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辛平:風展紅旗起新航

來源:解放軍報

風展紅旗起新航

——從建黨一百年眺望建軍一百年

■解辛平

(一)

黨旗引領。柳軍 攝

今年,是我們黨的百年華誕。

今天,是人民軍隊94歲生日。

1921—1927,這6年,是一個起點向另一個起點的抵達。

2021—2027,這6年,是一個夢想對另一個夢想的召喚。

1921年,東方大國開天闢地,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接下來的6年間,這個初創的政黨苦苦求索,從迷茫到清醒,從挫折到奮起,踏着血跡前行,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緊接着,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點點星火迅成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到來了。

歷史的時鐘,披着雲霓和霞光,永遠向前。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主席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歷史的車輪,像行星堅信軌道,風馳電掣。

20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迎來建軍100週年。

從建黨一百年眺望建軍一百年。此時此刻,每一名中國軍人與祖國人民一道,共享我們黨卓越的成功實踐,共慶中華民族偉大的鳳凰涅槃,同時也在聆聽統帥的囑託和號令,領悟這支黨締造和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新徵程上肩負的歷史重任。

以史爲鑑、開創未來。在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深刻總結的“九個必須”中,“必須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鄭重寫入中國共產黨這篇舉世矚目的“政治宣言書”。

對於新時代的中國軍人而言,這篇政治宣言書,也是強大動員令。

“看清楚過去我們爲什麼能夠成功”。驚回首,那是一個百年大黨的風雨征程。黨旗領着軍旗走,走過荊棘叢莽,付出巨大犧牲,經歷了歷史的驚雷、時代的風浪。堅持黨指揮槍、建設自己的人民軍隊,是黨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得出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就沒有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就沒有和平的歲月、全面的小康。

“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抬望眼,這是一個百年大黨的雄韜偉略。軍旗跟着黨旗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人民軍隊是保衛紅色江山、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柱石,也是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面對千山的關隘、萬水的激流,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就不能實現黨的意志、黨的主張,就沒有崛起的支撐、復興的保障。

新的征程上,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我們需要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必須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我們黨鮮明提出“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2021年7月30日,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習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把握強國強軍時代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緊要的一步。

2021—2027,又將是一個6年!

——這6年,帶着我們的憧憬。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充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發展步驟,形成了從2027年到2035年再到本世紀中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的戰略安排,鋪展了新時代強軍事業的發展藍圖。新的征程上,我們該怎樣邁向下一座征戰的主峯?

——這6年,帶着巨大的勢能。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國防和軍隊建設2020年目標任務基本完成,賦予人民軍隊更強的實力、更大的自信,人民軍隊體制結構煥然一新,發展格局煥然一新,部隊面貌煥然一新。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夢想成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起步,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和麪貌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埋頭趕路、銜枚疾走?

——這6年,帶着緊迫的節奏。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正義與非正義、多邊與單邊、“鋪路”與“築牆”持續博弈。疫情連綿、戰火難息。我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大,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無聲的競爭、無形的比拼,烈度超乎想象。在強軍之路上,我們該怎樣做好隨時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爲祖國復興提供堅強支撐?

判斷,方能領悟。領悟,爲了執行。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眺望未來,新的征程已經開啓。6年光陰,6年奮鬥,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必須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這是人民軍隊的鏗鏘誓言。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深悟歷史,才能讀懂未來。讓歷史昭示未來,一個偉大的故事正在書寫——

領航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千秋偉業。

支撐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這是人民軍隊的千鈞重任。

(二)

強軍征程。解放軍報記者 王傳順 攝

“他看見了!”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現場,巨大的LED屏幕顯示震撼人心的一幕: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抬頭仰望。此時,恰逢“鳥巢”上空五星圖案煙花綻放。這恍如穿越的巧合,讓無數華夏兒女熱淚盈眶:“這盛世,如您所願”……

然而,有誰能想到,開國大典的那一天,就在天安門城樓的木樑上,還嵌着1900年八國聯軍炮擊時未爆的3發炮彈。這3發炮彈,直到1952年維修城樓時,才被工人意外發現。

開國大典,炮彈懸頭,濃縮着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屹立600年的天安門城樓見證,列強們曾經耀武揚威地踏上金水橋,穿門而過,舉行閱兵。

“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一次又一次戰敗受辱,一次又一次割地求和,國家的主權、民族的尊嚴不斷被侵犯、被蹂躪,讓人扼腕長嘆、痛徹肺腑。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而古老的中國仍在屈辱中掙扎。明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我們的山東卻被擺上巴黎和會的祭壇,成爲日本帝國主義覬覦垂涎的羔羊。就是這個日本,先佔臺灣、又吞東北、再謀華北,步步緊逼,直至把中國半壁河山淹沒在血泊中……

記憶是苦難的車輪碾壓出來的,苦難越深重,印痕越深刻。

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就不可能有強大的祖國!

