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

世界大象日

當晚23時48分

14頭北移亞洲象

由玉溪市元江縣曼來鎮

進入普洱市墨江縣境內

目前在普洱市墨江縣聯珠鎮癸能村委會

附近林地內活動

象羣重返適宜棲息地

均在監測範圍內

整體平穩

人象平安

數月以來的

無數個傍晚或深夜

這份來自

雲南北移亞洲象羣安全防範省級指揮部的通報

成爲許多人

習以爲常的守候

人們透過手機小小的屏幕

守望着遠方大大的牽掛

這一路

“象行千里人擔憂”

終於

象羣回到了適宜棲息地

時間回到8月8日

傍晚20時許

日頭落下

向晚迎風

暮色覆上元江

將暗未暗

“象羣南歸”這部人與動物大片

迎來高潮時分

14頭北移亞洲象

從容自在

沒有猶疑

徐徐走過151.62米長的元江橋

大象前行的道路上

設置象道的大型車輛排成長龍

修建於二十世紀60年代元江橋

是橫跨元江的第一座水泥公路橋

樸素而堅固的橋樑在新的紅河大橋竣工前

曾很長一段時間

都是縱貫滇南國際通道的咽喉所在

兩岸青山相送

滾滾江水見證

無數人凝神屏息

從元江北岸返回南岸

北移近500公里的象羣

逾越了折返途中最大的天塹

助遷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

與之前萌翻全球的無數個視頻片段相比

元江大橋此刻的一幕

壯美而雋永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提供

經歷了此次大象遷徙

象北走

人南望

多年來雲南對亞洲象的保護

終於交出了一份

不懈探索的合格答卷

象羣如何在豐水期渡江?

2021年8月8日,一條看似不太引人注意的提示發佈——

雲南高速公路交巡警支隊官微消息顯示,2021年08月08日20:00,昆磨高速(G8511)甘莊至元江路段有野生象羣活動,爲保護象羣安全及行車安全,採取系列管制措施。預計管制時間1個半小時。

但這在知情人的心中,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信號彈。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提供

元江,處在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和一般棲息地的分界線上。元江以北,雖然部分區域亞洲象也能生存,但到了冬季降雨減少、氣溫降低、食物匱乏,不利於種羣的長遠發展。越往北,公衆直接接觸象羣的經驗越少,人象衝突防範難度越大。

所以讓象羣返回元江以南,一直被專家認爲是此次幫助野象回到棲息地的關鍵。

象羣自然渡江面臨巨大的困難,玉溪市北移亞洲象羣安全防範及應急處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楊應勇介紹——

象羣北移渡過元江干流的時候處於枯水期,今年5月11日上午7:30左右,象羣渡江時水流量爲73立方米每秒。雨季到來後,元江進入豐水期,7月、8月平均水流量達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達628立方米每秒。水流量的劇增,給帶着小象寶寶的象羣“南迴”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提供

爲破解難題

指揮部精心謀劃

精細部署

精準採取措施

爲象羣順利渡江日夜奮戰

↓↓↓

深思熟慮鎖定適宜渡江點。前線指揮部在象羣還沒進入元江縣境內時,便由指揮部人員、水利部門專家、公路部門、林草部門專家對象羣過江點進行勘察調查。短短几天內,指揮部工作人員便步行走完元江縣境內76公里的元江河道,爲避免象羣從水域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亡,最終選擇讓象羣從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費站附近老213國道老橋橋面渡江。

深入踏勘規劃助遷線路。爲幫助引導象羣移動至渡江點,前線指揮部確定了東、中、西三條線路。元江縣委、縣政府共投入車輛2844輛次,投入人力6673人次,加強對線路的圍堵封控和投食引導。在這一過程中,象羣無數次偏移既定線路,但經過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奮戰13天12夜後,象羣如願順利到達元江橋。

日日夜夜的心血凝成了採取措施的底氣。從曾經象羣北移突入峨山縣城的猝不及防,到超前謀劃助象跨越元江的“精”和“準”,見證了北移亞洲象羣安全防範工作省級和現場指揮部工作人員數月以來與象羣相伴,不斷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

8月7日,北移亞洲象羣仍在玉溪市元江縣甘莊街道附近林地內活動。

2020年3月

北移亞洲象羣離開原棲息地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0年7月進入普洱

2021年4月16日

從普洱市墨江縣進入玉溪市元江縣

離開其傳統棲息地

4月16日以來

北移亞洲象羣遷移110多天

迂迴行進1300多公里

途經玉溪、紅河、昆明

3個州(市)8個縣(市、區)

8月7日,北移亞洲象羣仍在玉溪市元江縣甘莊街道附近林地內活動。

北移亞洲象羣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指揮長、省林草局局長萬勇肯定地說,這次亞洲象羣北移,對雲南各級黨委、政府,各相關部門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從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做法。在助遷過程中,形成了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屬地負責的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體系,出臺北移亞洲象羣《保護與助遷工作制度》《安全防範常態化工作方案》和《應急管控方案》,形成“上下協同、前後銜接、專業有序”的工作機制。

