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爲大家推送的是第一百三十二課:柴達木石油大會戰

△1958年,冷湖“地中四井”噴油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石油短缺成爲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954年春天,第一支石油地質大隊開進柴達木盆地,發現了多處適合儲存石油的地質構造和油苗。隨後,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參謀長陳壽華率領一支約兩千人的隊伍挺進柴達木。石油師由第十九軍五十七師整建制改編而來,目標就是要集中力量發展新中國的石油事業。

電視劇《共和國血脈》

師長: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資料和勘探數據,目前應該儘快地在柴達木盆地確定第一口井的位置……

戰士:報告!

師長:進來。

戰士:師長、政委,開發柴達木,我們鋼刀連第一個請戰報名!

師長:還沒有開動員大會,你們就來請戰報名了?

戰士:報告,這是我們請戰書!

△地質勘探隊員在柴達木盆地鹽湖中涉水而行

隨後,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勘探陸續挺進人跡罕至的柴達木盆地,展開找油大會戰。1955年12月,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獲工業油流,青海油田誕生,給貧油的新中國帶來了“脫貧”的希望。

1958年9月13日,1219鑽井隊在柴達木盆地北部冷湖地區鑽探的“地中四井”突然發生井湧,繼而發生了強烈的井噴,日噴原油800噸,由於沒有儲油設備,冷湖探區只好組織人員築堤儲油,將噴出的原油圍堵成一片“油海”。

梁澤祥:弄一個面袋子堵不住,怎麼辦呢,就又擴大範圍,那也不行,那風颳得,噴了20多米高,全是油花。

△冷湖油田,除了指揮部是幾間石頭壘的房子,住宿全是帳篷

“地中四井”的出油讓青海石油管理局隨即決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到柴達木去,到冷湖去”成爲響徹全國的口號,數萬名石油人陸續從玉門、勝利、四川、新疆等油田向柴達木盆地彙集。一時間,“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戈壁灘,紅旗招展,機器轟鳴。

△人們在戈壁灘建起了醫院、學校、幼兒園

青海油田原副總地質師 張永高:蘭州以西,整個自然環境越來越荒涼,但是從年輕人的心來講,就越來越沸騰了。因爲那時候的精神,人們就是覺得越到邊遠的地方,越到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就感覺到自己應當做的事情更多,而且應當做的貢獻更大。

當年柴達木盆地石油大會戰,幾萬人沒有住的地方,石油工人們就自己動手,在戈壁灘裏建造起一座座帳篷新城。

△1959年2月20日,冷湖油田第一車原油外運

1959年底,冷湖油田成爲繼玉門、新疆、四川之後的第四大油田,在我國石油產量極端低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的情況下,爲年輕的共和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青海油田職工 梁滿倉:當時沒有棉帳篷,只有單帳篷,臉上都凍的是血口子。我們下決心要好好幹,要開發一個柴達木大油田。

△冷湖“地中四井”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喫不飽。”一代代的石油人在柴達木這片“生命禁區”獻出了青春和生命。

△青海油田冷湖四號公墓

在青海油田的發源地冷湖,如今依然屹立着兩座豐碑,一座爲紀念“地中四井”噴油而立,另一座是爲紀念柴達木石油英烈而立。在這裏,長眠着幾百位新中國最早的石油建設者,年齡最小的只有19歲,墓碑背靠着白雪皚皚的祁連山,正面朝着東方家鄉的方向。

(來源:共產黨員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