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主席在一張當年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局圖”前駐足沉思,並向世界莊嚴昭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12年12月8日,習主席登上停泊在深圳蛇口港的海口艦,開始了他擔任黨的領袖和軍隊統帥以來的第一次南海之行。

大海水天一色,戰艦破浪前行,習主席注目遠望,深邃的目光穿越歷史的雲煙——170多年前,西方列強就是從海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古老中國從此跌入苦難的夢魘。

兩天之後,習主席來到原第42集團軍演兵場上,作出重要論斷:“這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講,也是強軍夢。”

透過歷史的雲煙,我們彷彿聽到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最深沉的呼喚!不強軍,就沒有戰爭的勝利;不強軍,就沒有祖國的尊嚴;不強軍,就沒有民族的復興、世界的和平。

人民軍隊誕生後,中國共產黨扛起歷史重任,但我們的人民軍隊創建初期的“主戰裝備”不過是各種輕武器,以及梭鏢、大刀,甚至是菜刀。

面對強敵,“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的紅軍第三軍軍長黃公略,在第三次反“圍剿”時,倒在敵機的空襲中。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主席駐足婁山關悲壯蒼涼的詩句,飽含了紅軍將士多少浴血的戰鬥。

兩次負傷、兩次截肢的新四軍老戰士吳成,想起解放戰爭時一次戰鬥,記憶猶新:“我們20人的突擊隊,用步槍、手榴彈攻堡壘,打了兩天三夜。仗打贏了,突擊隊只剩下兩個人。那時,我們多盼望能有一門炮啊……”

悠悠強軍夢,何時夢能圓?

直到新中國成立,人民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考察劉公島,居然沒有一艘能夠開動的軍艦,只好租了一條漁船。

途中,有人向船老大介紹,搭你船的人是海軍司令。船老大根本不信:“海軍司令還坐我的漁船?”深受刺激的肖勁光扭頭對隨行人員說:“記下來,1950年3月17日,海軍司令員肖勁光乘漁船視察劉公島!”

劉公島,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在這裏覆滅。半個多世紀過去,新中國的人民海軍,還是一支規模小得可憐的“內河艦隊”。首次乘海軍艦艇順長江而下,毛主席一連爲5艘戰艦寫下內容相同的題詞:“爲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長江的波濤,翻滾在這位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心中。把同樣的題詞連寫5遍,在毛澤東的一生中絕無僅有。

強國強軍,征途如虹。在此後的歲月裏,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寄託了殷切期望、作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軍大幕轟然開啓。

2013年,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號召:爲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而奮鬥。

2015年的最後一天,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宣告成立。習主席在訓詞中分別提出明確要求:“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強大!強大!強大!穿越歷史的長河,人民軍隊的戰士在呼喚、將軍在呼喚、統帥在呼喚——

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是保衛紅色江山、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柱石,也是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

(三)

壯志凌雲。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100”,一個情深意長的數字,在2021年7月1日,點燃無數中國人的心。

這天清晨,15架殲-20戰機分3個梯隊,呼嘯飛過天安門。29架新型武裝直升機組成的“100”字樣,引起人們忘情的歡呼、無限的暢想。

人民軍隊黨締造,成長壯大黨培養。這是人民軍隊向黨致敬的花環,也是人民軍隊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奮飛、向祖國和人民的承諾。

穿雲破霧,飛越沸騰的時光之海,離不開清晰的航線規劃。

仰望天空,鮮有人知,早在1940年,我黨就有了第一份空軍建設藍圖——《建設中國紅色空軍計劃》。

這份計劃的起草者,是我黨早期派到蘇聯學習航空技術的專家常乾坤、王弼。抗戰爆發後,兩人請求回國。這份計劃,就寫成在他們從新疆奔赴延安的路程上。

走過玉門關,穿越星星峽,他們白天趕路,夜晚點燈,伴着大漠的風沙、聽着黃河的濤聲,把一個個心中的夢想記在紙上。

讓爬雪山、過草地走完萬里長征的人民軍隊飛起來,當時看來幾乎是異想天開,他們也充分估計到難度。如今翻開這份珍藏在空軍檔案館中的計劃,只見每個段落的第一句都是“如果……”“如果……”“如果……”

