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財經、馨金融聯合出品 

洪偌馨、伊蕾/文

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

最近,消費金融公司再度迎來利率‘預警’。

有市場消息指出,部分地區的消費金融公司和民營銀行收到了來自當地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機構個人貸款利率降低到24%紅線以下,而超標存量貸款的清理“大限”也已經確定。

事實上,這並非是消費金融公司第一次面臨利率下行的壓力,從去年最高法將4倍LPR(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爲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之後,關於金融機構貸款利率

的討論就從未停止——利率紅線從36%到24%的下行似乎是大勢所趨。

根據馨金融瞭解到的消息,許多機構截止到目前並未收到上述監管要求,也尚未開始清存量的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家對於利率下行和潛在的利潤下行、商業模式調整早有心理準備。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來看,消費金融公司在利率、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都已經經歷了數次迭代,市場的頭把交椅也已經數次易主。而這些改變所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經濟、用戶需求與底層技術的迭代。

尤其近幾年,在監管收緊、疫情衝擊和風險攀升帶來的壓力之下,消費金融行業已然告別了高速增長期——依託規模擴張和超高利率就能夠獲得超額利潤,轉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今年初,央行直接發聲,強調‘不宜依賴消費金融擴大消費’。

換個角度來看,作爲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客羣的不斷下沉,消費金融對於“普”的探索已經到了適度和精準比數量更重要的階段。而與之相對應的,他們可以將更多重心放在對價格和成本的控制上,即通過技術優化不斷降低服務成本和門檻,更好地實現“惠”。

一、序幕:開啓黃金十年

中國消費金融公司“萌芽”於中國消費信貸市場潮起之時。

千禧年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進入調整期。銀行住房信貸業務已經發經歷了一輪爆發,居民的借貸意識和需求開始覺醒。銀行也將目光投向了除房貸、車貸之外的零售金融業務——尤其是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且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的信用卡等消費信貸業務。

而經歷了房貸、車貸和信用卡的早期發展之後,與消費金融業務相關的基礎設施——央行徵信系統、銀聯都已日趨成熟。

一個更爲重要的時代背景是,中國的GDP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達到14.2%,爲歷史最高水平,至今仍未被超越。

而隨後到來的金融危機並未中斷這種增長,相反,“四萬億”極大提振了內需增長,進一步開啓了中國長達十年的消費“盛世”。

數據顯示,2007年前三個月,國內銀行信用卡髮卡量每月平均增長100萬張以上,而截止到發2007年下半年,工行、招行、建行等銀行都已經宣佈信用卡髮卡量超過1000萬張。

消費金融的爆發已經勢不可擋。

但信用卡用戶還是有着更高的門檻,許多並未進入銀行視野的“長尾”客羣蘊藏着更大的市場潛力。

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正式成立,同期,宜信開始探索個人信貸服務,國開行引入的“助貸”模式也開始在國內落地。不同的市場主體,以不同的方式開始試水更“下沉”的消費金融市場。

這一階段,消費金融市場最搶眼的主角是剛剛開啓試點的消費金融公司。

2009年8月,銀監會頒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隨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北銀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公司和錦程消費金融公司等首批四家試點落地。其中,捷信是國內唯一一家全外資的消費金融公司。

作爲一家在捷克、俄羅斯等9個國家都有佈局消金業務的公司,捷信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掌握着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即與零售商、旅行社、醫療機構等各類線下商戶合作,通過人員駐店完成獲客、撮合交易,並建立標準化的風控系統。

到2010年,隨着捷信正式開業,這種模式也被直接複製到中國,蘇寧、國美等都成爲捷信最早的一批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當時線下零售巨頭競速擴張的背景下,拓展消費金融服務成爲其中的重要一環,這也直接帶動了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增長。

不只是消費金融公司,還有後來的P2P平臺們,都多多少少參考了捷信模式。甚至因爲駐店模式高度依賴線下團隊,捷信一度成爲線下模式的“黃埔軍校”。

不僅如此,早在2004年,捷信就在北京設立辦事調研市場,後又在深圳建立審批中心和數據庫系統,這也是後來被廣爲應用的“信貸工廠”模式雛形,捷信進一步優化了消費金融的業務流程和審批效率。

數據顯示,在捷信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其母集團在俄羅斯的平均審覈時間是15秒鐘,單日最高處理量可以高達6萬筆/日,但在中國市場上由於受到種種限制,大多數客戶的審批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甚至更長。

不過這並不妨礙在中國這片亟待開墾的消費金融“處女地”上,批量化、去人工、集中審批的方式逐漸成爲行業共識。

到2012年,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着手建立以“流水線、標準化、自動化”爲特徵的信貸工廠運營平臺。到2015年,公司可以通過流水線的方式處理來自全國超過1000家合作商戶和網點的貸款,日貸款處理能力破萬筆。

