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農

上海特石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現在,關心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人越來越多了,因此消費有機果蔬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但是消費者心裏總有個“梗”,就是 - 太貴了!

果蔬作爲老百姓的剛需產品,而且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超出常規果蔬5-10倍的價格無法讓更多的老百姓接受。我們都知道,雖然化學農業對環境和食品安全由一定的威脅,但畢竟讓我們度過了喫飽的階段,而有機農業維護生態環境,產品安全無殘留,可以讓我們喫的更好更安全,但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價格,就讓有機農業遠離大衆了。

高價格是一個有機農業不可逾越的障礙嗎?有機農業只能是爲小衆人羣服務嗎?在中國,很多有機農場二十幾年來,硬生生地把有機果蔬-這個老百姓的剛需產品整成了所謂的“稀缺產品”,俗話說,物以稀爲貴,所以他們認爲就應當貴!理由嘛很多,比如:

1、土壤改良耗時費力,有機肥投入大,成本高。

2、有機種植“自然生長”時間長,增加成本。

3、病蟲害多損失大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等等

乍一聽,這些理由說的好像有點道理,既然他們說的這些是現實,爲什麼幾十年都解決不了呢?90年代,一臺大哥大手機賣到幾萬元,是我們當時工資水平的上百倍!現在一臺智慧手機的價格不到一個月的工資!靠的是什麼?yes,當然是技術進步!

果蔬是人民生活的剛需產品,不管什麼理由,貴就沒道理。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行業的發展不首先從自身找原因,一味地找各種貴的理由,掩蓋行業生產力落後的本質,這是十分危險的。

從2008年開始我們做有機農業技術體系,首先遇到的就是土壤改良問題,以往的辦法都是依靠自然恢復或者秸稈還田,或者使用有機肥,要達到有機土壤規定的有機質2.5%以上,需要長達3-5年乃至8-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樣長的時間對於有機農業來說簡直是致命的高成本!

我們在山西的試驗基地養了很多鵝,有很多沒來得及處理的鵝糞堆到地頭,裏面有很多蟲卵,工人們隨手就把它們放在地裏旋耕,過了不到一個月時,我偶然翻土時發現,裏面的蟲卵並沒有孵化出幼蟲,而是變成一些殘片。再取土樣檢測,發現土壤中也沒有有害菌氾濫。我們做農業總是被告知:沒腐熟的生糞肥不能直接入地,可是我發現的這個現象表明這個說法不一定正確。

再深入研究後又發現,過去的土壤改良(秸稈還田或者堆肥做有機肥還田)方法,土壤有機質的提升很少,秸稈類的有機物中的碳有70%都變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這不是增加了碳排放嗎?

這裏面,有個問題被忽視了,過去的研究和理論都沒有把土壤微生物當做重點。我猜想,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土壤微生物太複雜了,是個巨大的黑箱,我們能夠認識的土壤微生物不足5%,做試驗很難做出來直接的關聯性,不好發論文;另外一個就是傳統理論認爲秸稈中的木質素腐殖化變成有機質是主要的固碳途徑,微生物的貢獻很小,不到5%。

真相往往就藏在最基本的原理中,既然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最終成爲二氧化碳,也可以大量繁殖自身成爲數量龐大的細胞羣體,而細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除了水之外就是碳!這下,我們找到了土壤改良的突破點:土壤微生物!

怎麼做呢?只要我們能夠擴充壯大土壤中的“好的”微生物種羣,我們稱之爲“土著優勢菌”,抑制那些“壞的”,就能夠一舉兩得:把秸稈中的碳更多地固定在土壤中形成有機質,同時把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有害蟲卵壓制甚至消滅。

沿着這個思路,我們一做就是十年!我們在中國北中南各地進行試驗和驗證,創新了理論,找出了新的技術方法,實現了快速低成本生態化改良土壤的目標。秸稈中的碳固定在土壤中的比例從30%提高到了50%,土壤有機質提升到2.5%的時間從10年縮短到2年!同時,控制甚至消滅了有害菌、有害蟲卵的威脅,而且原來土壤中的農殘和抗殘都被消除了!

這個革命性的突破,解決了低成本快速改良土壤的問題,使得土壤地力具有可持續性,就有機農業種植生產的成本來說,差不多解決了一半。

說到有機農業,必須提到一個關鍵詞:循環。循環既是變廢爲寶的過程,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我受朋友之託,在山西推廣沼氣罐。當時我們給一些農戶免費安裝沼氣罐。裝好之後不久,農戶就反饋了,除了說跑冒滴漏這些小問題以外,最主要的是,他們種的蔬菜一兩個月從種到收就結束了,你那個沼氣罐進料後要3個月才能出料,跟不上趟啊。

通過考察調研和深入研究,我發現,原來,沼氣厭氧發酵的效率幾十年沒什麼長進!比如,厭氧發酵的主要效率指標,叫單位容積產氣率,幾十年前是0.3,現在還是0.3!週期長、效率低就是沼氣厭氧發酵的瓶頸!怎麼能提高效率、突破這個瓶頸呢呢?