就是這份用假設的方式述說夢想的計劃,引起了黨中央的重視,決定先在延安組建軍委航空學校。毛澤東、朱德還接見了常乾坤、王弼,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熱心發展航空事業意見是好的,但要有決心和耐心。”

新中國成立後,常乾坤、王弼,一個任人民空軍副司令員,一個任人民空軍副政委。他們10年前的夢想,再不是凌空蹈虛,逐一步步實現。

中國共產黨人的目光穿透時空,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堅定執着。支撐這一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善於把夢想化爲目標,把目標落入規劃,把規劃變成現實。在各個歷史時期,黨都會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明確提出人民軍隊建設發展的目標要求。新中國成立後,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以五年爲一個週期推進,如今已經來到了“十四五”。

初心之焰,需要一把接一把的火炬點燃。

使命之舟,需要一段接一段的纖繩牽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站在歷史和全局的制高點上,對軍隊建設進行戰略擘畫和設計,反覆強調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特別是親自指導推動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擬製,明確要求,要同國家發展佈局相協調,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貫徹我軍現代化發展戰略,形成科學的路線圖、施工圖。

我們深知,這個規劃的5年,就在未來這6年中。

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強軍佈局已徐徐展開。

構建聯合作戰指揮體系、新型軍事管理體系、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新型軍事訓練體系、新型軍事人才體系、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軍事政策制度體系、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新徵程強軍事業的戰略重點已逐一確定。

國產航母入列、新型戰機入列、新型潛艇入列、新型導彈入列……大國重器紛紛亮相,令人目不暇接。“強軍節奏”緊鑼密鼓,人民軍隊一張張規劃藍圖正在接續實現。

爲了新的勝利,開始新的出發。這是歷史的自覺、主動的營造、發展的積澱、時代的呼喚。

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持續不斷幹下去、鍥而不捨抓下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就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堅定不移走出來的。

航程漫漫,當年有當年的曲折縈迴,今天有今天的起伏跌宕。

強軍路上,邁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奮進之路,是至關重要的一程。走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不僅有大時空的宏偉“寫意”藍圖,還有用“工筆”逐段畫出落實規劃的“施工圖”。

奔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里程碑,每名中國軍人都在進行接力跑,都要跑好自己的這一棒。

波濤洶湧的大洋上,“中華神盾”長沙艦,在主機技師李萬里和戰友操縱下遠航。這些年,李萬里聽到最多的口令之一就是:“兩進十”——全速前進!

(四)

破浪前行。張雷 攝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1954年,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拉開序幕,實行軍銜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正在論證醞釀。這年夏天,毛澤東主席眺望滄海,心潮逐浪,寫下氣魄恢弘的《浪淘沙·北戴河》。

時代大潮,浪奔浪湧。一部人民軍隊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立一整套建軍原則制度,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精兵簡政,解放戰爭時期組建五大野戰軍,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調整體制編制,人民軍隊邊戰邊改,邊建邊改,愈改愈強。

歷史告訴我們,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的必由大道,人民軍隊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人民軍隊的勝利來自改革創新。人民軍隊必須勇於改革、善於創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伴隨着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一系列變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來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這個路口,波譎雲詭。這個路口,暗濤洶湧。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也前所未有地面臨嚴峻的安全壓力和風險挑戰。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召開改革工作會議,習主席發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動員號令: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2015—2021,轉眼已是一個6年!

2021—2027,未來還有一個6年!

上一個6年,大精簡、大優化、大調整、大移防……習主席親自推動這場“史上最牛軍改”。潮起東方,舉世矚目。外電評價:這是中國60年來最大一次軍事改革。

下一個6年,人民軍隊奔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與時俱進,改革未有窮期,我們新的征程仍將與改革相伴隨,繼續在未知的“藍海”劈波斬浪,由此看見世界一流軍隊清晰的輪廓。

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環顧世界,軍事機械化日益成熟、信息化突飛猛進、智能化已見端倪,各國軍隊紛紛探索轉型之路。誰被落下,誰將被動。

