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聲,她重重地摔到了海綿墊上。

在7月27日晚舉行的女子體操團體決賽中,中國選手蘆玉菲發生失誤,脫手從槓上掉落!

掉槓之後,這個00年的小姑娘立馬站了起來,第一句話便是——“可以再翻嗎?”

比賽繼續!她迅速調整狀態,順利完成了後面的自由體操比賽,拿到13.166分。

緊接着,#蘆玉菲掉槓#也衝上熱搜第一。

雖然中國隊以161.196分排名第七,無緣獎牌。

但可愛的wink和比心,讓解說小哥哥和觀衆們都破防了!

網友們很憐惜這個00後女孩。

有人說:看着都疼,希望妹妹沒事,繼續加油!

還有網友說:她掉下來的時候,我心都碎了!

00年出生的她,在我們看來還是個小妹妹,但在國內女子體操運動員裏,已經算是“高齡”選手了。

出征東京,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傷痛,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可僅僅只是相隔了一天,蘆玉菲在女子個人全能決賽高低槓項目中再次失誤掉槓。

網友們不得不說:這大概是心態出問題了!

還有網友分析了更深層的原因:“失敗過一次,很可能會技術層面出現問題,或者有心理陰影。相同場面會浮現起來,導致操作變形,再次失利。”

這也是競技體育中最殘酷的地方,即便你在前一分鐘,經歷起起落落的際遇,但你在下一分鐘,也要調整到最佳狀態。

大部分時間都在默默耕耘。關鍵時刻,穩住了,就上去了。穩不住,就只能黯淡收場。

但,無論是成還是敗,她們都是替我們出征的同胞,都是比我們承擔了更多壓力的勇者。

比賽結束了,人生纔剛剛開始!藉着奧運場上一場又一場得與失,其實啊!正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培養輸贏觀、得失觀的好時機。

01

奧運和人生一樣

有輸就有贏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輸了,孩子非常傷心,該如何安慰孩子?對這個媽媽的苦惱,我太有感觸了。在乒乓球混雙比賽開始前,6歲的女兒還在做作業,於是我告訴她:“沒關係,等會看第三局吧,反正都會贏!”

到了第三局,她問:“媽媽,爲什麼第三局輸了!”我說:“沒事,再比一局!”

第四局結果出來了,中國隊輸了。“媽媽,你不是說不會輸的嗎?”

我發現,孩子根本承受不了這個結局。她嗷嗷地哭,抱怨着:你不是說會贏嗎?

想要贏的孩子何其多,可輸得起的孩子卻也尤爲珍貴。

沒有哪個孩子在生活中不想贏,也沒有哪個運動健兒不想登上最高領獎臺。

但比賽就有輸贏。有激動狂喜,就有難過遺憾。

比如,細數這屆奧運會里,中國隊的遺憾,當然是有的。

女子柔道57公斤級運動員盧童娟在1/8決賽比賽中,不敵東道主日本隊,遺憾止步16強。

賽後,她抹着眼淚表達了內心的遺憾。

畢竟,31歲的她是第一次登上奧運舞臺,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在乒乓球混雙比賽中,許昕/劉詩雯先贏後輸,被水谷隼/伊藤美誠逆轉。

乒乓球丟失混雙,賽後劉詩雯甚至哭泣:“自己對不起這個團隊,對不起大家”。

因爲戰術過於保守,55 公斤級決賽中挺舉6把全部成功的廖秋雲,卻只奪得銀牌。

熱搜、排行榜沒有任何關於她的討論。而她最黃金的年齡,就與這些銅鐵在一起。

四年,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時間太長了。

她賽後哽咽:覺得挺可惜的,我的實力不止這樣。

無論是奧運賽場上的比賽失敗,還是孩子考試中發揮失常,都指向一個問題:如果敗了!如果有遺憾!要怎麼辦?

02

面對失敗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你聽說過“國際失敗日”嗎?這是芬蘭人創立的節日。這個節日定在每年的10月13日。

他們致力於把“失敗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並普及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到了節日這一天,芬蘭人都會鼓勵大家“自曝其短”,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線下,人們會分享自己犯錯的過程、失敗的經歷。

他們想告訴全世界的父母們,“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失敗也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跳水女皇郭晶晶在一個訪談中曾說:“比賽時他們要知道勝負,剛開始孩子輸了覺得很不高興。但我跟他說,人生就這樣,沒可能永遠贏的……”

我們所熟知的天才選手郭晶晶,也曾經遭遇過失敗的折磨。在雄霸泳池之前,一直是被天才師姐伏明霞死死地壓制住的。

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她纔有了自己的主場。

面對孩子的不快樂,她直接告訴孩子:人生就是這樣,不會一直贏。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一期節目有摔跤比賽的活動,鄒市明的兒子軒軒屢戰屢敗。

身爲拳擊選手的爸爸,不斷叫他“起來”“起來”。於是,軒軒每次都會爬起來再戰。

不誇張地說,想要孩子懂得面對失敗,父母如何引導,尤爲關鍵。

03

勇於拼搏和挑戰自我的人

其實都是戰士

在“第一名”和“失敗者”之間,還有其他空間嗎?

