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勇闖“龍潭”41載,他的軍旅生涯厚重如深海……

來源:人民海軍 

譚強,北部戰區海軍某勤務防救船大隊防救技術室正高職工程師。41年來,他從不畏懼高壓、低溫、黑暗及詭變的水下環境,執行急難險重任務300多次,水下作業4500餘小時,累計出海2000多天,下水次數近萬次。

#  關鍵詞  #

壓力與擔當

潛行深海,壓力如山。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壓力就增加一個大氣壓。當潛水員潛入30米深時,身體就要承受4個大氣壓的壓力,相當於在1平方米的地板上均勻放了40噸物體所產生的壓強。而30米只是深度潛水的“起始線”。

對譚強來說,壓力不僅僅來源於深海,也來源於肩上越來越重的擔子:那是一次緊急任務,某新型設備失事墜海,爲儘快獲取該設備實驗數據,譚強聞令帶領潛水員出征。難題不期而至,由於設備體型大、水下結構相對完整,只能進行整體打撈,但作業母船的吊臂吊力、吊高均不能滿足起吊條件,加上此前並沒有打撈該類型設備的經驗,以至整個任務進程一時陷入僵局。

壓力如山,迎難而上。作爲潛水技術指揮,譚強頂住壓力,苦苦思索後結合多年經驗創造性提出“舷側拖帶水中轉運”方案,並細化出多個具體步驟,獲得上級工作組的認可支持。隨即,他親自安排潛水員輪番下水,一點點將設備起吊至舷邊捆紮,並安全拖帶到指定地點,打撈作業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不僅創造了海軍打撈拖帶該型設備的紀錄,多項戰法也在實踐中創造形成。


“神五、神六”系列發射保障、汶川地震失事直升機搜救、航母試驗試飛……數不盡的波濤洶湧,譚強的肩膀早已與責任帶來的壓力緊緊融爲一體。這名老潛水員一邊奮不顧身勇闖龍潭,一邊與深海高壓相抗衡,始終不畏艱險奔向戰場。

#  關鍵詞  #

低溫與炙熱

一般海水溫度隨水深增加而降低,在我國北方海域,20米以深水溫終年保持在6度左右。潛水本身就是體溫流失的一個過程,而水的導熱速度比空氣快20倍,所以潛水員都將深海龍宮比喻成“冰窟”。

就好比在低溫的深海,原地不動只會讓體溫流失得更快。訓練場上,譚強一貫從難從嚴,始終堅持把“任務空檔期”變成“訓練強化期”。爲激勵士氣,他身體力行帶頭練險難科目、鑽研摸索裝備性能,身體力行督促着全體潛水員圍繞基礎科目苦學精練,小到糾正一個動作、優化一個流程,再到創新一個戰法、改良一個訓法,不斷提升訓練質效。

2018年初秋,海軍組織“潛水專業技能競賽性考覈”,比武內容涵蓋防救潛水使命科目基礎技能,堪稱潛水員日常訓練水平的“試金石”。與來自10個參賽單位、近百名潛水員進行激烈角逐,譚強帶領戰友們過關斬將,獲得半數以上的比武名次。

“資歷越老越不能鬆懈。”41年軍旅生涯,譚強始終秉承炙熱的初心幹勁十足。近年來,在他牽頭設計和參與推動下,20多項創新成果被成功運用到日常訓練與任務中,成爲戰鬥力建設的增速器:“潛艇排氣管反吹除裝置”,使援潛救生供排氣作業效率提升了50%;“水下移動式乘人吊架”,保證了攝錄像機水下穩定性要求;“船舷側傾儀”,能在常規條件下對沉船水下狀態進行簡便而又準確的測量……

#  關鍵詞  #

黑暗與堅守

黑暗,是深海亙古不變的色調。由於陽光的被反射和吸收,在水深超過40米時,水下能見度基本上等於零。而潛水員在滿是淤泥的海底作業,則讓本就很差的能見度更加渾濁,就算打着潛水手電也是“伸手不見五指”。

譚強說他在水下的方向感比較準,深潛作業時很少“迷失”。但在潛水行業41年的漫長歲月裏,他卻有過猶豫,差點“迷失”方向。

那年,因爲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突出,譚強被大隊委以副大隊長重任。6年時間裏,譚強帶領潛水員隊伍先後完成了聞名全國的多項重大任務,得到了國務院某領導工作小組的專項表彰;在執行某型武器試射保障任務中,一舉創下常規潛水裝具下潛深度最大、首次使用空氣裝具進行氦氧混合氣潛水等3項紀錄,海軍黨委爲譚強榮記三等功。

就在他大展拳腳準備繼續奮勇衝鋒時,家裏老人生病住院,女兒迎來中考,而他腰肌勞損、膝關節風溼病頻頻發作,妻子又忙又氣又心疼,吵着讓他轉業。幾度猶豫徘徊,熱愛潛水的譚強還是堅定自己的抉擇。無奈之下,妻子於麗麗只得離開自己奮戰了20年的醫護崗位,迴歸家庭爲譚強來解後顧之憂。

在2019年5月的一次體檢中,譚強被查出患有嚴重的腸道疾病,須切除部分小腸。手術過後,妻子一勺一勺米湯喂着他,勸道:“年底退休得了,幹了這麼多年,該回家享享清福了。”

沒想到,剛出院沒幾天的譚強就一頭扎到了訓練場,帶着班長骨幹鑽研調試新配發的潛水裝備。那年年底,譚強不僅沒退休,還把唯一的閨女送進了部隊。按他的話說:“部隊這所大學,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女兒在這裏能得到更好的鍛鍊和成長。”

“我從不後悔我的選擇!”潛水這條路,譚強走了一輩子,他始終如一面旗幟高高飄揚在熱愛的潛水戰位,縱然青春不再,依然赤誠如血,永遠保持一名防救老兵的本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