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壽險公司逆襲?業務增速超行業2倍,淨利潤逆勢上漲30%

2021年上半年,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7萬億元,同比增長4.2%。截至8月4日,『慧保天下』統計,已經有65家人身險公司披露了2021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結合第一季度數據,非上市險企2021年上半年保費收入和盈利數據已經出爐。

整體來看,2021年上半年,已披露數據的65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漲勢”喜人,累計保險業務收入7287億元,同比增10.59%(同期,保險業保費同比增速僅4.2%),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速更高達28.67%,但在業務高增長的同時,償付能力的下滑變得不可避免,近6成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甚至已經有3家險企出現了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情況。

01

業務超上市險企:65家非上市險企業務增速超10%,泰康人壽近千億規模排名第一

2021年以來,各家險企得益於開門紅、重疾險炒停售使一季度保費得到增長,但隨着個險渠道轉型的劇痛,新增代理人數量大縮水,保費增速接連下滑。以上市人身險公司爲例,上半年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國華人壽7家險企合計攬獲保費1.13萬億元,同比僅增長0.55%。

而同時期,65家非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合計7287億元,同比增速卻高達10.59%。雖然二者統計口徑有所不同,但粗略來看,非上市公司業務增速要整體快於上市公司,上市壽險公司業務基數大、個險人力下滑導致新單標保同比大幅下滑,或是拉低保費增速的主要原因。

從體量來看,65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泰康人壽、中郵人壽、前海人壽、富德生命人壽4家險企保險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其中只有前海人壽呈現保險業務收入負增長,其他3家險企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15家險企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在100-400億元之間。

46家險企保險業務收入不足百億元,其中,德華安顧、瑞泰人壽、鼎誠人壽、和泰人壽、中韓人壽、瑞華健康、君龍人壽、海保人壽、華匯人壽、小康人壽(即中法人壽)保險業務收入不足10億元。

從增速來看,48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16家公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中融人壽、珠江人壽、東吳人壽、財信吉祥人壽、國聯人壽、國寶人壽、鼎誠人壽、瑞華健康8家險企同比增速均超過100%,分別達到148.78%、138.51%、105.19%、277.86%、121.22%、140.28%、727.42%、560.78%。從保險業務收入來看,除中融人壽達120.76億元外,其餘險企保險業務收入均不足百億。

而在16家險企保險業務收入負增長中,5家負增長的幅度都在-10%-0之間,3家在-20%與-10%之間,8家負增長幅度在-20%以下。其中,保險業務收入排名前10的險企,有5家出現下滑,具體爲前海人壽、百年人壽、建信人壽、恒大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同比增速分別爲-8.17%、-9.05%、-11.08%、-11.4%、-21.14%。

02

淨利潤逆勢上行:65家非上市險企累計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28.67%

與財險公司的虧損相比,壽險公司卻迎來了難得的利潤增長。據『慧保天下』統計,2021年上半年65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累計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28.67%。其中,43家險企實現盈利,累計331億元;22家險企虧損,合計也達到24億元。

淨利潤排名前十的險企中,泰康人壽在一衆非上市險企當中依然一馬當先,2021年上半年累計淨利潤151.92億元,同比增長46.33%;其次是陽光人壽,以22.79億元淨利潤排名第二;中郵人壽上半年淨利潤14.66億元排名第三。

據『慧保天下』統計,有2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累計達24億元。其中,大部分險企虧損在2億元以內,只有3家險企虧損超2億元,分別爲前海人壽、崑崙健康、恒大人壽,值得注意的是,而這3家公司相較2020年同期出現專盈扭虧。

其中,恒大人壽虧損達5.31億元,排名第一,2020年同期其盈利6.85億元;其次是崑崙健康以虧損3.85億元,排名第二,2020年同期實現盈利3.05億元;前海人壽虧損3.48億元,排名第三,2020年同期實現盈利5.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幾家上市險企未披露外,其中,君康人壽已連續3個季度未進行披露。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披露數據顯示,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降至102.47%。

03

償付能力告急:3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37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與保費收入和盈利數據一起出爐的還有險企的償付能力情況,在65家人身險公司中,絕大多數都處於償付能力充足的狀態,但也有公司面臨一定壓力,例如,富德生命、恒大人壽,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低於120%。中融人壽、上海人壽、珠江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雖高於120%,但也已經低於130%。

而從風險綜合評級的角度出發,65家公司中,風險小的A類公司爲35家,風險較小的B類公司爲26家,風險較大的C類公司爲3家,3家C類公司包括前海人壽、合衆人壽、渤海人壽(一家公司未披露)。

這意味着,實際至少已經有3家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險企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視爲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從償付能力充足率來看,27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0年同期末有所提升,37家人身險公司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其中,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小康人壽(原中法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達6687.14%,拿下第一,其次是華匯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2212.97%,較2020年同期增長489.76個百分點,除了這2家險企外,25家險企較2020年同期增長0-50個百分點之間。

在37家險企償付能力下滑的公司中,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北京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79%,較2020年同期減少了216個百分點;其次是國寶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79.47%,較2020年同期減少了165.16個百分點;渤海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62.72%,較2020年同期減少了101.93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排名第三。

財信吉祥人壽、中韓人壽、英大泰和、瑞泰人壽、愛心人壽、信美人壽、海保人壽、橫琴人壽、招商局仁和、交銀人壽10家險企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0年同期減少了40-60個百分點之間;剩餘24家險企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較2020年同期減少了0-40個百分點之間。

而當前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還只是一個開始,據測算,如果償二代二期工程一旦實施,無論大小公司均將普遍出現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情況,一些公司甚至可能出現“腰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