我們考察了國內多家沼氣設施,發現都是常壓發酵的,專業的厭氧發酵教科書上面寫了“當厭氧發酵壓力超過8000帕斯卡之後,產氣將停止”。

憑藉科學常識,我感覺這個說法有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菌是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的古細菌,即便在現在上萬米深的海底高壓環境下都有甲烷菌,憑什麼沼氣池就只能在常壓下呢?會不會這就是效率低週期長的原因呢?

沿着這個思路,我組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所有參與人員每天泡在文獻裏、實驗室裏、設備試驗現場裏,我們身上帶着旁人討厭的、厭氧發酵的特殊臭味度過了800個日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結果出來了。

我們做出來了特石變壓厭氧生物發酵裝置,單位容積產氣率這個指標比傳統技術提高了足足10倍!,而且發酵消化時間縮短到只需14個小時就達到95%的消化率!這個裝置也通過了國家級的技術評審鑑定。

這個巨大的進步意味着什麼?就是各種農業和生活廢棄物(生活污水、禽畜糞便等)當天,可以轉化成有機肥,既解決了廢棄物的高效率循環利用,又能大幅度降低種植的生產成本,因爲這些快速發酵的有機肥幾乎是無成本的!

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絕大多數人把目光投向了替代品,比如生物農藥、黑光燈、黃板藍板,還有索性用紗網把生產區都覆蓋起來防止害蟲進入等。結果呢?投入高、效果差。病蟲害幾乎成了有機農業生產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除了用藥殺蟲,難道就沒有別辦法嗎?

在一次去內蒙古考察的途中,開車經過了大片草原和原始森林,別人在看風景,我在思考爲什麼這些大自然中的植物沒有被害蟲喫光呢?

帶着這樣的感悟,我思考了兩個問題:其一,目前農業種植流行的是單一品種大規模種植,大部分的害蟲都是所謂“寡食性害蟲”,單一品種大規模種植的的作物,無異於爲這些害蟲提供了巨大食物來源,對於很多繁殖一代時間僅十幾天的害蟲而言,其種羣的迅速擴大是無法阻擋的,即使用很毒的化學農藥,也抵擋不住害蟲很快進化抵抗的能力。其二,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是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就像自然界的草原和森林,無數種植物混雜,同時衍生了無數種生物天敵,各種昆蟲之間相生相剋,形成了巧妙地平衡。

順着這個思路,我們設計了一套系統,首先,在整個生產區域中,以條帶的形式,人工種植多種植物和安排生物天敵棲息地,人爲再造生物多樣性,吸引大量生物天敵定居。其次,在每個生產單元中混雜種植多品種的作物,干擾害蟲,從而達到以蟲治蟲、生態平衡的目的。

從中國的北中南三個地區,我們進行了長期的試驗驗證,結果非常好,200畝以上的面積,經過兩年時間,基本上可以形成天敵-害蟲的平衡,對蟲害的控制可以達到80%,在輔助一些生物製劑,就可以很好地實現有機農業標準下對蟲害的良好控制。

就這樣,有機農業最頭疼的病蟲害問題也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實現不減產同時降低成本的目標。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有機果蔬生產成本高、價格高的那些理由,貴只是結果,因是什麼?缺乏科學技術!

我們通過土壤改良、廢棄物循環、生態條帶這三項核心技術,就解決了有機農業的主要瓶頸,大幅度提升了有機農業生產效率,再配合上有機種植養殖管理技術、水系淨化技術等形成的一整套基礎產業化技術體系,我們就能生產出高品質、高產量的有機農產品,但投入並沒有增加,成本則大幅度下降。這樣,就解決了有機農產品貴的問題。

化學農業能實現大規模生產,但是由於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對環境生態和食品安全有威脅。傳統的自然農業,包括目前很多的小型有機農場,雖然做到了保護環境和食品安全,但是無法複製、更無法大規模生產,成本高、價格高成爲進入大衆市場的障礙。

我們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發並在國內各地實地驗證了“特石模式”,所謂“特石模式”就是一套生態循環有機農業產業化技術體系,它涵蓋快速低成本土壤改良、快速低高效率廢棄物循環、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以及有機種植養殖和標準化作業管理等組成的基礎技術體系,應用這個模式的結果簡單描述就是“兩高兩低”(歐盟有機品質、不低於化學農業的產量、與化學農業相近的成本和很高的投入產出比),是可以替代化學農業的完整的基礎技術體系。

我們已經在山西、上海、廣東、成都、武漢、甘肅等地都建立樣板基地,分別是純生產型和一二三產融合的基地,面積從200畝到3000畝,這些基地的產品產量都達到了常規種植的產量,標準都是歐盟有機認證,出場價格僅比常規產品高0.5-1倍。

這套體系,由創新的基礎理論、有先進的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集成和類似於ISO9000的標準化作業管理,具有很強的複製性,可以實現有機農業的規模化生產。

從全球70億人口的角度,站在有機農業產業化的高度看未來農業的發展,一定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產量、品質同步提高,既要滿足人們對物質不斷增長的需求,也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目標。

師古而不泥古。簡單地復古去做農業是社會的倒退,農業的發展一定是向前行而不是往回走。我們要繼承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集成應用先進的、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提高有機農業的生產力水平。特石團隊用了十年的實踐走出了一小步,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到這個改變當中,讓可持續的生態循環有機農業可以養活、養好地球上70億人! 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