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紛紛代言國貨,國潮破圈了嗎?

原標題:流量明星運營模式,正在毀滅真正的文藝批評

■ 專欄

以深刻的行業改革,讓文娛產業迴歸專業、常識和作品。

吳亦凡事件引發的蝴蝶效應讓我們看到,圍繞流量明星,已催生出一個龐大產業。而當下,它的根基有了鬆動的趨勢。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文件指出,要開展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不唯流量是從,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並強調“抵制阿諛奉承、庸俗吹捧的評論,反對刷分控評等不良現象”。

流量指揮棒下崩壞的文娛生態

粉絲運營是流量明星模式中的重要部門之一,組織、動員粉絲刷數據,是粉絲運營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流量明星業務能力不足,控評就成了維護流量明星商業價值的必選項。

控評催生出公關公司。公關公司負責擺平主流媒體、影響評分網站,使用營銷號參與流量相關的口碑營銷,製造謠言抹黑競爭對手,特別是其動員粉絲爭奪番位。近年來,藝人熱衷爭番位,但卻以粉絲爭番位的面目出現:粉絲們攻擊批評者,甚至鼓勵人肉批評者,網絡亂象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最終,流量明星運營模式希望消滅文藝批評,只剩下營銷號和粉絲評論。這些年粉絲干擾真正的文藝批評,導致行業批評噤若寒蟬,新媒體評分體系被污染。

靠資源不靠能力的行業閉環

流量明星年紀輕輕卻能輕鬆獲得鉅額財富,不會演戲也能成爲主演,甚至獲得大獎,這給其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幻覺。而依賴流量明星模式的長劇生產購銷機制更加深了他們的幻覺。一部劇有流量明星即有投資、能銷售,這時候,劇本完全不重要,明星幾乎成爲唯一的定價標準。

因此,反觀這個以流量明星爲中心的長劇生產模式,其內容必然是空洞和懸浮的。這些年,此類模式雖催生並炮製了大量文化垃圾,此類劇卻能讓出品方掙得盆滿鉢滿。但值得玩味的是,幾大視頻平臺卻處於虧損境地。

行業整體虧損的大形勢下,一些製作機構、流量明星、平臺中的某些人卻成了巨大利益的受益者。以流量明星爲中心的影視內容生產,必須建立在壟斷的基礎上,從創意、創作、製作、藝人經紀到營銷發行、播出,要形成閉環,自己製作再賣給自己。這個機制通過把成本、劇集銷售價格做高,在資本市場上做出漂亮的數據,這一過程製造了巨大的灰色地帶,從中獲利。

從這個角度看,理解流量明星高片酬從何而來等問題也就變得容易了。調查顯示,喜歡演技派演員的觀衆,往往相對成熟,對內容有一定的要求,且有一定思考能力,雖然他們的消費能力更高,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對內容的要求,會造成創作風險增加、內容不可控、內容模式無法複製等“麻煩”。

與之相反,流量明星吸引缺乏思考能力、只關注顏值的粉絲爲消費羣,雖然其消費能力相對較低,但容易被調動和動員,不介意參與到數據造假等活動中來。通過這一系列操作,可以實現穩定的商業模式。

文娛產業應迴歸專業與作品

回到流量明星本身看,他們缺乏專業、對口的訓練,跨行參與影視作品的演出,卻獲得重要角色,在主流平臺以中心人物的面目出現,並形成巨大的示範效應。年輕人熱衷於參加平臺組織的選秀節目,希望一夜成名,專業院校長達四年的專業訓練,不再是年輕人的首選,尋找一個好的經紀公司,尋找一個高曝光率的平臺,遠比專業訓練重要得多,致使行業風氣崩壞。

流量明星個人盈利能力很強,但是內容盈利能力經常爲負數,一演電影就票房慘敗。目前,商業成績最好的案例是在數字唱片方面。數字唱片單價低,通過粉絲重複購買獲得銷量。但歌曲本身不流行,沒有人聽,於是出現了內容與藝人的新型關係:藝人是主體,藝人本身是產品,藝人蔘與的唱片、影片、劇集是衍生品,藝人與用戶最佳的交流方式不是影視音樂內容,而是真人秀。

今天,吳亦凡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後蘊含的資本邏輯,才需要我們警惕,他們阻礙了影視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也是當前文化產業面臨內容升級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有必要以深刻的行業改革,讓文娛產業迴歸專業、常識和作品。

□汪海林(編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