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縱深】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中心曹力團隊爲患者實施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術(攝於5月13日)。 彭理斌 攝

7月26日,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自治區中醫醫院)骨二科護士給患者做治療。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韓亮 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蘇璐萍

輾轉全國多地看不好的疑難病,新疆骨科醫生說:“能治!”

距離斷臂再植極限時間僅剩30分鐘,新疆骨科醫生說:“能接!”

要變形的雙腿恢復筆直,還得能蹦能跳,新疆骨科醫生說:“能辦!”

別驚訝,他們的“能”,底氣十足。

不可能的可能

7月,是15歲患者張晨(化名)回山東休養的第五個月。每週,他都會接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醫生的隨訪電話,調整用藥和康復計劃。

2017年5月,張晨不慎摔倒,左下肢骨折,被診斷出骨肉瘤,進行了左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沒想術後6個月,張晨的左側髖部皮膚開始反覆感染。父親帶着他到處尋醫,病情持續惡化。

今年初,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父親帶着他找到了新醫大一附院骨科中心主任曹力。“我們帶着孩子去了很多醫院,做了很多次手術,最後醫生說要截肢。真要那樣,娃娃這輩子可就……”父親情緒激動,他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眼前這位醫生身上。

“這個病在這兒能治!”看過張晨的病歷,曹力肯定地回答。

新醫改啓動後,我區各級衛生健康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從醫療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一方面,抓醫療質量管理,提高規範化、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抓專科能力建設,培育醫療技術高地,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自治區中醫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等三級醫院加大了亞專科建設,鼓勵學科開設專業學組,推動學科朝精細化、專病化發展。

2009年,國際上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通用二期翻修,患者需要做兩次手術,全身給抗生素,才能治療感染,術後併發症多。在前期局部給藥抗感染的基礎上,曹力團隊自創了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一期翻修(即一次手術加局部抗生素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感染治癒率,縮短了療程,還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關節功能。

隨着一個個疑難病例被治癒,越來越多的疆內外患者慕名而來,越來越多的醫院請曹力去當地做手術帶教,越來越多的骨科醫生來到新醫大一附院學技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一期翻修逐漸被國內外認可。

近年來,在政府主導、行業推動下,我區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應用於臨牀。3D打印、孔鏡微創、機器人輔助手術……新疆骨科不斷向“精準醫療”“人工智能”“快速康復”邁進。

偶然中的必然

5月以來,和田斷臂男孩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人們爲新疆社會各界的全力救助點贊,也爲在極限8小時內接上男孩斷臂的醫生點贊。

時間回到4月30日22時30分,自治區中醫醫院骨三科副主任醫師、修復重建組組長黎立的電話響了,是和田地區人民醫院骨二科主任艾爾肯·日介甫打來的,一名7歲孩子右臂離斷已有兩小時,急需送往烏魯木齊再植,問,能不能接?

兩地距離1400多公里,斷臂再植的極限時間是8小時內,想了幾秒,黎立答:“能!”

那幾秒,他在算時間……

爲解決醫療衛生供給側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區加快推進醫聯體網格化佈局,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鼓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醫院之間、學科之間的協作,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逐步下沉的同時,形成了跨區域、多學科協同的危急重症救治體系。

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尚未建立顯微外科,該院骨二科便與自治區中醫醫院骨三科建立了協作關係。每遇到需要斷肢再植的患者,艾爾肯就會聯繫黎立。只要條件允許,黎立都會趕到當地爲患者做手術、帶教。

這次,由於烏魯木齊飛往和田的最後一趟航班已起飛,黎立只能等孩子來。只要各環節、流程順暢,他就能把孩子的斷肢接上。5月1日凌晨,得知孩子上了飛機,自治區中醫醫院隨即啓動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綠色通道。2時30分,120急救車載着斷臂男孩來到自治區中醫醫院。辦理入院、檢驗檢查、配型備血、清理斷肢,相關科室人員分工明確。3時30分,手術開始,趕在極限8小時內,黎立團隊接通了孩子的肱動脈血管。

“孩子斷臂是偶然,但接上它是必然。”黎立說,整個救治過程的無縫銜接確保了手術順利進行,“包括艾爾肯醫生前期對孩子創面及斷肢非常專業的處理。”

近年來,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以科包院”、援疆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三級醫院“託管式”幫扶,我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共性中的個性

7月27日上午,自治區中醫醫院骨科門診,一撥患者在排隊等該院骨二科主任、主任醫師方銳看關節病。他們中,大多數是被親朋好友推薦去的。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各族羣衆醫療健康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發展趨勢。疾病譜、患者需求的變化,倒逼我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揮特色優勢,不斷開拓創新。

自治區中醫醫院突出亞專科在自身主攻方向的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專科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解決重大疾病和疑難疾病的能力。

“臨牀中我們發現,4個就診患者中實際上只有1人適合關節置換。”方銳說,近年來,膝骨關節病患者呈現低齡化、高屈曲、高活動量等特點,對手術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

2016年,方銳帶領團隊率先將膝骨關節炎階梯化治療方案引進新疆,開始了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精準化、微創化、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保膝”探索。術後患者不僅腿變直了,還能蹦能跳能勞動,這套技術和理念一傳十、十傳百,被業界廣泛認可,並逐步推廣。

有先進技術,也要有先進設備。2019年2月,自治區人民醫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新疆首個3D打印工作室,探索醫工結合發展模式。

“以前,我們在手術中引入過3D打印技術,但由於沒有相應的技術團隊,只能把數值發給國內一些3D模型製作團隊,定做好後再郵寄過來,耗時長、成本高。”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關節與老年骨病病區主任王利說,現在,只要手術需要,3D打印便能隨時“安排”。通過三維建模,能讓醫生更直觀、更準確地瞭解骨骼病變的立體結構,提高手術的精準度,減少手術時間,縮短恢復期。

目前,除臨牀應用外,複雜病例的3D模型還用於日常教學和研究。通過遠程教學、專家帶教等,3D打印已逐步應用到我區骨科臨牀。

記者手記

彰顯青年擔當 貢獻青春力量

蘇璐萍

採訪中,有個羣體格外亮眼——青年醫生。

門診上,他們是能將老人送到檢查檢驗室的小棉襖;病房裏,他們是患者緊張焦慮時的定心丸;手術中,他們是團隊負責人可信賴的戰友。應急處突時,他們即刻出發;急危重症救治中,他們隨叫隨到;科研攻關中,他們另闢蹊徑……在新疆骨科發展中,人才梯隊建設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如今,青年一代已成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科技人力資源的主力軍。爲讓青年醫生儘快成長,新疆各大醫療衛生機構不遺餘力,實時組織青年醫生研讀骨科最新文獻,學習世界前沿診療知識;送他們去頂級骨科醫院進修;鼓勵他們站到國內和國際論壇上交流、講課;支持鼓勵他們在主攻領域發揮所長……培養出了一批學科帶頭人。

培養出來,就要想方設法留住他們,努力破除制約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障礙,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用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薪酬分配製度、健全醫務人員培養評價制度,激活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動力的路徑。如:科學編制崗位責任書,實行競聘上崗、合同管理,激勵人才脫穎而出;在覈定的薪酬總量內,公立醫院可自主設立體現醫療行業特點、勞動特點和崗位價值的薪酬項目;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合理設置評價標準,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增加臨牀工作數量和質量指標,探索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等。

期待隨着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能站在時代前列,彰顯青年擔當,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天山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