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昨天下午,中國跳水選手全紅嬋和陳芋汐再次上演“水花消失術”,包攬東京奧運會跳水女子單人10米臺項目的金銀牌。

中國跳水隊素有“夢之隊”的美譽,向來是我國在奧運會賽場中的奪金大戶。然而,這些專業跳水運動員在贏得至高榮譽的背後,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礪。

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每一次從高空躍下入水的過程中,跳水運動員都需要冒着各種運動損傷的風險。除了慢性勞損,水面的反覆衝擊也會給運動員帶來傷痛風險,比如視網膜脫離和肩腕的損傷。在摘金奪銀的背後,跳水運動員經歷了無限次危機四伏的跳躍。

跳水一躍不到兩秒

經年訓練危機四伏

在跳水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完成起跳、連接、空中姿態、翻騰或轉體、看目標打開、入水和壓水花等環節,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然而,這不到兩秒鐘的跳水過程危機四伏。在日復一日的訓練過程中,跳水運動員面臨着一系列運動損傷的風險,嚴重者可能給運動員帶來致命一擊。

根據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的最新統計數據,每進行1000次跳水訓練或比賽,男性和女性跳水運動員發生各類損傷的例數分別爲1.52和2.49。

跳水相關的運動損傷部位幾乎遍佈全身,包括頸肩部、軀幹(腰背)、頭面部(包括眼部)、手腕部、大小腿、膝部和足踝部。

這些損傷主要影響骨骼肌肉系統,包括挫傷、軟組織擦傷、撕脫傷、肌肉拉傷或痙攣、關節扭傷或脫位、骨折等。據統計,在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中國跳水隊運動員最常見的運動損傷是肌肉和關節損傷(22.81%),其次是韌帶損傷(19.29%)與末端病(肌肉、肌腱、韌帶起止點部位的損傷,17.54%)。最易受傷的部位依次是腰背部(24.56%)、肩關節(12.28%)和膝關節(10.53%)。

除了骨骼肌肉系統,跳水還可能造成眼的損傷。根據國內學者對職業跳水運動員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每年有43.3%~56.2%的運動員發生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跳臺跳水運動員比跳板跳水運動員更容易出現視網膜損傷。

跳水相關的眼損傷主要包括視網膜變性或水腫、視網膜脫離及視網膜裂孔等,兒童和青少年運動員更爲薄弱的視網膜更易受損,嚴重者可因此影響視力或失明。眼的損傷可能給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畫上帶有遺憾的句號。

另外,跳水還可能引起腦震盪,這是頭部遭受外力打擊後出現的短暫性腦神經功能障礙。在所有跳水相關運動損傷事件中,男性和女性運動員發生腦震盪的比例分別佔6.98%和13.76%。

水面衝擊力巨大

首當其衝部位脆弱

至於損傷的原因,其中慢性勞損是所有運動員都要面對的傷痛。在起跳、翻轉、入水的過程中,跳水運動員需要完成一系列軀幹和四肢伸展、屈曲和旋轉的複雜性動作變化,長期重複練習這些動作是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跳水運動員還面臨着其他運動少有的威脅——入水時的衝擊力,水面拍擊帶來的風險與慢性勞損不相上下。即便是1米跳板和3米跳板跳水,運動員入水的平均速度也分別高達7.58米/秒和9.54米/秒。

在入水之前的一瞬間,跳水運動員需要保持頭頸部與軀幹處於同一直線,讓身體縱軸垂直於水平面入水。如此入水才能獲得更高的分數,也能讓水的反作用力沿身體縱軸向上傳遞,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頭頸部過分受力。

值得注意的是,跳水運動員是以掌心平行水面的姿勢入水的。此時最先接觸水的手腕關節處於背屈、旋前和橈側偏移的姿態,肩關節處於外展、屈曲的姿態。這樣入水能壓低水花,但保持這些動作的關節實際上處於一種容易受到損傷的“不穩定”狀態。

跳水運動員在這樣的關節狀態下,以重力形成的巨大沖擊力快速打破水的表面張力。這種猛烈衝擊之後,相應的,水產生的反作用力同樣巨大。據報道,從10米跳臺躍下入水時,水面對頭頸部的衝擊力可高達4000牛頓。

可想而知,在人與水面相互接觸的須臾之間,運動員的肩膀、軀幹、頭面部、手或手腕、手臂或肘部所承受的衝擊力超乎想象,再加上“不穩定”的狀態,這些相對脆弱的區域成爲“首當其衝”的易損部位。有研究顯示,肩部和軀幹是男性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部位,而頭面部和軀幹是女性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當運動員的手壓不住水花,或入水角度出現偏移(過大或過小),還可能迫使頸部後仰或前屈,進一步導致頸部局部受力增加,此時運動員頸椎受到損傷的可能性比動作正確時高4~6倍。因此頸椎損傷也是跳水運動員的重要損傷類型。

除了各種骨骼肌肉系統損傷,跳水運動員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也明顯高於普通人。導致這類損傷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明確,可能的原因包括空中翻轉、水面拍擊和靜水壓造成的運動員眼壓升高、視網膜受到牽拉和缺血缺氧等。

跳水無疑是一項高危的運動項目,國家跳水隊運動員奪取獎牌的背後,是平時無數次伴隨着損傷風險的跳躍訓練。在中國夢之隊的光環背後,運動員的身體與心理承受了許多非常人可承受之重。無論是否在奧運會賽場上獲得冠軍,跳水運動員們都值得我們的掌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