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

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艇發射魚雷

今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亞海軍“南伽拉”號潛艇在進行發射魚雷演練時失聯。後經印尼軍方確認,該潛艇已沉沒,艇上53人全部遇難。潛艇殘骸在巴厘島水域838米深處被發現,已經斷成3截。這一軍事事故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潛艇研發的經濟和技術門檻高,是公認的戰略性武器,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產,此次事故再次爲各國帶來警醒。

潛艇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個月至6個月的核潛艇,差異很大。按體積可分爲大型(主要爲軍用)、中型、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潛艇得到廣泛運用,在大國海軍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軍艦或潛艇、近岸保護、突破封鎖、偵察和掩護特種部隊行動等。潛艇也被廣泛用於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勘探開採、維護設備、搜索援救、海底電纜維修、水下旅遊觀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潛艇因其隱蔽性好、作戰半徑大、突擊威力大、獨立作戰能力強的特點,成爲運輸艦船的剋星,也是大中型戰鬥艦艇特別是航母的敵手。不過,二戰時期的潛艇也暴露出傳統柴/電混合動力的缺陷:不僅水下續航時間短,而且航速過慢。爲提高水下持續活動時間,用核動力替代傳統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重要方向。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海軍上將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建造的。1946年,以里科弗爲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爲潛艇供能,這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爲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

當然,美國作爲首個建造出核潛艇的國家,也發生過不少事故。1963年4月,美國攻擊型核潛艇“長尾鯊”號在進行大深度潛航試驗時,意外沉沒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德角以東2500多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乘員全部死亡,成爲美國潛艇史上的一次重大事故。“長尾鯊”號由此成爲世界第一艘失事沉沒的核動力潛艇。

此後,爲提升潛艇發生事故後的自救能力,各國都加緊研究。例如,潛艇失事時,可放出失事浮標以標識潛艇失事的位置,並與外界取得聯繫。潛艇上搭載單人救生器,可供艇員通過魚雷發射管、指揮室或專用的救生閘套離艇出水。在潛艇主壓載水艙內還裝有應急吹排水系統,潛艇失事時,可由潛艇或救生艇注入高壓氣體,排出主壓載水艙內的水,使潛艇浮出水面。

俄羅斯也發生過潛艇事故。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的奧斯卡級飛航導彈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致該艇沉沒,艇上118名乘員全部死亡。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也在逐漸提高。近年來,各國潛艇工業致力於發展艇體“隱身”“降噪”技術、研製核動力潛艇大功率核反應堆、提高水下航速及在航時間、延長堆芯使用壽命等。潛艇這一“深海巨獸”的威懾力不可小覷,但唯有進一步發展潛艇科技,方能實現安全遠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