值得注意就得是,截止到2013年6月末,北銀、錦程、中銀和捷信4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總額達到78億元,貸款餘額達到65億元,同比增長136%。但在貸款餘額中,捷信的佔比只有4%左右,96%以上的份額都歸屬於“銀行系”三家,更確切地說是北銀與中銀兩家。

時任中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盧偉強調,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優勢集中體現在高效的風控體系和龐大的線下分支機構資源。他們可以充分利用集團優勢,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消費金融面向全國,包括三四線城市區域的拓展和下沉。

這使得其業務發展呈現出貸款規模大、筆均額度高的特徵,也是規模和利潤迅速增長的原因。

但此時的他們還沒有預見到,市場即將變天了。

二、高潮:新秀輪番登場

對於消費金融市場而言,2013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消費金融開始搭上移動互聯網的順風車,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這一年秋天,分期樂商城上線,這是中國第一家分期電商。雖然該產品最早活躍於校園及大學生市場。但在互聯網金融站上風口的那一年,以校園分期爲代表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很快就掀起了一場資本“狂歡”,各大互聯網巨頭爭相入局。

在此之後,京東白條、螞蟻花唄陸續加入戰局,而後,更多無場景的消費信貸產品推出,包括螞蟻借唄、騰訊微粒貸、百度錢包等進入市場,坐擁交易場景優勢和巨大的流量紅利使他們迅速成爲消費金融市場的“明星”。

幾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截至2015年9月,京東白條累計發放消費貸款超過100億,累計授信人數超過200萬;截至2016年11月,開通花唄的用戶數已經過億,實際活躍用戶規模達8000萬;而截止到2017年8月,微粒貸貸款餘額突破千億規模大關,用兩年多時間彎道超車,實現了頭部城商行發展近20年的個貸規模。

不只是互聯網巨頭,僅2015年,網貸運營平臺數量增長便超過1000家,全年網貸成交量達到了9823.04億元,相比2014年增長了288.57%,歷史累計成交量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貸款餘額達到4394.61億元,增長幅度爲324%。

消費金融公司的處境變得微妙了起來。

從表面上看,線下市場並未因市場競爭加劇而放慢業務發展的腳步。相反,他們依然保持了可觀的業務增速和利潤增長,甚至屢屢創下歷史新高。

中銀消費金融在2016年的淨利潤達到5.37億元,同比增長169%;北銀也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實現盈利,而捷信在2016的淨利潤則達到9.3億元。

但隨着新一輪牌照開閘,消費金融公司的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

2014年底,興業消金、海爾消金獲批開業,招聯消金、湖北消金、蘇寧消金、馬上消金、杭銀消金、盛銀消金也在2015年拿到開業批文,一些背景更有優勢、機制更爲靈活的消費金融公司誕生了。

在這一階段,更多消費金融公司意識到了消費場景和流量生態構建的重要性。許多新設消費金融公司在發起設立時就有場景方參與進來,典型如海爾消金、蘇寧消金都是坐擁場景的代表,而之後設立的馬上消金、華融等等也都有重慶百貨合肥百貨等股東參與。

這也是當時新消費浪潮崛起下的一個縮影,以金融服務將線上、線下的場景和服務連接起來,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加速。

除了股東,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方式也與此前有了極大的不同。典型如招聯消費金融,從成立之初就選擇了線上模式,這也與之前主流的線下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在前端將所有業務受理點全面線上化。

在此基礎上,參考互聯網玩家們在產品端的創新——額度、利率、使用頻次和還款方式都更加靈活,消費金融公司也迅速跟上。

到後來,起步較晚的中原消費金融,更是將自建場景作爲首要戰略,甚至將電商們應用成熟的秒殺、拼團等運營工具引入來盤活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並沒有因爲佈局線上而偏廢線下市場,相反,他們找到了一種更輕巧的運營思路——和互聯網產品一樣,借上“移動支付”的東風。許多消費金融公司都推出了錢包產品,以二類戶爲載體進入微信支付、支付寶、雲閃付等信用支付體系。

換言之,相較於“信貸工廠”模式,整個消費金融業務的線上化、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基於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驅動,從獲客開始,其差異化產品匹配、分層定價等“精精細化”服務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事實也證明,這些注重線上化展業和數字化運營的公司們普遍有着更強的競爭力,在後來的市場震盪與週期波動中保持了更好的“韌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或許也是金融科技價值的真正體現。

當然,在消費金融公司迅速擴張的這幾年,也有一些公司或者因爲能力的不足,或者希望走捷徑,選擇與現金貸平臺合作,在短期內實現了超額利潤。但是,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終究難以持久。

三、插曲:失速與加速

回頭來看,2017年是一個全網放貸、全民借錢的畸形時期,幾乎所有自帶場景和流量的公司都參與其中,數家金融科技平臺依託現金貸和P2P業務的紅利順勢登陸資本市場。但也是在這一年,隨着趣店上市後引發的輿論風暴愈演愈烈,消費金融行業終於走到了“拐點”。

