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編輯/林三

來源/鋅財經(ID:xincaijing)

一走進倉庫,映入眼簾的就是貨架上擺滿的琳琅滿目的臨期商品。無論是距離保質期還有5個月的瓶裝水,還是接近保質期的大牌日用品,你都能在倉庫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且相較一般的零售價格,這個“神祕”倉庫幾乎打了“骨折”——便宜一半。

這是最近四川觀察在成都市溫江區一郊外小鎮上,在一家臨期商品倉裏拍攝到的畫面。

外觀上看,它僅僅是一間平平無奇、造型簡單的民房,門店旁邊專門設立了“食品折扣店停車場”。然而,一走進店內,才發現內有乾坤:裝滿商品的紙箱堆在兩面牆邊,幾排整齊的貨架上擺滿了商品,無一例外都貼了張白紙,上面寫了商品、保質期截止日期和售價,售價幾乎是正品貨價的2-5折。

國人一向崇尚節儉、不浪費糧食的精神,況且這些臨期食品又便宜、還是正品,因此小倉庫的客流量還不少——只要趕在保質期之前喫完,就賺了。抱着這樣的心態的年輕人,讓臨期食品漸漸撐起了百億市場。

據艾媒諮詢統計,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市場規模巨大。從供給側來看,每年都將有大量的產品流入到臨期食品行業,即使按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行業規模也會突破300億元。

臨期食品這個行業雖然看着“香”,然而,它的特質決定了要與時間賽跑,搶在過期之前把“貨”賣出去。加之,貨源不確定、供應鏈不穩定等因素,讓這門看着容易博取年輕人歡心的生意,充滿了未知數。

打折還美味,快樂加倍

這並非是大超市在做促銷活動,而是當你在淘寶搜索框輸入“臨期食品”,顯示的第一家裸價臨期特賣店鋪裏顯示的數據。

這樣的店鋪,並不少。

據央視財經報道,某電商食品行業負責人稱淘寶上賣臨期食品的店鋪,差不多近萬家。90後、大學生以及在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上班族是購買臨期食品的主力軍。

爲了撫慰自己的口腹,那些出了大學象牙塔、被職場毒打了一段時間之後的年輕人,在生活中踉踉蹌蹌地明白了消費降級並非丟人的事——雖然快到保質期了,但它還是在保質期內的,划算又好喫,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一百塊就能買到一大箱進口零食的誘惑力度太大了。艾媒諮詢今年1月發佈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中顯示,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爲26-35歲的佔比47.8%,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驅動力是性價比較高。

近年來,市場上湧現出了很多看似花裏胡哨、實則平平無奇的新網紅零食,定價卻貴到離譜。與此同時,小紅書、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開始“返璞歸真”,充斥着大量“臨期食品真香”、“叫你如何選購臨期食品”等內容。互相安利臨期食品彷彿從一件摳門的事兒,變成了當下最時髦的消費方式。

“用打折的價格,喫到不打折的美味。”就像“我愛臨期食品”豆瓣小組的簡介一樣,每天,小組成員都在交流購買臨期食品的心得和挖掘到的寶藏店鋪。雖然成立不到一年,但其成員已經暴漲到七萬多人。

除了線上的店鋪,最近一段時間,線下臨期商店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以超低價(有的甚至低於網上價格)爲噱頭,色彩繽紛的包裝袋整齊地排列在貨架上,賞心悅目的同時還治好了“強迫症”患者。 

“臨期風潮”正在席捲年輕人的心,因“撿便宜”、“支持環保,杜絕浪費”等關鍵詞一時上頭、紛紛下單。笑得最開心的,是那些早已嗅到商機的企業。

白菜價不能持續保鮮

第一波臨期食品的生意誕生在十幾年前的上海,最先入局的商家早已不動聲色地賺得盆滿鉢滿,直到這兩年互聯網和新消費的一波大潮打來,才逐漸站到了聚光燈下,站到了資本和消費者面前。

2019年3月,臨期食品電商平臺“甩甩賣”獲得3500萬元戰略投資;今年3月,食惠邦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惟一資本領投;4月11日,以售賣臨期商品爲主的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佈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愉悅資本領投。 

託年輕人的福,臨期食品市場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現下,臨期食品賽道上有兩類玩家:一類是很難拿到好貨源以及存在供應鏈難題的自營小店;另一類則是創業型玩家,資金和資源較爲充足。 

以好特賣爲例,其於2019至2020年間連續獲得4筆融資,目前已經入駐了北京核心商圈及各大購物中心黃金位置,成了招商眼中的“當紅炸子雞”,消費者眼中的打卡聖地。

據悉,其全國門店數量在150家左右,在上海和杭州也已有數家門店。 另外兩號玩家,小象生活和食匯邦也正分別以南京和天津爲據點發展業務,前者在社區開店,主打二線及以下市場,提供家庭消費的品類,同時開闢To B業務,後者直接面向小B供貨,供應包括臨期食品在內的折扣零食、飲料、酒水、牛奶等快消品。

雖然模式上似乎略有差異,但面臨的問題卻很相似,臨期食品要賽跑的不僅是保質期時間,還有消費者的熱情。

購買臨期食品的原因大多在於:囊中羞澀,或厲行節約,想要用最少的錢購買大牌零食。但有多少網紅、熱門的商品會因爲滯銷而成爲臨期產品?

近期的“臨期風潮”之所以能夠紅火起來,與2020年的疫情有不小的關係。去年線下零售實體店被迫捲入“閉店”漩渦。許多薯片、方便麪等包裝食品大量囤積,與其在倉庫裏待着過期,不如作爲臨期食品流入其他渠道,好歹回點本。

很顯然,例如疫情這樣能夠湧出大量知名品牌的極端情況並不多見,臨期食品的賽道里,更多的反而是貨源不確定的不信任感。

不確定的貨源

據靈獸曾經報道,以三隻松鼠來伊份和百草味等品牌爲例,單品數量高達數百,其中銷售情況不理想的單品就成爲了臨期食品市場的“貨源”。

倘若在商超、電商等渠道不受歡迎的商品流入臨期食品品牌,再便宜的價格也只能做爲嚐鮮的偶爾嘗試,很難做復購。

臨期食品貨源不穩定、很容易斷供,一些僞造品牌也因此以極低的價格進入了市場,渾水摸魚,攪亂市場秩序。

另一方面,對於品牌廠家和連鎖商超來說,也並非對這一現象樂見其成。

有知情人士透露給《第三隻眼看零售》,對品牌廠家來說,無論臨期商品是否客觀存在,它在市場上流通都會影響其正常的採銷體系,並容易造成價格體系混亂,損害品牌商利潤。因此品牌商對臨期商品的干預時有發生,近期就有乳製品品牌實施控價,導致臨期商品拿貨價提升。 

大型商超近期也開始關注臨期食品,包括盒馬鮮生、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都開始做臨期食品促銷貨架,便利店連鎖品牌便利蜂部分門店已經佈局臨期食品折扣專櫃。

高性價比一直是臨期食品的賣點,但不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