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展产业一抓到底 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达州市达川区用“比学赶超”促进乡村振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而抓产业,必须一抓到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思想觉悟。”8月10日,达州市达川区召开二季度比学赶超推进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在参观点,大堰镇党委书记柏江颇有感触,表示接下来还要再加把劲,缩小与先进乡镇的差距。

“比学赶超”活动,是达川区今年全面铺开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目的是晾晒成绩、表扬先进,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激励全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加压奋进。本次活动聚焦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现场观摩、集中展示、晾晒评比、开会总结等方式,强力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博士回乡养猪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管村镇庞家村的鼎泰红岩子养猪场项目建设现场,是当天的参观点位之一。该项目是管村镇党委政府通过乡情纽带招商引进的大型种养结合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以养猪为主,种植青花椒等为辅。该项目一期30亩于今年2月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计划8月中旬开始饲养,届时存栏规模可达4900头。

“项目业主李洪权是本地走出去的农学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他回乡创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带回来了。”现场讲解员介绍。同时,该项目跟德康公司合作,将采取保底价收购模式,避免了市场波动风险影响。

“正式投产后,我们的年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预计可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李洪权介绍,附近的龙会乡花石岩村种猪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采取规模化科学种养和循环农业模式。两大猪场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将共同培育管村镇的龙头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利用产业的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管村镇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是很成功的,无论是人才引进、项目建设还是产业发展的经验,都可以借鉴。”参观完点位后,与会的乡镇干部议论纷纷,认为当地的模式让他们很受启发,“帮我们打开了思路”。

盘活闲置资产撂荒地变成金土地

石梯镇是铁山以西的一个明星乡镇,但近两年,该镇不少已流转的土地撂荒,农民实际收益较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破局?当地党委政府找到了路子——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高粱种植,并将它作为一项重点农业支柱产业项目来抓,以此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

在充分调查考察后,该镇通过引进“晋渝糯3号”优质高粱,在辖区5个村采用“业主+村集体+农户”模式,种植高粱6000余亩,年产量可达2400余吨,预计收入可实现1425万元,村集体年纯收入131.25万元,带动本地当年就业1500余人,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该项目完全实现订单式生产,有效解决了农业产品销路的问题。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实现了金融资金投入100%,政府、业主、集体和农民几乎实现零资金投入,这在全省范围尚属首例。

立秋过后,这里的高粱逐渐成熟,已有村民租用收割机采收。“今年收成好,当年可回本,而且还有结余,这个项目解决了农业产业发展见效慢、周期长的问题。”该镇工作人员介绍,采收结束后,高粱秆作为青储饲料销售给养殖场,增加亩产效益,同时解决秸秆焚烧的环境污染问题。

“金融资金100%投入产业项目,这个办法非常好,实现了多方受益,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回去后,我们将认真研究学习,在延伸安仁柚产业链方面也做出成绩来。”安仁乡党委书记刘治江表示。

网红进村带货电商物流方兴未艾

石桥镇是达川区铁山以西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被赋予达川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排头兵的重任。该镇的宝井寨村,建设有电商物流业发展平台,直播带货等现代电商业态,让当地农产品从昔日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了今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活动当天,受邀进村的三位网红一起出镜,架起手机同步直播带货,人气蹭蹭上涨。绿壳的土鸡蛋、平均每个1斤多重的丰水梨、刚从地里采回来的葡萄……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订单,纷纷从全国各地发来,紧挨着直播间的客服中心忙得不可开交。走进直播带货现场,不少与会人员不由得感叹“长了见识”。

石桥镇电商物流中心的负责人杨强于2015年返乡创业,2020年开启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新渠道。今年,该中心已吸纳18家当地的中小型养殖场、家庭农场、返乡创业者、残疾人养殖户组建了石桥镇农产品产业联合会,他们的产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销售出去的,成功探索出“种植+养殖+收购+电商”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周边80%的行政村,受益群众2000余户。

“这个在农村发展起来的电商平台,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净利润280余万元,还培养电商骨干20余人,很了不起,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学习。”达川区龙会乡党委书记郝文雄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