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北京市推出十大高精尖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至今已培育形成

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

“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羣

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

“四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羣

北京研發,津冀佈局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他們是兩家不同的公司,一家是以氣動技術爲基礎的自動化元器件生產合資企業,一家是集研發、生產和銷售高精數控機牀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

他們在面臨如何讓企業擁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決策時,不約而同選擇了同樣的發展方向——從北京,走向天津和河北。

距離北京250公里外,在渤海之濱,有一座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

隨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不斷推進,一些曾經在北京和天津從事傳統工業、製造業的企業,已前往河北曹妃甸地區發展。自2014年以來,共有235個來自京津的項目落戶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總投資超過2800多億元。

那麼,那些來自北京的企業,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在新的環境中對自身的生產環節進行轉型升級的?本期《京津冀大格局》,就將帶您走進這些企業,看看他們發現了哪些時代機遇。

用輪胎製作的筆袋、用14個塑料瓶製作的書包、用22個塑料瓶製作的兒童雨衣,本期《京津冀大格局》中,記者將帶您參觀一家環保企業,專門從事廢棄飲料瓶的智能回收循環再利用,他們的技術有多厲害?能做到符合食品級!

這是一家研發在北京、工廠在天津、服務於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環保企業。在京津冀產業協同過程中,這家企業發展壯大了自己,也爲提高京津冀地區節能環保水平,提供了助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的經濟結構從“大而全”變爲了“高精尖”,那麼先行一步的企業,發展的怎麼樣?未來還有哪些商機等待參與?請關注BRTV財經頻道8月4日晚20:05播出四集系列節目《打造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第三集《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