當然有。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那是留給“戰士”的位置。

這樣的觀念,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輸贏觀的基礎。

什麼是戰士?那便是勇於拼搏和挑戰自我的人。

有一個男人,叫做王皓。他是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教練,曾拿過18個世界冠軍。

即便拿了這麼多冠軍,可他從未在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上拿過冠軍。三次,都是銀牌。每次都是差那麼最後一步。

可王皓並不執着於這個遺憾,坦然退役,做了一名教練。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即便王皓沒有得到冠軍,可在衆人眼中,他依舊是一個超級棒的運動員。

他把餘生都投入到乒乓球運動員的培養中,和熱愛的事物在一起,已很滿足。

烏茲別克斯坦體操名將丘索維金八次征戰奧運會,她的故事有關親情,有關拯救。

這一次,46歲的她本次奧運會無緣決賽,含淚宣佈正式退役。

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她曾爲患白血病的兒子,點燃了自己所有的能量。

除了是運動員,她還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女排運動員朱婷是團隊的核心成員,藏起傷痛堅持上場…...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即便遭遇奧運會開局兩連敗,但她依然是自己的英雄。

成長在農村家庭,家中有6姊妹,這一路,充滿草根的艱辛與不易。逆轉命運的她,值得敬佩。

2000年出生的蘆玉菲,今年21歲。在國內女子體操運動員裏,21歲算是“高齡”選手。

日復一日高難度的訓練,讓她身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傷病。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她們要面對很短的職業“黃金期”,面對因爲傷病纏身而不得不有的“待定”,面對和家人兩地相隔的思念,這些小姐姐身上和孤獨相抗衡的強大內心,更爲值得學習。

跨越了千山萬水,跨越了日復一日的訓練,跨越了一次一次的自我確認。

每個運動員的征程都不只是在賽場上,她們已經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帶孩子看奧運,和結果相比,讓孩子看到“贏”背後的過程讓孩子對“贏”的定義有更多的思考更爲重要。

04

父母的愛

是孩子復原力的來源

值得一說的是,當看見女兒再次掉槓的那一刻,在場下觀看直播比賽的蘆玉菲媽媽把頭深深埋進手中,她落淚了。

接受採訪時,她再次沒能忍住淚水:“就是希望孩子能平安歸來,菲菲確實不容易,等待這一天等待了17年了。”

四歲練體操,背井離鄉獨自打拼,身上累積着大大小小的傷病。而她,也不過才21歲。

她是心疼女兒這些年來喫的苦啊!

從他人身上,我們可以反觀到自己的教育。

作爲第一監護人,面對失敗,父母的情緒和反應極大地影響着孩子。

網上曾經有個小朋友考試考砸了,在跟爸爸媽媽“彙報”成績時候,不知不覺就掉淚了。

我相信,在這個時候,懊悔、自責、恐懼各種情緒充斥她的內心。

其實,一個孩子越是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的觀念,那他成長中的挫折反而會更多。

因爲,她們會時常陷入崩潰或自責的泥潭。

一旦輸了,就有被一種無價值感充斥。越是慌張,越是無法投入競爭。

面對競爭,我們當然需要鼓勵孩子: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

但面對失敗,我們也需要告訴孩子:與自己相比有進步,就是“贏了”,真沒什麼大不了。

因爲,父母的愛,是孩子面對成敗時安全感的來源。

賽場上每個運動員都是豐富立體。每個運動員身上都有讓人喜歡、驚喜或敬佩的地方。

奧運健兒得獎,大家刷屏祝賀;但運動員錯失獎牌,我們也依然誇“好樣的”。

不單單以成敗論英雄。是因爲,拋開名次後,這個人本身的“值得”。

05

是奧運,也是整個人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總結過:一個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謂的考試成績,而是這個人的心理韌性,或者叫反脆弱性。

培養孩子的反脆弱品質並非易事,但這卻是一個孩子真正走向卓越的標誌。

有的人失敗後,如同玻璃杯墜落,一蹶不振。有的人失敗後,如同石塊滾落,也許有傷痕,但卻有着自己的本色。

還有一種人,如同從高處落下的乒乓球,落下的力度越大,反彈得越高。

失敗對他們來說不是“死亡”,而是下一次創造的基石。

其實,那些奧運賽場上最迷人的笑容,就是心理韌性的表現。

奧運之後,故事還長。無論名次如何,生活都不會停止,未來的他們也一樣會堅持下去。

生活不就是這樣一場人生奧運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賽場。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

對於蘆玉菲來說,下了賽場,人生才更剛剛開始。

來日方長,加油!

來源:新華報業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