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支付迭代:刷臉、刷掌,還可刷聲波、靜脈!隱私安全成用戶最大顧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邊萬莉 綜合報道  當你還在考慮刷臉支付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時,刷掌支付已開始初露頭角。

近日有消息稱,微信支付正在內側“刷掌支付”的功能。對此,微信團隊回應稱,刷掌支付僅爲微信內部技術預研,未開啓測試,目前也無應用計劃。雖然消息被否認,但還是引起了大衆對於“刷掌支付”的好奇心。如,刷掌支付是基於何種原理?出錯率如何?是否容易被盜用?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刷指紋、刷臉還是刷掌,都不能代表支付方式中的所有生物識別技術。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0年移動支付用戶問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目前移動支付中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有五種,具體包括指紋、人臉、聲波、虹膜、靜脈等。

已有商用案例,依賴掌紋、靜脈等多種特徵識別

嚴格來說,刷掌支付並不能稱得上是新事物。2020年,亞馬遜正式投入使用手掌識別技術(Amazon One)。用戶註冊一次後,在任何可用Amazon One的地方都可以用。將銀行卡和手掌信息綁定後,只要將手掌懸空放在設備上方,就可以完成身份識別或支付在,整個過程不需要銀行卡或手機介入。

據亞馬遜刷掌專利申請介紹,掃描儀是利用紅外技術獲取用戶手掌信息。一方面是記錄手掌紋路等表面特徵,另一方面採集更爲深層次的內部特徵,比如靜脈、骨骼、軟組織等。這些信息有些時候人眼和相機都無法做到精準識別。當用戶進行支付時,掃描儀會拍下兩張照片,對上述信息進行比對驗證,大概0.3秒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整個過程。

關於數據保護方面,亞馬遜表示,當用戶使用Amazon One時,手掌數據用於生成獨特的手掌簽名並確認身份。用戶的信息不會存儲在Amazon One設備上,並且在靜止和傳輸過程中始終受到保護。據瞭解,目前Amazon One已在華盛頓、西雅圖等城市投入使用,共計約有60個商鋪支持使用。

實際上,國內也曾有過對刷掌支付的嘗試。2015年,廣東智冠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冠股份)發佈公告稱,由其承擔編制的公安部公共安全行業標準《安防手掌靜脈識別應用設備技術要求》項目已正式獲批立項,該項標準的制定對未來手掌靜脈身份識別技術的應用推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智冠股份在2018年半年報描述,刷手通過把手掌放置在手掌靜識別系統上來確認使用者的身份,是一種辨別身份及提供密碼的新型驗證方式。該公司還表示,在金融和支付領域,成功與微信、支付寶、銀聯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對接,形成手掌靜脈支付產品和完整解決方案,爲用戶提供安全、便捷、快速的支付體驗。不過,隨着智冠股份的退市,這項應用似乎無疾而終了。

一位支付領域從業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支付的方式比較多樣化,客觀上是讓人們支付越來越便利。究其根本來看,不同的支付方式只是在不同緯度上收集識別用戶的信息,實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因此,這些支付方式是不是具有必要性值得考慮。前幾年刷臉支付興起之時,有不少人去嘗試看似十分熱鬧,但現在消停了很多,或許疫情只是原因之一。但就技術本身而言,刷臉支付、刷掌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信賴的。”

對生物識別技術最大顧慮來源於隱私泄漏

相比於刷掌等新興支付手段,目前指紋和刷臉仍是用戶最爲熟悉的方式。報告顯示,2020年用戶對移動支付的生物識別技術的瞭解,排名第一的是指紋,佔比91.0%;排名第二的是人臉,佔比90.3%;排名第三的是聲波,佔比22.0%;排名第四的是虹膜,佔比20.9%;排名第五的是靜脈,佔比5.5%;排名第六的是均不瞭解佔比2.8%。

有從業人員認爲,“指紋、人臉、手掌等生物識別技術是不錯的技術,但應用在支付領域可能就喜憂參半了。一方面,生物識別技術帶來了便利性,但也有隱私安全保護隱患;另一方面,或許可以爲其在其他相關領域的應用積累經驗。”

事實確實如此,隨着用戶對隱私和安全性的關注度提升,對生物識別技術使用的接受度在下降。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用戶對使用生物識別技術來進行移動支付身份識別和交易驗證的接受度中,有82.6%的用戶羣體表示可以接受,這一指標在2019年爲84.4%;另外有17.4%的用戶選擇不可以接受。其中,個人隱私泄漏和安全隱患是用戶在使用生物識別技術來進行移動支付身份識別和交易驗證時最擔心的問題,得票率分別是79.6%、67.3%。

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分析,支付方式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是相伴相隨的。從歷史的眼光來看,生物識別技術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代表着更高端的科技和更方便的支付體驗。技術是中性的,重要的是怎麼應用。就支付領域的應用來說,關鍵是要找到大數據應用和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比如,數據掌握在誰的手裏?若發生大範圍盜竊該如何應對?實際上,監管部門已經在數據隱私安全方面有所行動,比如針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專門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以及最近要求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機構對個人信息的全方面“斷直連”,都是爲了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

從支付行業再聚焦到具體企業,就可以發現其背後的戰略佈局。王蓬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於巨頭來說,用戶線下支付的使用頻率和覆蓋範圍至關重要。兩家企業在卡機類到掃碼類的過程中獲取了絕大部分用戶,但未來介質發生之後是否還能繼續在原有的賬戶體系內使用呢?所以這也是企業藉助機具爭奪線下使用場景的重要原因之一,背後是對商業佈局的考量。”

(作者:邊萬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