走向建軍一百年,我們更加明白:世界上很多東西可以複製,但勝利從來不可以複製,再強大的藍軍也永遠代替不了真正的對手。

走向建軍一百年,我們更加堅信:今天的改革,對於人民軍隊來說是難得的機遇期、窗口期。再過6年,它的意義用歷史的望遠鏡回望,也會看得更加清晰。

——前進的力量,將在改革中積蓄,沒有什麼不能改變。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編制體制幾經大破大立。第一次精簡整編,就撤銷戰功卓著的4個野戰軍和兵團的番號。朝鮮戰爭爆發後,仍在推進。大軍區從6個、12個、13個,後來又減至7個。今天,5大戰區正式授旗,大軍區已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前進的障礙,將在改革中攻克,沒有什麼不能破除。“大開大合、大破大立、蹄疾步穩”,回首這次改革的大刀闊斧、衆望如願,針對過去部隊的頑症痼疾,誰沒有過慷慨激昂的鍼砭,誰沒有過美好的設想,誰沒有過翹首期盼?今天,一個個改革夢想變成現實,許多變化超出人們的預想。

——前進的包袱,將在改革中甩掉,沒有什麼不能割捨。改革,也是一場大考。世界各國軍隊的改革無不陣痛,所以改革才艱難、才寶貴。那段時間,多少戰友的手機被“告別”刷屏:告別總部制,告別大軍區,告別老部隊……依依惜別後,他們又昂首奔赴新戰位。

所有的一切,就是爲了強大,爲了勝利。

爲了強大,爲了勝利,一支有遠方的軍隊,就要敢於告別。

想當年,黨中央撤離延安時,有多少人依依不捨。事實證明,下決心走出陝北的窯洞,才能贏得全中國。

(五)

奔赴疆場。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2021年7月,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張邊防軍人張開手臂、阻攔外軍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的背影。

同一展室,引人注目的,還有兩幅我軍解放一江山島時的作戰地圖。1955年1月18日,我軍首次實施陸海空聯合登島作戰,僅3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

《人民日報》當時發表的社論警告美蔣:“你們訂立的‘共同防禦條約’有用嗎?這只是個幻想啊!”

一張照片、兩幅地圖;一個在高原、一個在東海,不約而同昭示出一種亮劍必勝的底氣和豪邁。

這種底氣,這種豪邁,來自我們黨對這支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戰鬥能力的充分了解,來自我們黨經歷千錘百煉對鬥爭手段爐火純青的嫺熟運用,也來自我們黨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絕不屈服、血戰到底的戰鬥意志。

今天,這個能力更加強大——持續加快發展,狠抓練兵備戰,掃除和平積弊,我們逐漸形成積極進取、主動作爲、深遠經略的戰略佈局,不斷提升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戰略能力。

今天,這個手段更加可靠——一切工作都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亂。我們捍衛和平、維護安全、懾止戰爭的手段和選擇有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

今天,這個底線更加明確——“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鬥爭。”

我們深知,告別“落後捱打”還遠遠不夠,“富起來”可能會招來更猛烈的風雨,“強起來”可能會遇到更大的阻力。

要想更強大、更可靠,必須更清醒、更憂患。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有這樣兩個著名的“時間軸”。一個是科技革命時間軸,一個是軍事革命時間軸。不難發現,每一次軍事革命總是與科技革命同頻共振,誰最先擁抱時代浪潮,誰就掌握了軍隊崛起的命門,誰就會贏得勝利的先機。

眺望建軍一百年,我們應有這樣的清醒:“世界一流”是一個動態概念,它隨着軍事革命“時間軸”座標的位移而不斷變化。目的地在變,起跑線也在變;我們在趕路,別人也在趕路;我們在變,別人也在變。我們不要以爲未來戰爭跟好萊塢大片一樣,也不要以爲過去勝利了將來就一定勝利。

當此之時,我們應有這樣的憂患:“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凡是過去,皆爲序章”。真正的自信,是清醒的自信。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要始終保持憂患意識,枕戈待旦。

大機遇、大變革,千載難逢。我們必須要只爭朝夕,加速改變,與時間賽跑。

大挑戰、大跨越,百舸競發。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引領改變,與對手賽跑。

(六)

精神之源。譚長俊 攝

軍事變革,大潮奔湧,我們向着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逐浪前行。它如錢塘江大潮吸引着弄潮兒,又如超長馬拉松考驗着我們的勇氣和毅力。

6年,看似彈指一揮間,又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6年,我們能做多少事?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對國際反華勢力的瘋狂訛詐、打壓封鎖,從1958年中國決定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也僅僅用了6年時間。

沒有苦難,就沒有堅忍、沒有積聚;

沒有勝利,就沒有激情、沒有尊嚴。

清末名將胡林翼說:“兵事畢竟歸於豪傑一流,氣不盛者,遇事而氣先懾,而目先逃,而心先搖……其識力既鈍,其膽力必減,固可憂大之矣。”愈難愈進、愈險愈進,這正是我們這個政黨、我們這支軍隊特有的品質風骨、特有的精神之刃。

又是一輪風狂雨驟,又是一番烏雲壓頂。展望建軍百年,我們不妨問問自己——

在千呼萬喚無人響應的孤獨谷底,我們是等待救援還是尋路攀登?在星光璀璨、萬衆矚目的輝煌巔峯,我們是安於現狀還是繼續前行?我們心底是否還澎湃着那條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長河?

