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有一種熱銷“零食”走進了大家的視線——檳榔。“檳榔加煙,法力無邊。”在湖南等地喫檳榔儼然成風。喜歡嚼檳榔的人,覺得它風味刺激、口感獨特,喫還有點上頭,成爲了“嘴巴有點閒”時的選擇。

然而這個每年銷售達上百億的產業,一直伴隨着致癌隱憂。

近日,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發文提醒,土耳其認定檳榔爲毒品,已有多名中國公民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

多名中國公民因攜帶檳榔在土耳其被捕

近日,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發文提醒:切勿攜帶檳榔入境土耳其。

文中稱:

近期,多名中國公民,包括臺灣同胞,在乘坐不同航班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根據土耳其法律,檳榔中所含檳榔鹼因具有致幻性而被認定爲毒品。有關案件正在審理中。

我館鄭重提醒,請中國同胞切勿攜帶檳榔入境土耳其,以免違反當地法律身陷囹圄。

據澎湃新聞報道,湖南是檳榔加工消費大省。當被問及有沒有一些應對的舉措,8月13日,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方案,先關注國內的動向,要等國家局那邊有行動之後,我們這邊才能落實。特別涉及專業知識或技術,首先可能要從研究部門先出。

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蒐集了印度、巴基斯坦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篇檳榔研究報告後,經過專家探討,認定檳榔爲一級致癌物。

致癌原因:檳榔裏的化學物質經咀嚼後,形成的亞硝基,是明確致癌的化合物。檳榔較硬,咀嚼時易對口腔黏膜造成機械創傷。

專家介紹,檳榔可能引起口腔癌變。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7年公佈致癌物清單時,已將檳榔果列入一級致癌物。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在喫?

答案很簡單:喫它會上癮!

對很多人來說,檳榔、香菸有很多相似性,其中之一就是成癮性。“檳榔屬於中度上癮品。”這個產品定義被券商研報用於剖析其廣闊的市場空間。

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的解讀中提到,要對長期咀嚼檳榔等高危行爲進行干預等,促進羣衆養成健康的行爲和生活方式。

“治病良藥”還是“奪命殺手”?

十幾年前,湖南檳榔基本以散裝或售價1元、2元的小包裝爲主,多爲家庭式小作坊製作而成,經過多年發展後,湖南檳榔行業品牌數量快速增長。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全國檳榔產業年產值達400億元,其中,湖南佔了四分之三,年產值達300億元。

在檳榔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市場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去年10月,每日經濟新聞曾報道,湖南有企業一包檳榔居然賣到100元,這也引起了行業關注。

在中國,檳榔與益智、砂仁、巴戟一起被併成爲四大南藥。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檳榔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祕、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名醫別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等多種文獻也多有記錄,稱檳榔“可殺肚蟲,醫腳氣”。

至於是否具有以上醫書中所提到的藥用價值,目前尚無權威的科學實驗驗證。但多家權威機構均顯示其對健康風險較高。

2017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科在《中國牙科研究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湖南口腔癌患者數量的研究論文,文中對長沙當地五所醫院口腔癌患者進行統計,發現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間因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所佔比例從23.94%飆升至85.53%,人數則翻了將近20倍。

有醫學從業人士認爲,檳榔裏的化學物質經咀嚼後形成亞硝基,這是明確致癌的化合物。同時由於檳榔較硬,咀嚼時易對口腔黏膜造成機械創傷,口腔粘膜經常處在一個破損的狀態,容易發炎,伴隨頻繁口腔潰瘍,而且在粘膜細胞增量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細胞壞死突變,成爲癌細胞,演變成口腔癌。

張藝興在電視劇《掃黑風暴》中也有嚼檳榔的鏡頭

儘管早被確定爲一級致癌物,但檳榔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一直良好。此前有檳榔廠家冠名了湖南衛視春晚以及元宵喜樂會,更有檳榔品牌邀請娛樂、體育明星來代言。排除檳榔的成癮性,不得不說鋪天蓋地的檳榔廣告也是誘導大衆食用檳榔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據廣州日報,今年年初,檳榔廣告一度“爬”上了廣州市公交車和候車亭,引起部分市民的反感。廣州市政協委員張三寶關注到這些現象,並在今年廣州市兩會上提出要儘快停止檳榔企業的廣告宣傳。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近日在回覆委員建議時明確表示,今年廣州開展了對檳榔廣告的清理工作,早在今年3月18日,全市媒體、戶外廣告均已停止發佈檳榔廣告。廣州也加強了檳榔廣告的日常監測,從源頭上管控檳榔廣告的發佈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