助遷工作得到國內外野生動物專家的大力支持,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13名專家組成北移象羣處置專家組,全程提供科學指導和技術支撐。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30餘人組成的專業“護象隊”,全程指導佈防工作,科學、有序、規範、高效幫助北移亞洲象羣向南遷移。

制定了“盯象、管人、助遷、理賠”八字方針。通過地面人員跟蹤與無人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象羣實施24小時立體監測,實時掌握和研判象羣活動路線。對亞洲象可能經過的區域,提前進行交通管制,疏散轉移羣衆,避免人象接觸。採取封堵重要路口、動態鳴警、科學投放食物等方式,多次成功阻止象羣進入人羣密集區域,幫助象羣折返遷移。及時理賠,啓動野生動物公衆責任保險定損賠付工作,維護人民羣衆合法權益。

雲南亞洲象保護

歷史上

亞洲象最北曾分佈於中國黃河以北地區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北界南移

受到雲南傣族聚居區域宗教與文化的庇護

亞洲象這一物種得以在此延續

成爲亞洲象在中國的主要棲息地

近年來

人類社會發展對大型食草動物生存空間的壓縮

導致全球亞洲象總量不斷減少

雲南的城市形象宣傳片集體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7月1日攝)

但是在雲南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

從30年前的約150頭

增長到目前的300頭左右

且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

此次大象北移成爲全球媒體焦點

對亞洲象在雲南數量增長

《紐約時報》進行專門報道

加拿大全球新聞臺報道——

《生活在雲南省的亞洲象受到法律保護》

雲南亞洲象的保護

始於1958年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吳徵鎰、壽振黃等十幾位科學家提出在全省劃定24個森林禁伐區。建議獲得雲南省批覆, 24個自然保護區在全省範圍內得到成立,其中包括西雙版納省級保護區。

1986年

西雙版納省級保護區晉升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擴大到24.18萬公頃,雲南的亞洲象有了相對穩固的棲息地。

20世紀90年代

亞洲象只分佈於雲南的2個州市、3個縣區、14個鄉鎮。

到2020年底

長期活動範圍擴大到3個州市、12個縣市區、55個鄉鎮。

7月27日,北移亞洲象羣從紅河州石屏縣經玉溪市新平縣揚武鎮進入元江縣境內。

爲了更好地滿足亞洲象繁衍的需求,雲南省持續爲大象勻出生存空間,在保護原有棲息地的同時加強修復——

據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如今亞洲象在雲南主要分佈區已建有1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0.98萬公頃,從保護區搬遷了10個村寨。2001年開始實施棲息地恢復改造試點。2019年編制了《亞洲象棲息地生境保護與恢復實施方案》。截至2020年完成修復面積600餘公頃。

在亞洲象經常活動的區域,一套跨國界的聯合保護正在發揮作用——

2006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跨境亞洲象保護工作與老撾南塔省楠木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召開了第一次亞洲象跨境保護會議。經多年努力,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老撾北部三省簽訂了合作協議,形成了南起“中國尚勇-老撾南木哈”,北至“中國勐臘-老撾豐沙裏”總長約220千米、面積近133平方千米的5個聯合保護區域,保障跨境象羣棲息安全。

7月2日至7月3日,象羣持續在峨山縣化念鎮附近林地內活動。

人與象和諧共生

曾經,居住在瀾滄江流域的傣族先民曾實現與大象和諧共生,他們在村寨周圍種上竹子與芭蕉,吸引大象到附近覓食,以驅趕林中的肉食獸類,保護村寨的安寧。

如今,雲南人與象和諧共生的畫面出現在電視屏幕裏——

在日本媒體富士電視臺報道大象北遷的鏡頭裏,一名執勤民警在檢查通行車輛時,面帶微笑向司機解釋前方路段無法通行的原因,並親切地詢問到:“你們是來看大象的吧?”這一畫面引起了日本網友的熱議,他們認爲“中國雲南人民對大象十分友好”。

也真實地存在於亞洲象生活的雲南,象羣北移過程中,雲南百姓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耐心——

7月27日,北移亞洲象羣從紅河州石屏縣經玉溪市新平縣揚武鎮進入元江縣境內。

在玉溪

對於被象羣喫掉的莊稼

村民表示:

“大象貪喫點兒沒事兒,它想喫就喫,

我們莊稼喫掉了明年可以長,

大象如果沒了就沒有了。”

7月13日17時至7月14日17時,象羣在石屏縣龍武鎮農地內覓食。

在紅河

爲了不驚擾象羣

慶祝傳統節日時

羣衆不搞慶典、不點火祈福

轉而通過粘貼“吉”象標語

爲人象和諧送祝福、繪出心中吉“象”

載歌載舞送吉“象”等方式

表達對亞洲象的關愛

爲確保亞洲象順利折返

沿途企業在亞洲象經過時

關燈停產、保持靜默……

在普洱

思茅區六順鎮

南邦河村勐主寨村民楊忠平說:

