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商務廳在同一天聯合印發兩份文件——《吳江泗陽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和《江陰睢寧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將目光緊緊鎖定南北協同發展。

這是今年以來江蘇在南北共建園區的第二個大動作。四個月前,常熟泗洪工業園區的方案獲批,此方案也是江蘇首家獲批的南北共建園區開展省級特色園區建設工作總體方案。

方案接連獲批,意味着什麼?方案中反覆出現的“高質量”,背後又有何深意?

南北牽手,彌合“落差”

從地理位置看,蘇南蘇北一江之隔;從經濟水平看,2021年江蘇13個市全部上榜中國百強市。但實際上,江蘇省內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仍是不爭的事實。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蘇南與蘇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差距爲2.2倍左右,大於全國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爲縮小區域“落差”,2006年,江蘇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應運而生。

南北共建的思路很簡單,就是取長補短,各揚所長。蘇南地區園區有着先進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產業基礎、優秀的人才團隊,而蘇北地區坐擁豐富的資源、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政策,兩相結合,給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能。

具體來看,共建園區即在蘇北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中,劃出一定面積的土地作爲“區中園”,與蘇南地區合作共建,引導和推動蘇南向蘇北產業轉移。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15年發展,目前江蘇有南北共建園區45家,累計入園企業超1700家,項目註冊金額超2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40億美元,帶動就業66萬餘人,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當地平均水平,大體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長率。

其中,實現“十一連冠”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以佔宿遷全市0.16%的土地,創造了全市6.5%的稅收收入,8%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和18%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平方公里創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億元。

把“高質量”當作關鍵詞

由於產業基礎、合作機制、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共建園區難以實現既定發展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南北共建園區的政策效應逐漸減弱。

爲了對照“高質量”和“一體化”發展要求,2019年11月江蘇印發《關於推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聚力聚焦、重點突破,賦權賦責、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特色發展,生態優先、本質安全等爲主要原則,標誌着南北共建園區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如何高質量發展?《措施》提出,從全省45家園區中,合作雙方優選有產業合作基礎的園區作爲重點,進一步創新發展路徑、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省級給予政策保障,充分發揮重點園區示範帶動作用。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合力打造5-10個蘇南蘇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創新示範區,成爲蘇南地區先進製造業產業鏈分工合作的協同發展區,建成蘇北地區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截至目前,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無錫徐州工業園區、寧淮智能製造產業園、常州鹽城工業園區4家省級創新試點園區總體方案已由省兩辦批覆實施;省級特色園區按照“成熟一家、批覆一家”的要求,常熟泗洪、吳江泗陽、江陰睢寧3家共建園區總體方案已由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聯合印發。

一區一策,因地制宜

發展是第一要務,產業是發展根基,南北共建園區更以產業爲先。而各地基礎不同、定位不一,因此需要特色發展。用《措施》中的話說,就是要優化區域產業佈局,依託蘇南方優勢產業,加強南北產業鏈雙向聯動與融合,堅持“一園區一特色”,優化產業定位和功能佈局,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推進產業質態優化和集聚集約發展。

以今年獲批覆的三家園區爲例。常熟泗洪工業園區,明確了智能裝備主導產業發展定位和未來發展目標;吳江泗陽工業園區,目標是打造現代紡織產業基地、先進紡織企業集聚區,建設成爲吳江紡織產業協同發展核心集羣;江陰睢寧工業園區,旨在打造淮海經濟區高端裝備製造新興基地。

常年穩居共建園區榜首的蘇宿園區,近年來不斷做大核心產業、做強核心企業,逐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等爲主導的“1+1+1+N”特色產業體系。圍繞產業定位,重點面向長三角和歐美、日韓等地區開展投資推介,成功招引一大批旗艦型龍頭型項目。

實踐表明,只有把提高產業集聚度、增強產業競爭力放在突出位置,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的機遇,重點引進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畝均產出高的投資項目,形成特色產業鏈,南北合作共建才能變“輸血”爲“造血”,爲當地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

交匯點記者 沈佳暄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