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东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组委会就曾宣布,为运动员村餐厅所提供的餐单中将包括福岛县等受日本核泄漏影响地区的食材及当地特色菜。

消息一出,便已经引起了部分参赛国家的反对。

然而,以前的奥运食物,有没有比这还要糟心的状况?

今天,就从头到尾给大家捋一遍,奥运会的"吃",都出现过什么奇奇怪怪的操作。

如今,我们心中的奥运村饮食,不仅要提供正宗又美味的各民族风味菜品,方便各国运动员快乐干饭,同时,三餐之余的补给,也不能断了保障。

然而,最早的现代奥运会饮食,只需要一个原则:

饿不死就行。

一份橄榄果、一块当地产奶酪、一瓶葡萄酒,这些土特产是基本的。跑马拉松之前,主办方还会给些橙子和牛奶,这便是全部了。

那一届马拉松冠军斯皮里顿·路易斯,比赛那天,啃了整整一只鸡才缓过来。

然而,超长的赛程还是让他撑不住了--那年头马拉松倒也有补给站,不过也就是葡萄干和橙子之类,路易斯后来回忆说,早知道这么累,衣服上多缝几个口袋装点吃的多好。

比如1904年的圣路易斯奥运会,男子马拉松赛的补给,就糟到了极点。

赛程中跑出11英里,才有一口水井供选手饮用。

这一路上,有选手不习惯当地井水的水质,中途拉肚子的;

有饿红了眼,溜下赛道上人家果园里偷苹果吃,结果误食烂苹果胃痉挛的;

有跑到一半体力不支,打了辆车往终点跑,结果被终身禁赛的,还有被发疯的野狗追出赛道跑丢了的……

所以,美国选手托马斯·希克斯夺冠之后老被人说,因为他是美国人,饮食上占了水土地利。

偏偏这大哥还灌了几杯白兰地,跑到终点都出现幻觉了。

最后愣让教练搀着跑完的

更多的国家,发现了奥运会展示本国文化的窗口作用后,都不吝于提供丰盛的餐点。

比如1908年伦敦奥运会,和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都得到了英国、瑞典两国王室鼎力支持,各种本土美食基本上有啥上啥(虽然都是鱼)。

然而,这还是靠主办国自觉,要想每次奥运会都吃得好,总不能老蹭王室的饭呀。

直到1924年巴黎奥运会,大吃货法国上线,才改变了状况。

他们在比赛场馆附近建了一批大木房,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居住,这就是奥运村的雏形。

早餐火腿面包黄油果酱不可少,牛奶咖啡巧克力都有;午餐鱼肉蛋奶都保障供应,还能喝点儿小酒(当然高度酒不行);晚餐必须按正餐来,前菜汤品小吃主菜餐后甜品一应俱全。

到了1936年,哪怕希特勒心底里再烦奥运会,但柏林那届的菜单,还是有模有样:

早餐:橘子半个,麦粥(热或冷),熏猪肉和鸡蛋,烤面包片或松饼,咖啡或可可或牛奶;

午餐:烤牛肉,烤土豆,胡萝卜和豌豆,菠萝生菜(加橄榄油),煮鲜梨;

晚餐:汤,烤牛肉(加苹果汁),焖土豆,乳汁花椰菜,果冻加香兰汁。

然而,此时的奥运餐食,距离我们今天的标准还差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刚刚那份柏林奥运菜单,是1936年与刘长春一同征战奥运的中国铁饼选手郭洁提供的。

后来回忆此事,老爷子还是一肚子遗憾:要不是不适应西餐,我们的成绩也许会更理想。

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口味必然不同,在国际文化交流还不如今天顺畅、平等的时代,饮食待遇自然不均衡。

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每日需要的营养也不同:一位游泳健将,一顿饭吃掉体操运动员一天的食量,也毫不稀奇。

听说菲尔普斯早上要吃仨三明治五个鸡蛋饼

更别提每个运动员的个人爱好与忌讳了--假如真有位大力士,每天不吃韭菜盒子就不来精神,万一食堂没有,多影响发挥呀。

1948年伦敦奥运会,在今天看来,像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插曲:

那年英国还没走出二战阴影,物资紧缺,虽然承办了奥运会,可实在供不起运动员的伙食。没办法,国际奥委会只好倡议,大家自备干粮来吧。

最绝的是,阿根廷代表团厨师,直接在旁边公园养了一群牛羊,天天现杀现吃。而意大利人什么都想尝尝,天天揣着通心粉四处串门,就为跟别国运动员淘换点儿没吃过的……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美国人就发动钞能力,建了几座能一次容纳900多人的大型餐厅,东西方风味俱全,从红菜汤到寿司都有供应,让各国运动员大开眼界。

唯一哭了的,大概是当时的教练们--运动员怎么都越吃越胖了哇!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专门配置了六套科学菜谱,十天一换,有波特文尼亚冷食、熏火腿、里昂狗鱼、甜玉米、薄荷巧克力拌芒果……不仅营养上更科学,也体现了欧陆风味。

等发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的主餐厅可同时容纳5000名运动员就餐,提供24小时服务,菜谱8天轮换一次,不仅有国际餐(西餐自助)、地中海式餐台、亚洲餐厅三大部分,而且每道菜的卡路里都标得清清楚楚。

其实一直以来,奥运饮食安排除了安全、美味的必要,也是主办国本土美食的一次大展览。

不过,瑞典的国菜也不是大家都买账:其中有一道鲱鱼大拼盘,传说是用二十多种烹调各异的鲱鱼组合而成,摆了满满一桌子。

虽然当年大家还没见识鲱鱼罐头,但面对一桌够吃半辈子的鲱鱼,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就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人在大街小巷酒店餐馆强推泡菜,一举把韩式泡菜推到了西方,甚至英语也有了"Kimchi"这个单词。

由于奥运村的免费餐饮非常盛大,烤鸭、水饺、煎炒烹炸一个不落,后来的伦敦、里约热内卢纷纷效仿。

只不过,英国方面还是掏不起免费的炸鱼薯条,餐厅的西餐成分也还是偏重,气得韩国男足连夜搬出奥运村去吃泡菜--因为奥运村里除了餐厅,只有赞助商开了一地的麦当劳。

比起他们,里约人民就凡尔赛许多,默默掏出了40多种水果,古布阿苏、巴西莓、嘉宝果、刺果番荔枝、瓜拉那……好些大家见都没见过,以至于有人说这是奥运史上水果最丰富的一届。

只能说,随着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国际文化交流的紧密与包容度日益增强,每一个国家奉献出最好的美味,为运动员保持充足营养,让比赛从餐桌开始公平,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大的尊重。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代表团每次出征吃得好不好了。

毕竟,不论国外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也要带着国产泡面出门的呀!

(福桃九分饱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