無奈的散兵式救援

“統一管理救援力量的是應急管理廳,但是應急管理廳力量也很有限。”鄭州紅十字會一位內部人士坦言,要將社會救援力量統一起來,但現實的問題是,應當擔此重任的應急管理部門身負重壓,能發揮的統一和協調的能力有限。

按理說,救援隊和應急管理局是救援開展的兩股重要力量——前者奔赴一線、調配後方人員,後者則負責把握救援力量投放的大方向。志願者則是二者都可以參與調配的有利力量。但是,在通訊不暢的背景下,大型救援隊和應急管理廳都是有苦難言,而對於志願者的統籌管理,也是鞭長莫及。

7月20日,車輛在鄭州街頭涉水前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是罕見的情況,在楊紅山此前的水上救援經歷中,救援隊直接與政府方面對接,規模比較小,三五個救援隊在政府的協調下分工後能很快完成任務。但這次災情範圍太大了,救援隊伍也太多了,給協調調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爲了能最大程度接收求助信息,不少救援隊將聯繫電話公佈,但在災情緊急之時,這反而成了有序救援的阻礙。

“這幾天情況太亂了……我這個電話公佈在網上了以後,一天電話就不停,想統計信息(分優先級)就來不及了。”楊紅山表示,求助信息應有專人分級,再按照從緊急到不那麼緊急的情況,有序救援,但災情嚴重、通信不暢,救援很難有序。

大型救援隊在前線救援飽受通信和溝通之苦,熱心的民間救援隊也因通信問題無法得到信息同步。他們在一次次撥打應急管理廳的電話未果後越發坐不住了,最後索性跳過報備這一步,一窩蜂湧向災區,由此,救援隊散兵式作戰的問題開始出現。

7月22日傍晚,一隻來自山東的救援隊因不熟悉路況,遇到不知深淺的積水,車子熄火被困,救人者反成被救者;同日下午,另一位參加過九江抗洪的志願者,來自河南武警消防的退伍軍人,也因道路積水與其他乘客一同在新鄉東站被困。

在這次災情的大規模救援行動中,散兵式的志願者和救援隊有很多,他們滿腔熱血地湧向重災區,但受制於專業裝備和救援經驗,反成被困者。楊紅山告訴記者,“這幾天,好多志願者打電話要加入我們救援隊,那些沒有專業技能的我都拒絕了,但也攔不住他們自己組織幾個人就跑去救人。”

“咱們是來救災的,各種困難都會遇到,都要有應對能力,不能光靠熱情,更多的是技能,要量力而行,幫忙而不添亂。”楊紅山提醒道,救援要先保證自保,才能去救別人。

一位來自河南非重災區的應急救援協會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應急救援協會的成員都是非專職但很專業,每週還需要訓練或演習,“應急救援這個東西真不是那麼簡單的,功夫都下在平時,自發性的志願救援一定要量力而行,實際上這種情況光靠熱血是不行的,還是得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不然可能還會耽誤救援的效率”。

一線救援反思:不能靠手機、不能靠微信

在與十餘支參與河南雨災救援的民間專業救援隊的溝通中,通訊不暢是頻繁被提及的痛點問題。

“通過這次大災,以後,我覺得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訊一定要保障,而且不能靠公共通訊,不能靠手機,不能靠微信。”前述應急救援協會負責人接連用了三個“不能”,“每座城市都應該在城市的最高處建一個保障性信號基站,不論颳風下雨,必須保證通暢,一旦出現險情,所有的救援隊伍統一用一個信號頻道,只有溝通的問題解決了,才能一呼百應”。

救災中的應急通信並不是難以攻克的新問題。四川省地震多發,對於搶險救災有着較多經驗,據四川省綿陽市應急管理系統的一位內部人士介紹,通訊暢通由三大運營商來維護,如果線路斷了,運營商就需要將應急通訊車開到現場以加強信號。

“我們救災很多時候都是斷電、斷通信、斷路,就算是斷路,運營商的工作人員人工背都要背到現場,要保證現場可以使用衛星電話。”該內部人士介紹道。

7月24日,在河南省衛輝市區,救援人員使用剷車轉運物資

圖片來源:新華社

“運營商建立了多方位的應急通信體系,但面對突然來的暴雨,路面全是積水的環境,斷電難以恢復的情況下,部分地區的應急通信保障確實有難度。”一位通信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河南暴雨出現的很多困難情況,是以往沒有預料到的,導致部分地區通信恢復較慢。

據通信行業人士介紹,目前主要的應急通信方式主要是衛星電話、應急通信車、無人機應急通信。衛星通信受限於特定終端設備,海上漁民配備得較多,一般手機接收不到此類信號,多爲官方組織機構配備。日常的應急通信車,遇到暴雨洪水,大面積的積水區無法通行。無人機應急通信雖然便捷,但目前造價較高,只能覆蓋極個別重點區域。

河南暴雨暴露出了當下在應急通信準備上的缺陷,業內人士認爲,在城市的制高點構建能夠提供基本通信服務的應急網、規劃獨立供電的通信設備、通信網和衛星網融合是日後應急通信能力提升的方向。

