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藥監局提醒手動“刷酸”有風險

來源:北京商報

夜晚11點,小朱爬上宿舍牀鋪,放下厚厚的牀簾,開始神聖的夜間護膚。“早C晚A,週末刷酸”,這是時下最熱門的護膚三部曲。

“我覺得我的膚質是比較適合刷酸的,控制好用量,閉口痘痘都少了很多。”但並非每個刷酸嘗試者都像小朱這麼幸運。“爛臉”“起皮”等吐槽在社交軟件上層出不窮。

8月11日,國家藥監局官方網站發佈文章,提示公衆科學認識刷酸美容。文章表示,“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並不是化妝品。

蜜糖還是砒霜

在美妝愛好者萌萌看來,“刷酸”幾乎是今年最熱門的護膚關鍵詞。北京商報記者打開小紅書搜索,“刷酸”詞條下共有22萬+篇筆記,1900+件商品。

在大量“刷酸全攻略”“保姆級刷酸教程”背後,網友對“刷酸”的評價大相徑庭。

國家藥監局官網上發佈的文章解釋,所謂的“刷酸”其實是一種化學換膚術,又稱化學剝脫術,是將化學制劑塗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可控的損傷後促進新的皮膚再生。

而化學制劑的種類、濃度、在皮膚上的停留時間,都可影響換膚的深度。依據化學換膚的作用深度不同,可以分爲淺層換膚、中層換膚、深層換膚。換膚作用的深度越深,效果也越明顯,同時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也更大。

某款進口水楊酸棉片被視作“刷酸”入門級產品,價格在70元一盒左右。在它的淘寶海外旗艦店中,這款產品的月銷量超過10萬。其宣傳頁顯示,該產品具有改善痘肌、調節油脂、二次清潔、收斂毛孔的作用。

客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該產品一共有兩款,0.5%水楊酸成分的“適合所有膚質,也適合敏感肌”;2%水楊酸成分的適合中度痘肌。初次使用需先在耳後擦拭測試有無過敏反應。開始先擦拭,1-2周後可局部溼敷,使用後需立刻補水。

“刷酸出現爆痘、閉口的情況都是正常的現象,堅持使用週期一般在2-3周左右,皮膚會慢慢好轉,不用擔心。”客服表示。

小楊在網絡上被安利了“刷酸”妙處後,也購入了一盒水楊酸棉片。“但實際上我沒有堅持用幾次,抹了之後會出痘痘,就不太敢繼續用。後來想想這麼複雜的注意事項,應該也說明了刷酸還是比較有風險的。”小楊坦言。

也有不少“刷酸”擁躉認可其效果。“我個人皮膚容易出油,我覺得挺管用的,沒有‘像剝了雞蛋’這麼誇張,但是感覺出油有變少。”

刷酸的“酸”不是化妝品

由於每個人膚質不同,“刷酸”的效果因人而異。但過量刷酸會對皮膚屏障造成明顯影響。

“之前網上刷酸風很大,我就跟風刷,結果後來不小心刷狠了,皮膚屏障有點受損。最近皮膚屏障修復又火了,我剛好又跟着開始修復皮膚屏障,感覺自己隱隱參透了財富密碼。”萌萌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醫療從業者陽陽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理論上酸濃度越低對皮膚的刺激越小,但還是得以膚質分。像水楊酸的刺激性是比較強的,化妝品中要求水楊酸的含量不得超過3%。另外一種常見的果酸刺激性相對較小。

“而刷酸治療跟日常刷酸肯定是有區別的,一些醫院皮膚科用的是30%的水楊酸,美容院可能只有6%。但是這種濃度的都需要專業人士來操作。”陽陽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瀏覽發現,不少醫美機構都有“果酸煥膚”項目,價格在500-1000元左右。一家醫美機構客服告訴記者,使用過程中會有輕微刺痛,“但屬於刺激性反應,不屬於過敏反應”。

國家藥監局官網上發佈的文章解釋稱,“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並不是化妝品。

目前,“刷酸治療”中使用的“酸”種類很多,有些“酸”是不能用於化妝品的,例如:維A酸、三氯醋酸等。爲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刷酸”時“酸”的濃度一般相對較高。以醫療機構皮膚科常見的“刷酸祛痘”爲例:治療時果酸常用的濃度爲20%、35%、50%和70%,水楊酸常用的濃度爲20%-30%。

較高濃度的酸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壞作用。隨着“酸”濃度的增加、停留時間的延長,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隨之上升。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暫時性紅斑、腫脹、刺痛、灼熱等不適,術後可能出現結痂、色素沉着等。另外少見的有灼傷、糜爛、滲出、色素異常、反應性痤瘡、粟丘疹、毛細血管擴張、接觸性蕁麻疹、瘢痕等。

在醫療機構進行“刷酸”治療時,專業人員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濃度和方案,並可科學觀察和判斷治療中皮膚的反應進程,在必要時給予干預或適時終止,以儘量減少或減輕皮膚的不良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化妝品中對加酸有嚴格的使用限制和技術要求。“化妝品是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爲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不具有醫療作用。”文章表示,部分化妝品能夠實現一定的清潔、去角質等功效,但與“刷酸治療”有着本質區別。化妝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避免使用“換膚”等不當宣稱,防止誤導消費者。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已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對化妝品進行了風險分級,從而進行分類管理和監管。《條例》也對化妝品功效宣傳嚴格把控。如特效、速白、清除、更新肌膚等詞均被列爲違禁詞。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