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河南南陽:兩男子非法獵捕490只壁虎被刑拘

壁虎能夠依靠其黏性的趾墊在牆壁、天花板上快速地移動。在過去的20多年裏,這種優異的可逆黏附能力獲得了研究者們高度關注。通過研究壁虎的黏附作用機制,對於開發新型粘結劑、軟體機器人等具有重要意義。電影《蜘蛛俠》中彼得帕克飛檐走壁的本領更加激發了人類對這種能力的嚮往。

壁虎快速、可逆、可調控的黏附力來源於其特殊的腳趾。事實上,我們用肉眼就能觀察到壁虎柔軟的腳趾上呈現出毫米級的條帶狀褶皺。通過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我們能夠觀察到其條帶狀的褶皺是由許多密集的微米尺度的纖維組成的。而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存在於壁虎腳趾上的複雜微觀黏附結構系統才得以揭示:壁虎腳趾的黏附系統是一種跨尺度的多級分形纖維狀結構。其由數以百萬計的被稱爲剛毛(setae)的細小毛髮狀結構組成,這些結構在尖端進一步分裂爲200納米寬和5納米厚的納米結構突觸(spatulae)。這種特殊的多級分形的結構能夠克服表面粗糙度的影響,與黏附基底表面形成良好的接觸,從而產生超過壁虎體重多倍的黏附力。

壁虎腳趾與基底良好的接觸能夠產生充分的相互作用力,對於壁虎黏附相互作用力的研究一直是熱點。Autumn等人在21世紀初的一項重要工作表明,可逆的範德華力是壁虎黏附力的主要來源。後續的研究表明毛細作用、靜電作用、疏水作用等也在壁虎的腳趾中產生不可或缺的影響。最新的研究表明壁虎腳趾的脂質分泌物產生的酸鹼相互作用也在壁虎的可逆黏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些界面的物理化學相互作用,在壁虎運動中快速可逆的黏附、摩擦、自清潔等方面意義非凡。隨着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壁虎神奇的黏附能力的基礎不僅僅是這些界面的物理化學相互作用,壁虎腳趾上剛毛的模量、尖端的幾何形狀以及腳趾的運動狀態均有貢獻。

一般來說,壁虎腳趾強大的黏附力與其快速可逆的黏附狀態似乎是矛盾的。強大的結合力必然會導致分離過程的困難,但是壁虎卻可以輕鬆得實現強大的黏附與快速脫附一體化。通過對壁虎腳趾進行建模與力學分析,研究者們發現壁虎腳趾的貼合,彎曲、形變、脫離過程將會導致其表面的多級分形微結構與基底產生類似“撕膠帶”的剝離過程。在不同的剝離角度下,黏附力的表現數量級能夠跨越幾個數量級。這就通過機械形變實現了黏附力原位的可逆變化,造就了強大的黏附與快速簡單脫附的統一。

基於壁虎的這些研究成果,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大量的表面結構化的黏附器件。但是,壁虎無法在水下進行攀爬,主要原因是在溼環境中,界面處的水膜將會阻止壁虎腳趾與基底的良好接觸,導致範德華力等相互作用無法給予壁虎幫助,導致黏附失效。因此,科學家們利用學習自然,超越自然的理念,對仿壁虎腳結構化黏附器件行進表面化學改性,可以大大提高壁虎腳黏附器件在水下的應用範圍。同時,引入與壁虎腳趾類似的機械形變能夠增強可逆、可切換的黏附行爲。

基於此,最近,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此研究課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科研人員成功製備得到具有機械響應自剝離特性的智能壁虎腳黏附材料。具體而言,研究人員通過耦合表面微結構(蘑菇狀硅彈性體)、界面黏附化學(鄰苯二酚基溼黏附共聚物膠)和材料機械形變(響應性水凝膠),開發了一種對溫敏性仿生多層智能黏附器件(SPSA),動態機械變形誘發界面接觸狀態變化,進而實現了水下黏附可逆調控。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界面軟接觸黏附力儀測量系統原位表徵了SPSA器件與基底表面的動態接觸過程,成功捕獲到接觸界面的裂紋擴展和剝離邊界演變過程。通過黏附力測試與接觸力學分析,發現SPSA能夠在幹態、溼態環境下通過本體材料的機械變形引發的剝離機制實現黏附力的可逆調控。並且,黏附力與形變曲率半徑的關係是0.5的標度律,且SPSA可在幹態與溼態條件下連續可逆循環使用20次以上。

研究人員將具有光熱響應特性的納米粒子整合到器件中,所設計的器件能夠在近紅外激光的輻照下成功實現與壁虎腳趾類似的接觸貼合、形變剝離、脫附的過程,並用於水下物件的抓取與轉移。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以及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對外合作項目的支持

參考文獻:

1.Autumn, K。; Hansen, W。, Ultrahydrophobicity indicates a non-adhesive default state in gecko seta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2006, 192 (11), 1205-1212。

2.Autumn, K。; Liang, Y。 A。; Hsieh, S。 T。; Zesch, W。; Chan, W。 P。; Kenny, T。 W。; Fearing, R。; Full, R。 J。, Adhesive force of a single gecko foot-hair。 Nature 2000, 405 (6787), 681-685。

3.Autumn, K。; Sitti, M。; Liang, Y。 C。 A。; Peattie, A。 M。; Hansen, W。 R。; Sponberg, S。; Kenny, T。 W。; Fearing, R。; Israelachvili, J。 N。; Full, R。 J。, Evidence for van der Waals adhesion in gecko seta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99 (19), 12252-12256。

4.Huber, G。; Mantz, H。; Spolenak, R。; Mecke, K。; Jacobs, K。; Gorb, S。 N。; Arzt, E。, Evidence for capillarity contributions to gecko adhesion from single spatula nanomechanical measure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 (45), 16293-16296。

5.Song, Y。; Wang, Z。; Li, Y。; Dai, Z。,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caused by triboelectrification in climbing geckos。 Friction 2020, 1-10。

6.Izadi, H。; Stewart, K。 M。; Penlidis, A。, Role of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an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in gecko adhe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14, 11 (98), 20140371。

7.Singla, S。; Jain, D。; Zoltowski, C。 M。; Voleti, S。; Stark, A。 Y。; Niewiarowski, P。 H。; Dhinojwala, A。, Direct evidence of acid-base interactions in gecko adhesion。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21), eabd9410。

8.Tian, Y。; Pesika, N。; Zeng, H。; Rosenberg, K。; Zhao, B。; McGuiggan, P。; Autumn, K。; Israelachvili, J。, Adhesion and friction in gecko toe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 (51), 19320-19325。

9.Zhang, Y。; Ma, S。; Li, B。; Yu, B。; Lee, H。; Cai, M。; Gorb, S。 N。; Zhou, F。; Liu, W。, Gecko’s Feet-Inspired Self-Peeling Switchable Dry/Wet Adhesiv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1, 33 (8), 2785-2795。

來源:中科院之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