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植物肉站上風口:未來3年市場規模達130億美元,資本火熱背後消費低迷待解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葛愛峯 見習記者 王敬 深圳報道

近日,瑞幸咖啡與深圳植物肉品牌星期零官宣合作,推出選用植物火腿片的餐點新品。這是繼奈雪的茶、喜茶、肯德基、麥當勞等品牌在其門店內推出含有植物肉的各類食品之後,又一選擇與植物肉跨界合作的企業。

近年來,隨着“雙碳”目標的驅動和大衆健康消費觀的升級,低碳飲食在不知不覺間走進消費者的視野。植物基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劇增,植物肉賽道也成爲了資本追捧的新風口,越來越多傳統企業、初創企業、跨國公司以自建工廠或找人代工的方式來佈局這一行業。CBNData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年之中,國內針對植物肉賽道的投融資事件多達26例,同比增長500%。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造肉行業處於風口期,主要是因爲最近幾年植物基產品得到了政策端、資本端以及產業端的追捧和青睞,可目前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存在消費端遇冷的狀況。”

融資潮火熱,廣東植物肉企業數量最多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共有超5000家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包含“素食、人造肉、素肉、植物肉、植物替代肉、細胞肉”,而從地域分佈來看,廣東省的人造肉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尤其是植物肉,有很多知名植物肉企業都是廣東企業。

去年以來,植物基行業頻頻受到資本關注。數據顯示,亞太地區植物肉細分賽道一年內的融資額就達到了前3年總和的4.5倍。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約佔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今年,植物肉市場也頻頻掀起波瀾。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5日,中國植物肉品牌“除了肉”宣佈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8月6日,v2food也宣佈完成近3.5億元B+輪融資,截至目前其累計融資已達8.9億元人民幣。

而在美東時間8月5日盤後,“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佈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Beyond Meat該季度營收1.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1.8%;但淨虧損1970萬美元,遠超去年同期的1000萬美元。儘管Beyond Meat目前業績不甚理想,不少植物肉品牌也同樣在消費市場遇冷,但仍有大量資本進軍植物肉行業。據國泰證券數據,2020年全球植物基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39億美元,預計以每年約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 2025 年或將達279億美元。

據悉,作爲一家深圳本土的人造肉供應商,創立於2019年的星期零STARFIELD在2020年的8個月內獲得三輪融資,A+輪融資過億元。如今,除了供應深圳當地的餐飲行業,星期零已經與包括喜茶、瑞幸咖啡在內的100多個品牌合作,進駐超過7000家門店。

和星期零STARFIELD同爲深圳企業的Hey Maet也在去年半年內完成兩輪總額超千萬元融資。據悉,Hey Maet植物肉曾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Hey Maet產品端持續的技術研發、渠道端的開拓以及品牌端的推廣強化等方面。

Hey Maet創始人兼CEO洪小齊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兩輪融資主要使用在產品研發、渠道開拓、營銷投放上面。另外在渠道層面,我們上線了天貓、抖音,在營銷上,通過內容營銷、定向投放、點線面測試,我們在抖音上的投放ROI也是高於食品行業整體水平。”

此外,上市公司也紛紛迅速出擊,如雙塔食品(SZ:002481),該公司在7月29日發佈公告稱,與植物肉(杭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基於共同打造“中國植物基綠色低碳食品第一品牌”的戰略目標,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早在雙塔食品2020年度報告中就曾提到,該公司“在植物肉領域的應用佔食品級豌豆蛋白的20%左右”。據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雙塔食品食用蛋白實現營業收入65325.15萬元,同比增長22.16%;食用蛋白營業收入佔公司總收入32.54%,較2019年提升了7.33%;食用蛋白毛利率59.75%,同比上升了2.43%。

同時,深圳齊善、寧波素蓮、四川徽記、江蘇鴻昶等傳統素食企業也相繼進入植物肉市場,近年來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在人造肉行業進行佈局。

星期零STARFIELD聯合《商業週刊/中文版》發佈的《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中指出,植物肉作爲高效的蛋白來源,有望填補肉類市場缺口,消費市場需求強勁,未來至少佔據肉類市場的10%。

對此,朱丹蓬表示,若達到10%的市場佔有,則已經超過三萬億,而這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數字,這也是資本端不遺餘力的推動植物肉的重要原因。

國內植物肉賽道前景如何

談及植物肉和人造肉,人們往往混淆它們的概念。其實,植物肉並不等同於人造肉,二者屬於包含關係。

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爲兩大技術路徑,分別趨近於“食品技術”和“生物技術”。一種是前文所提的“植物肉”,以穀物、豆類等植物蛋白質爲主要原料;另一種是“細胞肉”,通過動物機體提取並分離肌肉乾細胞,然後在生物反應器中增殖生產肌肉組織。相較於“細胞肉”,“植物肉”起步早,技術路徑相對簡單,工業化成熟。而由於技術和造價限制,目前國內在“細胞肉”領域只有兩家初創公司。因此,目前國內人造肉的風口基本都指向植物肉。

“植物肉與真正的肉相比,碳水含量較高,蛋白質和脂肪略低,另外它含有植物的膳食纖維,且具有零膽固醇的優勢。”天津市食品學會理事、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是,植物肉也有克服不了的短板。由於植物肉力求在口感和營養上完美,大部分植物肉都會通過各種添加劑來完善口感,一些配料成分的添加會造成植物肉中鹽類的超標。”

陳野向本報記者表示,儘管植物肉的蛋白質含量高,其吸收率還是低於動物蛋白的,同時,植物蛋白還存在過敏源的問題。

據《白皮書》,健康是消費者選擇植物肉的最主要原因,在復購植物肉的動機上,50%的消費者看中健康,27%的消費者首先關注環保,13.55%的消費者選擇了好喫。

談及植物肉所涉及的健康問題,陳野說:“植物肉和動物肉相比,在是否健康方面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不能說動物製品就不健康。植物蛋白的能量要低於動物蛋白,氨基酸的水平也低,爲了口感植物肉中也會加入脂肪,只是植物肉中的脂肪少些。”

另外,陳野還記者,較動物肉來說,植物肉由於在風味和質構上存在欠缺,需要添加大量的添加劑,這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因此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白皮書》還顯示,植物肉消費者最爲關注的關鍵詞前三名分別是:食品安全、價格和食品體驗,而這三點恰恰掐住了植物肉的痛點,成爲阻礙其成爲消費者常規飲食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接受和認知程度低、尚未建立起消費習慣,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植物肉在中國市場銷量慘淡的重要原因。對此,朱丹蓬解釋說,消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植物肉推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課題,由於消費者對於新的品類一般有三個理解階段:認識,認知再到認可。所以,在目前這個階段,消費端對植物肉的不認可是正常的。

據《白皮書》,中國肉類產品需求缺口持續存在且肉類產品需求量巨大,因此對於人造肉,中國市場需求空間廣闊。同樣,據歐睿國際預測,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這意味着,中國植物肉市場在未來幾年幾乎佔全球的一半。

據悉,2020年12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植物基肉製品》團體標準,規定了植物肉製品的基本要求、檢驗規則、判定規則、包裝、運輸和儲存等,這標誌着植物肉行業已有國家層面的行業標準,安全保障也相應提高。

“對於食品產業而言,相應的安全規範和標準至關重要,目前整個行業仍然在研發、標準、流程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朱丹蓬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