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寧和李盈瑩兩個人並沒有矛盾,張、李二人同爲國家隊隊友,只是來自天津、江蘇兩個不同的地方隊。"張李之爭"實際上有球迷地域觀、共同爭取朱婷對角首發以及攻強守弱等多個問題的紛爭。下面也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第一,地域觀念與國家隊之爭,地域觀反而佔了上風!

張常寧、李盈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紛爭,首先就是由"地域觀"而引起的,甚至網上也有"津粉"、"蘇黑"這樣的稱呼。如果把張常寧、李盈瑩放在國家隊的層面上來考慮,摒棄這些地域觀念那就不存在這些紛爭了。這裏還就是球迷的心胸狹隘與否、評價球員格局大小的問題了。按照目前整體排球的培養體系,地方隊是爲國家隊提供人才的"基地",張常寧、李盈瑩都是各自地方隊的優秀選手,憑藉在聯賽中的出色表現,也得以入選國家隊。

到了國家隊之後,張、李二人就互爲隊友,排球又是一個集體項目,張常寧、李盈瑩哪個打得不好,哪個出工不出力中國女排都不會拿下勝利。前不久結束的世聯賽上,郎平就主打了"常盈組合"這對主攻搭檔,張常寧+李盈瑩的首發在攻防兩端都體現了非常強的實力。在對陣多米尼加時朱婷的高點強攻被連續卡起,李盈瑩還由此替換了朱婷,難道說李盈瑩與朱婷也有矛盾嗎?球員的不同組合都是場上臨時應變的需要。

說到底,張常寧、李盈瑩代表國家隊打比賽,就是拴在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有一個發揮不好,另一個也必須接受失利的苦果。相輔相成不好嗎?幹嘛非得拿地域觀來對抗國家隊呢?這是不是太小家子氣了呢?拋棄地域觀的是真球迷,帶有地域色彩的是僞球迷,不知道這句話大家同意嗎?看問題、想事情、發表言論把張常寧、李盈瑩都放在國家隊隊友的高度來評價不是很好嗎?

第二,張、李二人技術特點不同,實際都是爲了撐好朱婷對角。

朱婷、張常寧、李盈瑩雖然同爲主攻,但三人的技術特點都是不同的。由此帶來的話題也是爭議不斷,2018年世錦賽張常寧受腎積水手術、膝關節韌帶撕裂等影響,失去彈跳,對陣意大利時進攻端也拿下1分,由此被球迷送綽號爲"張一分"。不要說韌帶撕裂,就是你在樓梯上磕一下,你再試試還能不能跳得起來?都是站着說話不腰疼,運動員的傷病不去體諒,反而進行苛責,那張常寧在世聯賽帶領一衆替補,面對巴西砍下36分怎麼又不說了呢?

對李盈瑩的攻擊最大的還是"近網扣球"。李盈瑩的技術特點就是左手切小斜線比較漂亮,然而這個最有威脅的扣球遠網是不可能切出來的,由此也造成了李盈瑩近網扣球后下落導致其他球員崴腳受傷。首先,這種近網扣球過中線是規則沒有禁止的,而且多米尼加那種故意過中線傷人的做法,也曾傷了徐雲麗、楊方旭、龔翔宇三名球員。這種行爲故意與非故意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的。李盈瑩在國家隊減脂、減重後,身體更加輕盈,遠網攻的能力有明顯增長。對於這樣的事件她自己肯定會有所注意。

另外,張、李二人都是打朱婷對角,李盈瑩作爲聯賽的得分王,卻在國家隊一直當替補,進攻相對疲軟的張常寧反而佔據首發,這也是球迷爭議的焦點。實際上,張常寧是朱婷對角最好的保障型小主攻,她上場整個中國隊的防守、串聯、一傳等更爲流暢。而李盈瑩進攻端更有特點,下手的節奏、扣球線路與張常寧迥異,有利於中國隊更好地改變節奏,打亂對方的攔防佈局。郎平對張、李二人先發和後發的使用也是極爲合理的。

不管是從技術特點上,還是張、李二人的不同作用上,以及她們來自哪個地方隊,這些問題都要站在國家隊的利益上去考慮。張常寧進攻更強勢,李盈瑩技術更全面,那對中國女排不是大有裨益嗎?非要死抱着一個地域觀有什麼必要呢?各位是否贊同以上的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