以2017年末的現金貸和小貸公司整治爲起點,到P2P的逐步清退,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撥亂反正的強監管,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共債風險持續攀升、行業增速逐步放緩、市場利率進入下行通道。

央行數據顯示,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信用卡行業髮卡量陡然下降,增速從近7%的高位一路跌至2019年一季度的0.63%。而從2018年一季度開始,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持續環比增長。

在這樣的行業轉折之中,消費金融公司也進入了行業分化的新階段。

一方面,伴隨着市場持續震盪,一些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受到劇烈衝擊,財務表現大打折扣。典型如中銀消費金融,2018年淨利潤同比下滑近6成,不僅退出了淨利潤“10億俱樂部”,也跌下了最盈利公司的“王座”。而北銀消費金融在更早之前也遭遇了利潤大滑坡。

但另一方面,隨着持牌與否成爲判斷金融業務是否合規的前置條件,非持牌的消費金融勢力遭遇大洗牌,頭部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同樣受到市場衝擊,但也藉此機會獲得了一定市場份額。

尤其是風險表現較好的公司,在“資產荒”中有了進一步擴大優勢的機會。不僅是發行ABS產品,即使是在條件更加苛刻的金融債發行方面,獲得發行資格的名單也不斷擴充,更低的利率成本和更大的發行規模使得他們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數據顯示,2019年,披露業績的22家消費金融公司總體淨利潤規模達68億元,其中排名靠前的7家公司總利潤達到59億元,在總體中的佔比爲85.9%;而可統計的21家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規模達到4729億元,其中排名靠前的6家佔比爲75%。

然而即便如此,也並不意味着後來者們不再有機會,相反,隨着監管收緊和牌照價值的進一步凸顯,消費金融牌照依然炙手可熱。

2019年,度小滿出資4.5億元入哈銀消費金融,玖富數科也宣佈曲線入股湖北消金。年末,平安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到2020年,監管部門一口氣批覆中信消費金融、小米消費金融、陽光消費金融、蘇銀凱基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費金融五家公司。

從某個角度來看,至此,消費金融行業真正迎來了“消費金融公司”時代。

四、新篇:最好的,還是最壞的時代?

對於任何一個行業而言,能夠保持近10年的高速增長已經很不容易。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槓桿率到2020年末已攀升至72.5%附近,相比2011年已累計上升超過44個百分點,達到了階段性高點。消費金融行業整體的增速放緩本就是大勢所趨,“存量時代”已然來臨。

而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給行業轉向按下了加速鍵。

疫情極大地衝擊了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使得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年負增長。同時,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即便是頭部的消費金融功分公司能夠保持各項數據正增長的也很少,利潤滑坡更是常態。

尤其是疫情初期,線下消費一度停擺,一些線上化和數字化轉型相對較慢的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危機,

最典型莫過於曾經以線下模式登頂行業的捷信。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捷信消金新增貸款發放量約爲284.99億元,貸款餘額爲576.32億元,較2019年末下降37.3%;經歷數據下跌超過8成,僅餘1.35億元,總資產規模更是大幅縮水,從上一年的破千億跌至650億。

與此同時,監管的態度也更加明晰,對消費金融整個產業鏈的整肅依然在持續。

無論是互聯網貸款和助貸的模式,還是徵信數據的使用與隱私保護的加強,又或者是潛在的利率下行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裏,消費金融公司還將處於調整期,最終過度到可持續的規範化經營。

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也提到,2020是中國消費金融的轉折之年,市場參與者們在未來面臨着息差收窄、監管趨嚴和年化利率(APR)收緊以及不資產持續增長三大挑戰。但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全面賦能消費金融價值鏈條,將成爲下一個五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實現商業可持續、業務可持續和風險可控之間的平衡,是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不久前,招聯消費金融總經理章楊清在爲《中國金融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經過一段時間粗放增長的消費金融,未來將何去何從?筆者認爲,消費金融正邁向存量競爭、良性創新和平衡發展的新階段:“普”在覆蓋面上,應適可而止,服務的客戶羣體範圍既要適度又需精準;“惠”在價格上,需要不斷降低服務成本和門檻,通過市場、監管、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多管齊下,達到金融服務成本與收益的微利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確實,從商業可持續的角度出發,消費金融不等同於慈善和扶貧,如果在服務下沉客羣時,市場化定價已經超出了監管要求,那麼再推動市場下沉與業務擴張就是沒有意義的。否則就會帶來風險積累。

與之相對應的,要持續實現業務增加、提升交互頻次和交易規模,就需要在產品優化與服務方面做文章,也即通過壓縮成本來實現優化。比如,如何通過精準識別降低流量成本,通過精準匹配提高交易成功率,通過精細運營降低成本等。

市場依然充滿挑戰,但每一次市場動盪、規則調整的階段,也未嘗不是一次洗牌與突圍的機會。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