從事野生亞洲象監測員工作3年來

大象離不開人

人和象能夠在一塊土地上和諧共生

大象已經成了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

7月16日17時至7月17日17時,紅河州石屏縣龍武鎮象羣監測。

爲更好地掌握大象行蹤

減少人象遭遇概率

雲南省聘用了122名專職亞洲象監測員

建立“兩分一包”的監測制度

在西雙版納州建立了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

綜合運用人工跟蹤、定點設備

和無人機等監測手段

實時監測亞洲象分佈、數量、活動情況

並通過定製App向分佈區羣衆

實時發佈亞洲象活動信息

提示羣衆避讓亞洲象

爲緩解因亞洲象肇事而引起的人象衝突——

1998年

雲南省政府頒佈了《雲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補償辦法》,補償所需資金納入各級政府預算。

2009年

與保險公司簽訂了《西雙版納亞洲象公衆責任保險服務協議》,首次在西雙版納嘗試引入商業保險機制來補償野象肇事給羣衆帶來的損失,在全國首創將野生動物肇事保險納入商業保險賠付的先河,逐步實現由政府補償向商業賠償轉變。

2014年至2020年

累計賠付亞洲象肇事損失1.73億元。

6月26日前後,象羣在峨山縣富良棚鄉活動覓食。

爲了減少亞洲象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危害,並給亞洲象補充食物資源,人們爲大象建起“食堂”——

從20世紀90年代起,西雙版納先後在尚勇子保護區的南墩、冷山河區域,勐養子保護區的關坪、蓮花塘區域、涼水箐區域和樹林寨區域等地進行了食物源基地建設。普洱市採用每畝補助200元的方式,鼓勵農戶分時段、分季節種植亞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葉蘆等植物,儘量彌補亞洲象肇事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

收容救助,讓大象和人類走得更近——

六年前,被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所救助的小象“羊妞”,在“象爸爸”的記錄下,以聰明可愛的形象迅速吸引超過80萬的粉絲,成爲實至名歸的“網紅小象”。

包括“羊妞”在內,成立於2002年的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參與野生亞洲象救助、救護21次24頭,成功收容了小象“然然”“小強”等7頭野象。目前,“救護中心”正對7頭收容救助的亞洲象進行護理飼養,每天堅持野化生存訓練,讓其逐漸適應野外生存環境,爲野化野放做好準備。

同時,“救護中心”積極開展亞洲象的繁育研究探索工作,採用人工輔助進行自然繁育的方式,先後成功繁育了9頭亞洲象,小象均生長良好。

6月30日至7月1日,象羣持續在峨山縣塔甸鎮附近迂迴移動。

專家介紹

隨着全面禁獵措施的實施

雲南亞洲象由原來的“怕人”

變成了現在的“伴人”活動

頻繁進入田地和村寨取食

食性已發生改變

人象活動空間高度重疊

今天

“傣依象,象靠傣”的諺語

仍在西雙版納的民間流傳

當地的政府和羣衆

積極探索更好的與象和諧共生的方式

6月23日至6月24日,象羣在峨山縣富良棚鄉附近林地內覓食活動。

我國將強化措施進一步推動亞洲象保護

8月12日,國家林草局北移大象處置工作指導組、雲南省林草局、普洱市政府、墨江縣政府在墨江縣北迴歸線標誌園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呼籲人們持續關心、關注亞洲象,抵制非法獵殺大象和象牙貿易,保護大象棲息地,促進人象和諧。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

最具代表性的陸生動物

廣受社會關注

此次象羣北移

使亞洲象成爲

名副其實的明星物種

近年來,我國爲保護好亞洲象及其棲息地,採取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大工程、補償亞洲象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強化收容救護繁育、加強跨境保護合作、嚴格執法監管等系列措施,使我國亞洲象數量得以穩步擴大,其棲息地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隨着野生亞洲象數量的持續增加,不斷有象羣擴散至自然保護區外,此次北移象羣就是其中之一。

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司長張志忠在主題宣傳活動上表示,我國將採取加強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強化監測預警等措施,進一步推動亞洲象保護工作。

張志忠表示,我國將繼續堅持野外巡護、救護,確保野外種羣及其棲息地安全,着力加強棲息地保護與恢復,持續提升棲息地質量和擴大範圍;加強對人象衝突的預防和補償,實施科學調控措施,健全補償機制,妥善解決人象衝突問題,切實維護羣衆利益;依法推動救護繁育種羣,建立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羣基因庫,並研究放歸自然。

同時,加大容納量科學評估、種羣間基因交流等研究,攻克技術難題,提出科學方案;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全面展示亞洲象保護成果和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繼續嚴厲打擊盜獵亞洲象及非法交易象牙等犯罪活動,嚴防盜獵現象和象牙非法交易;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衆保護意識,爲加強亞洲象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目前

以亞洲象爲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公園建設

已被提上日程

將通過整合優化現有棲息地範圍

建立統一的保護管理體系

進一步提升亞洲象保護

和安全防範能力水平

未來

雲南省將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

着力加強亞洲象棲息地建設

進一步強化監測預警

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

全力以赴促進人象和諧

這一路

象羣

北渡南歸

似乎沒有改變什麼

但我們知道

一切

都不同了

這是一次

生物多樣性的雲南實踐

在我們心中

在孩子們心中

埋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

將來一定會長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參天大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