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能源專家熱議:力爭提前實現碳達峯,避免資產閒置等經濟損失

碳中和目標對於企業界而言意味着什麼?須付諸哪些行動?8月12日,在以“碳中和共識下的能源轉型之路”爲主題的第十二屆長江青投論壇上,長江商學院大型企業治理與創新管理實踐教授、前中國石化董事長、前中國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在演講中表示,碳中和、碳達峯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但目前看幾乎所有企業都對碳減排準備不足。尤其是傳統企業,應該對存量碳減排加大投入,否則融資會越來越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專家委員會副組長周大地在同場論壇上強調,要力爭儘可能提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大家現在應該有思想準備,不要想着2030年再達峯,我們現在的核心是要力爭‘提前’,如果不提前達峯,後面的清零就非常困難,往前高峯爬得越高,後來往下就越快,經濟損失就越大。”

碳排放已與企業價值直接掛鉤

傅成玉認爲,碳中和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可以分爲兩個部分,分別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的壓力。

傳統定義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包含技術、形象、市場,但在碳中和目標的引導下,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會拓展,將包括低碳發展能力、責任承擔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等新內涵。

“過去很多中國企業家認爲,企業責任就是做公益、關心社會,但公益是最低的企業社會責任,未來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降低)企業行爲對社會和大衆的傷害。”傅成玉舉例稱,企業降低碳排放對環境與氣候變化的傷害、避免濫用客戶數據造成對消費者的傷害都屬於企業的社會責任。

爲了應對氣候變化,人類社會正採取更大規模、更積極的行動來研發技術,推動碳減排。但傅成玉指出,目前來說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準備不足:不僅技術準備不足,企業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碳排放量,對於如何減碳也不清楚。但市場的壓力會逐漸傳導出來,體現在碳與企業形象、企業價值、信息披露、碳稅與碳足跡以及綠色金融等方面。

“過去企業形象叫發展能力,就是成長力或者增長能力,比如銷售額增長、利潤增長、產品銷量等,現在要加上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企業形象。企業形象直接帶來企業價值,目前企業價值已經和碳排放直接相聯繫了。”

傅成玉表示,現在全球已經給傳統的化石能源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儘管傳統能源企業的產量和利潤並沒有下降得那麼快,但行業的市值在往下走。”

此外,傳統企業如果不把生態文明作爲主要推動方向,融資就非常難,而且越來越貴。這對企業市場的壓力和對傳統企業壓力非常大。因而傳統企業必須採取更極端措施和更大的投入,規劃怎麼樣加快能源轉型,又要採取更多的技術把存量碳儘快減下來。

碳中和給企業也帶來了很多機遇,傅成玉表示,無論是能源結構的重大調整,還是節能降耗的深入實施,對企業來說都是轉型機遇,減碳不僅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以獲得碳資產進行交易。

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帶來的技術轉型與窗口期也給企業提供了機會。

“傳統汽車領域中國總體是落後的,在新能源上幾乎是同步的,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模最大一定還是在中國,速度最快也是在中國。如果這個方面技術形成完整的規範,可能就變成全球共同的規範了。”傅成玉稱。

此外,他表示在碳中和共識下金融投資要緊緊盯住技術:“一是能源結構調整中的新技術,包括清潔能源技術、儲能技術、節能降耗和減污降碳技術以及碳捕集和利用技術;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技術。如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技術,電池技術等;三是碳資產的開發,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

應儘早實現碳達峯,避免大量資產閒置和過早淘汰

周大地在前述論壇上強調,氣候變化目標意義重大,低碳轉型任務緊迫。對於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關鍵在於要力爭儘可能“提前”。

他進一步說道,碳達峯的實現路徑需要把碳排放量增速儘可能降下來,使之趨向於零,而不是保持碳排放的增速,然後突然減速爲零。目前我國每年碳排放總量超100億噸,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淨零排放,就必須考慮到今後面臨着高速減排的任務。他指出,只有儘早碳達峯纔有可能減緩碳排放總量過快下降,避免出現大量閒置資產和過早淘汰的經濟損失。

電力行業碳排放佔全國總量的40%。周大地強調稱,電力系統需要超前實現零碳化,我國電力系統需要在2040-2045年實現零碳化。因爲只有一次能源零碳電力化,才能爲所有終端用能高度電氣化提供前提條件。零碳電力可以促使傳統生產電氣化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綠氫、零碳合成燃料、零碳合成材料等成本控制和減碳效果也有待零碳電力的超前實現。

爲此,電力運行的基礎、用電端的性質特點、整個電力運行的概念、標準、技術、裝備都需要革命性的改變,儲能、數字經濟、智能能源互聯網、電子電力技術都需要加快發展,同時需要大幅度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比例。“低碳轉型覆蓋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範圍,包括幾乎所有生產和消費領域,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涉及所有能源生產、轉化和消費領域,將極大改變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終端消費產品、相關管理運行規則、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

他表示,在全世界向低碳轉型的過程當中,誰掌握技術、把資源最高效、最有系統組織能力地利用起來,誰就佔領了更大的市場。我國用了幾十年時間不斷的學習引進,改變了長期落後的局面,在多數傳統能源技術方面已經走到前列。要實現碳中和的零碳目標,化石能源就必須基本退出市場,用非化石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目前零碳技術發展方向基本明確,各行各業也都在向零碳生產和零碳消費轉型。

周大地表示,在低碳零碳技術方面,我國和西方國家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我國還擁有體制、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具備低碳技術和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要力爭提前碳達峯、提前碳中和,在技術和市場上引領低碳、零碳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