應急廣播應當在沒有通信的時候發揮作用,但在這次暴雨成災的緊急狀況中並未見效果。

其實,從體系建設層面,我國在多年前已經注意到應急廣播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2020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應急管理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發揮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見》,災害事故多發易發頻發地區應急廣播平臺應於2022年底前全部建成,應急廣播主動發佈終端人口覆蓋率95%,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省級應急廣播平臺已建成6個。

據記者統計,目前建成省級應急廣播平臺的包括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福建、遼寧、四川。而此次受災的河南省於2020年9月纔開始對《應急進行時》和《河南應急廣播災情發佈平臺》項目進行推介,直至去年12月,河南省廣播電視局在鄭州召開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座談會,部署下一步河南應急廣播建設事宜。

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見的投入

河南的特大暴雨將應急救援帶入了大衆的認知。

突發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常被大衆忽視。而運轉不暢的應急救援鏈條就像是隱藏在日常社會運轉中的“灰犀牛”,有着致命的威脅。

應急救援包括從預警、信息反饋、響應、處置救援直至最終結束,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涉及多個職能部門以及多級管理機構的協作。山東省東營市消防救援支隊戈海波在《我國消防救援部門應急救援機制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中這樣介紹。

突發性事件的應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預案及預案的實施。

據上述綿陽應急管理系統內部人士介紹,一旦預警達到橙色或紅色級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員就需要報告,而國土資源部門在預案中對於人員向何處轉移、安置以及相應的方式都有規劃,針對每個隱患點都有預案。

7月27日,救援人員駕駛橡皮艇、衝鋒舟等在衛輝城區搜救被困羣衆

圖片來源:新華社

儲備也十分重要。在此次的救援中,救援隊最需要的交通工具是皮划艇和衝鋒舟,但現實是,這類物資十分短缺。“中原地區用皮划艇、衝鋒舟是想也不敢想的,我們下一步要考慮考慮,之前都沒有發過那麼大水,不太需要這種東西。”河南新鄉衛濱區應急管理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缺乏經驗,救援在物資儲備上存在遺憾。

除了關鍵的物資,救援力量也需要儲備。前述綿陽應急管理系統內部人士表示,當地政府部門有12支專業的救援隊伍,全部專業救援力量約在2000人左右,根據災害的級別來進行相應數量的調度,而調度的數量也是有相應預案的。

應急救援是各部門協作的工作,整個鏈條的順滑轉動是需要磨合的,未經充分演練的預案在沒有經驗的支撐下,不免會流於表面。

戈海波在《研究》中提到,我國應急協同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等問題造成了應急聯動能力不足,影響了協同應急和合成應急。具體來說,在應對突發性事件過程中,往往側重於所轄部門的力量處置,儘管消防、環保、衛生等部門可以進行聯動,但尚未達到聯合協作和統一調度的程度。

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的應急救援中,物資調動被詬病較多,受制於嚴格的登記制度,各地紅十字會、政府等部門在物資收發上相對謹慎,這是必要的,但存在影響靈活性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的運送物資志願者團隊就遇到了載着物資不知送往何處的問題,而針對災區的物資需求情況,爲了呈現得更加精準,網友甚至自發構建了一個“地圖”。

網友開發的物資需求對接程序截圖

對協作的訓練越多,應急救援的鏈條轉動得就越高效。“四川本來就多災多難。我們綿陽市的應急救援體系在5·12後都在逐步完善。加上這幾年每年都有洪災,比如2018年的7·11,2020年的8·11、8·17,這些都是很大的救援行動,動用了消防、武警、還有調度裝備,整體來說指揮還是比較有序的。”前述綿陽市應急管理系統人士介紹道。

應急部門的建制和資源投入也直接影響着應急能力。“救援設備以及技術設備的採購需要多方努力,投入有個過程。”該人士表示,受制於經濟增長,當地對防災減災的投入預算有限,但每年都在增加,相較以前已有長足的進步。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嚴格執行預算財政制度,應急準備金往往嚴重不足,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應急資金保障往往捉襟見肘。”戈海波在《研究》中指出。

急救援,既是救急,也是救命;分秒必爭,又需要專業到位。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災害中,我們看到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力量,但也需要直視,應對大災之際,應急救援機制仍有不完善之處,如何建立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如何能將傷亡降至最低?如何爲突發事件提供更多的後援力量?仍需要進一步總結、反思。

記者手記丨希望我們有更強大的能力抵禦下一次災難

語速飛快,幾乎是所有受訪應急救援隊的共同特點,救援工作需要長時間高度緊繃。他們承載着受困者對安全的期待和渴望,也是應當被記住的平民英雄。

我們對應急救援鏈條運轉的關注,源於在現場和電話裏與救援隊隊員的一次次交流。在瞭解他們的救援事蹟時,我們發現“有心無力”的無奈不止存在於不在現場的關注者中,也廣泛存在於現場救援人員之間。

作爲災難發生後的“保命”環節,應急救援的高效實施無疑至關重要,稱之爲事關生死也毫不誇張。這次河南暴雨成災有諸多意外,應急救援存在諸多挑戰,超出預期的特殊情況帶來了沉重的痛感。

敬畏自然,這是一位救援者囑託記者傳遞給社會的。人之渺小在於肉身凡體,而人之不容小覷在於反思能力。因此,懷着對每一位救援工作者和志願者的敬意,我們將這篇報道呈現於此,希望應急救援體系的構建和運轉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希望我們能有更強大的能力抵禦下一次災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