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江商學院劉勁:能源供需兩端同步“去碳”至關重要 我國有望在新能源領域建立全球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滿樂 實習生呂卓如北京報道“到了2030年,(我國)碳排放量基本就可以往下走了”。8月12日,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副院長劉勁在第十二屆長江青投論壇上預測稱。

劉勁認爲,從“碳達峯”的目標上看,雖然我國短期內暫時無法達到,但十年以內可基本實現。從“碳中和”的視角上看,雖然現階段能源消費的電力化趨勢明顯,但只有實現能源供給的清潔化,能源消費的電力化才能更有意義。在“雙碳戰略”的背景下,我國新能源行業也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望在新能源領域建立起全球優勢。

能源供給端和消費端必須同步“去碳”

所謂“碳中和”,即指在一定的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轉化量“收支相抵”。劉勁認爲,從技術層面上看,要想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改變能源供給方式,用新能源替代碳基能源,更要在能源使用方面做到工業去碳、農業去碳、交通去碳,實現電氣化。最後,與植樹造林、工業碳捕捉相結合,以達到固碳、減碳的效果。

“在去碳的過程當中,供給端和消費端的同步非常重要。”劉勁表示,雖然現階段能源消費的電力化趨勢明顯,例如電動車行業發展迅速、日漸擠佔燃油車市場份額,但只有實現能源供給的清潔化,能源消費的電力化才能更有意義。倘若只追求消費端的電力化而忽視供給端的清潔化,那麼某種程度上來看,碳排放僅僅是從供給側轉移到了供給側,而沒有實現真正的“去碳”,反之亦然。

除此以外,劉勁指出,若僅從經濟角度來看,達成“碳中和”的目的只有兩種方法:其一是降低新能源的成本,“科技的進步極端重要,在科技還沒有到位之前,政府要用補貼的方式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其二是通過碳稅和碳交易增加碳排放的成本。

至於何時可以實現“碳達峯”,劉勁認爲,雖然我國出於發展經濟的考量,在短期內暫時無法達到碳達峯,但按照我國目前發展態勢,與碳排放緊密相關鋼鐵產量和汽車保有量均有望在十年以內與日韓等發達國家齊平,“到了2030年,碳排放量基本就可以往下走了”。

新能源行業前景廣闊

“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不僅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過度依賴,更有助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劉勁指出,當前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並不“安全”,能源進口總量佔比爲18.3%,其中油氣資源稟賦不足、對外依存度高。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爲73.3%,且在逐年增加。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爲42.6%,長期來看仍有上升趨勢。因此,“雙碳戰略”對我國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隨之給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

根據能源基金會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的產量分別約佔全球總產量份額的67%、91%、79%、71%,逆變器產量佔全球市場的80%以上,出口量佔全球45%以上,光伏產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風電整機制造超全球總產量的四成。

“中國在新興綠色經濟技術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可以在新能源領域建立起全球優勢”,劉勁如此評價。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能源投資將達2.4萬億元,屆時將爲世界最高。另一方面,隨着近年來新能源產業市場規模逐年上升,劉勁預測2021年新能源市場規模將達1.04萬億元。同時,基於可再生產業的就業創造率是傳統能源產業的1.5至3倍,劉勁預計,到2030年,低碳領域的就業人數可達6300萬。

除此以外,劉勁認爲,我國新能源汽車也正處於爆發式增長階段。2021年6月,中汽協預計稱,未來五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均增速可達40%以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也在日前發佈預測,認爲歐洲、中國和美國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將在12年內超過燃油車銷量。到2045年,非電動汽車銷量將降至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以下。

“有人說新能源汽車更重要的是智能,也有人認爲更重要的是能源,但是從碳排放角度上來講顯然是能源替代的問題”,因此,劉勁指出,電池技術是發展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瓶頸,“新能源車成本主要高在電池,但目前全球鋰電池均價也在持續下降”。

“動力電池領域也存在類似摩爾定律的現象。IT領域每年成本要下降30%,但是在電池領域裏面大概每年會下降18%左右,所以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從成本上來講越來越有優勢,而且似乎這個趨勢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作者:滿樂,實習生呂卓如 編輯:張玉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