偉大的建黨精神,源遠流長,滋養着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它誕生於信仰的高原,越千山,納百川,直奔中華民族復興的海洋。

——沿着這條精神之河,讓我們走近一位位人民軍隊的革命先烈。

方誌敏、董振堂、楊靖宇、左權、朱瑞……一個個光耀千秋的名字,讀懂他們,就能真正理解何謂“初心”、何謂“信仰”。他們的每一顆心,都裝着馬克思主義,裝着整個中華民族。細讀方誌敏的《可愛的中國》能感到,那種愛是多麼的深沉細膩。戴着鐐銬的錚錚硬漢,寫出如此美文,內心是何等燦亮。

——沿着這條精神之河,讓我們走近一座座人民軍隊的英雄雕像。

湘江之戰,紅軍長征最慘烈的一幕。爲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紅軍與七八倍於己的敵軍展開一場空前酷烈的浴血大戰。紅34師戰至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斷腸明志,決不當俘虜。陣地上,到處是紅軍烈士與敵人滾抱在一起的遺體。湘江,一度成爲“血江”。

——沿着這條精神之河,讓我們走進一座座戰場舊址。

1934年7月,在四川“萬源保衛戰”中,手執偃月刀的紅25師師長許世友,帶着紅軍官兵反擊,誓與強敵血拼到底。這個師,從師長到士兵,每人配一把純鋼打造的大刀,連砍十幾個銅板不會捲刃。那一仗,全殲敵人,紅軍的大刀砍得捲了刃,場面極爲罕見。

——沿着這條精神之河,讓我們登上一座座精神高地。

難忘古田。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這裏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成爲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進入新時代,習主席又在古田主持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這既是“重整行裝再出發”,又是“精神上的再回歸”。如同當年寒冬裏的炭火,再次點燃鐵拳除弊的豪情,照亮掃霾清障的道路。全面徹底肅清郭伯雄、徐才厚、房峯輝、張陽流毒影響,人民軍隊臨絕地而再造、浴烈火而重生、逢生機而勃發,政治生態重煥天青。

偉大的精神之河,波光粼粼,清澈見底,能照見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能洗滌靈魂上的塵埃,升騰起正氣、骨氣、底氣、勇氣和銳氣。

偉大的精神之河,浩浩蕩蕩,洶湧澎湃,前浪奔騰,後浪緊隨,在於匯入她的每一條小溪、每一顆水滴都有共同趨附的目標。

蘇聯著名女作家科茹霍娃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士兵的力量不僅僅在他自己身上……還在於他生長的古老土地上,在於他從祖輩繼承下來的多年形成的歷史之中。”

我們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偉大的建黨精神,也是人民軍隊的精神之源、生命之源,爲我們提供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力量。

立足2021,眺望2027,目標決定方向、牽引發展、激發動力。火一樣的熱情,昇華爲恆久的信仰,轉化爲堅定的傳承。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成吉思汗說:“越不可越之山,則登其巔;渡不可渡之河,則達彼岸。”毛澤東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七)

青春方陣。岱天榮 攝

85年前,曾通過《阿Q正傳》等著作強烈抨擊國民劣根性的魯迅,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特意致電中共中央:在你們身上,寄託着中國與人類的將來。

85年後的今天,通過AI修復技術,一張彝族紅軍戰士長征到達陝北後的留影從黑白變成彩色,一張張洋溢着勝利喜悅的青春臉龐清晰可見。網友留言:征途漫漫,終於勝利,看清你的樣子真好!

前不久,91歲老兵李澤林和老伴同時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孫子問他:“您最驕傲的是什麼?”這位14歲參加新四軍、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兵回答:“我最驕傲的是把我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

在海軍博物館展廳,老英雄麥賢得看到了從自己頭部取出來的那枚彈片。面對鏡頭,老人口齒略顯不清,但誓言依舊鏗鏘有力:“爲我們黨,爲我們祖國,爲我們人民,一代一代傳一代,爲祖國的青春永不變!”

不忘初心,青春朝氣永在;志在千秋,百年恰是少年。

這是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

“你好,100年!你好,紅船!這裏是遼寧艦航母編隊……”前不久,這段跨越時空的創意“對話”感動無數國人。網友們說:如果說遼寧艦是21世紀的“00後”,那麼紅船就是20世紀的“00後”。

這是一次意味深長的“相遇”——

在中共一大會址,在井岡山的八角樓上,在延安的窯洞前,在西柏坡的小院裏……一支支年輕的隊伍回到中國革命的原點、搖籃、聖地尋根。有人稱:這是新時代青年的再次“覺醒”。

讓今天的“00後”官兵內心受到震撼的,不只是100年前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偉業,還有那羣開創偉業的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中,很多人都是生於1900年後的“00後”。同樣的青春之花,竟盛開得如此絢爛。

跨越百年,21世紀的“00後”向20世紀的“00後”報告:強軍有我,你們有我,請黨放心!

征途如虹,一張張青春的面孔,構成了新時代人民軍隊94年的青春年輪。盧德銘,22歲;王爾琢,25歲;張思德,29歲;楊根思,28歲……在雷場上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的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只有27歲,在高原上寫下“清澈的愛,只爲中國”的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陳祥榕只有18歲。

跨越時空,以黨的初心爲初心,以黨的使命爲使命,以黨的目標爲目標,以黨的任務爲任務,一張張青春面孔連接在一起,續寫着這支軍隊紅色基因的傳承序列。

“董存瑞!”“到!”“黃繼光!”“到!”“邱少雲!”“到!”

放眼全軍,一個個連隊堅持把對英雄的紀念融入到點名的日常生活。這是英雄連隊向英雄的致敬,這是英雄傳人向英雄的宣誓。

“腳踏着祖國的大地,揹負着民族的希望……”我們是英雄的傳人,英雄在我們長長的隊伍裏。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習主席深情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013年3月11日,習主席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第二天,恰逢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曾任內蒙古阿拉善軍分區主官的4位老兵,在大漠接力植綠,他們相約立下“軍令狀”:2027年建成生態公益林40萬畝,向建軍一百年獻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彷彿是一個深情的隱喻——這個春天,神州生出新綠,人民軍隊一聲號角起新航。

面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青年官兵是主力軍。他們的活力就是人民軍隊的活力,他們的青春就是人民軍隊的色彩。

強軍征程中,一大批“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在成長、有擔當,未來可期,強軍可期!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責任就在我們這代中國軍人肩上。未來6年,讓我們爲登臨夢想高地夯基壘土——“每個人都了不起,必有了不起的未來”!

(八)

衆志成城。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七一”前夕,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3位中國軍人在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傳來祝福: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那篇被選入中學課本的《太空一日》也火了。

這些年,在世界的目光裏,以“長征”命名的運載火箭搭載着中國軍人一次次抵達太空。如果僅僅以距離爲刻度,相比於當年的“兩萬五千里長徵”,中國軍人的“太空長征”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前所未有的遠征,連着一支軍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只有相信未來,才能敢於想象未來。

100多年前,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疾呼:“諸君!諸君!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拼命向前!我們黃金的世界,光榮燦爛的世界,就在面前!”

如今,這個“燦爛的世界”已經降臨祖國大地,我們仍須努力,仍須拼命向前,用奮鬥讓它更加光榮燦爛。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不可阻擋的前進步伐。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主席的重要講話,點燃了億萬中華兒女繼往開來的澎湃偉力。

列寧說:“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官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確保槍桿子永遠聽黨指揮,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爲聚力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制勝優勢。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必須堅持以戰領建,強化戰建統籌,加強戰略謀劃,形成戰、建、備一體推進的良好局面,推動軍事人員能力素質、結構佈局、開發管理全面轉型升級。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必須加強創新突破,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對我軍建設戰略支撐作用。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必須抓住戰略管理這個重點,推進軍事管理革命,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強化規劃權威性和執行力,搞好科學統籌,抓好重點任務,加快工作進度,推動戰略能力加速生成。

眺望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讓我們再次回到4年前草原深處的閱兵場。紅旗漫卷,鐵流浩蕩,習主席的話語堅定有力、響徹世界——

“我堅信,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譜寫強軍事業新篇章……”

我們有信心、我們有能力!這已爲黨的一百年光輝歷程所證明。

我們有信心、我們有能力!這也是人民軍隊走向一百年的誓言。

飛向輝煌。楊盼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