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金經理離職潮再起 中小型公司人才頻流失

● 本報記者 餘世鵬

2021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潮”再起。截至8月19日,今年以來離職的基金經理已突破200位,創下2016年同期以來的新高水平。其中,離職潮在下半年有所加速,中小基金公司首當其衝。

分析人士指出,基金經理上半年業績考覈出現分化,是離職加速的原因之一。在“強者恆強”格局下,中小基金公司整體情況堪憂,不過依然有個別公司實現了差異化突圍。在基金經理“離職潮”的背後,行業需要建立一套可以“跨期調節”的人才激勵機制,並讓基金經理充分享受到機制紅利。

下半年離職加速

數據顯示,截至8月19日,2021年以來已有201位基金經理離職。對比近6年曆史同期來看,今年以來的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僅次於2015年的233位,爲第二高水平。

對比來看,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在2015年達到高潮後有所降低,2016年-2019年同期離職人數分別爲98位、107位、113位、146位。即便是在基金經理變更頻繁的2020年,同期離職人數也只有174位。

需要指出的是,2021年以來的基金經理“離職潮”,在下半年開始加速。截至8月9日,下半年以來離職的基金經理人數爲64位(其中7月和8月以來的離職人數分別爲40位和24位),在年內離職人數中佔比超過了30%。

深圳某公募高管李浩(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公募基金髮展歷史上,行情大起大落的2015年,是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最多的一年,2021年的情況也較爲相似。2021年以來的市場行情較爲極致,押中了新能源等高成長賽道的基金經理業績突出,但堅守藍籌白馬股的基金經理則較爲慘淡。因此,在上半年時間結束後,基金經理的業績考覈自然出現分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下半年以來離職加速的現象。

激勵不足導致離職頻繁

從基金公司層面來看,基金經理離職頻繁以中小型公司居多。具體看,今年離職的201位基金經理分佈於102家基金公司中,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有2位基金經理離職。但實際上,102家基金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基金經理離職人數達到3位及以上,其中有10家公司的離職人數達到4位及以上,如新華基金(6位)、北信瑞豐基金(6位)、國投瑞銀基金(5位)、前海開源基金(5位)。

李浩直言,無論是從比例還是數量來看,近年來的基金經理變更以中小基金公司居多,這個現象在公募高管變更中也是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激勵不足。他解釋說,基金公司目前已擴容到了130多家,但不少成立時間比較晚的基金公司,因缺乏品牌和渠道優勢一直髮展不起來。投研人才一旦冒尖就會另謀出路,留下來的基金經理也就難以輸出優異業績;相反,頭部基金公司具有明顯的渠道和品牌資源優勢,也能憑藉多年的行業優勢給基金經理提供足夠的激勵條件。除了某些基金經理謀求更好發展“公奔私”之外,這類公司基本上是以吸收人才爲主。

華南某券商人士於立(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近三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渠道門檻不斷增高,渠道在推介產品時更青睞於有優秀過往業績、風格清晰、市場口碑好的基金經理,頭部公司顯然在這方面更有優勢。這些年雖然有睿遠基金等中小公募憑藉一些優勢打出名氣,但這畢竟只是個例。

人才流失並非無解

在李浩看來,中小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現象,並非無解。他說,要想擁有一支隊伍過硬的投研人才立足於資管業,需要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核心管理層人員穩定,從而保證公司發展戰略具備持續性;二是加大基金經理的內部培養力度,讓公司投研文化和基金經理個人理念實現有機融合;三是摒棄當期激勵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可以“跨期調節”的人才激勵機制,並讓基金經理能充分享受到這套機制紅利。

李浩說,在當前情況下,中小基金公司的整體待遇水平普遍達不到市場價,但依然有個別基金公司能實現差異化突圍。從本質上講,除了個別核心人物(如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的影響力因素外,人才激勵機制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在創金合信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等中小公募身上都能看到。

創金合信基金總經理蘇彥祝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該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就實施了合夥人機制。在這種機制下,骨幹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命運共同體”。李遊、曹春林、皮勁松、周志敏、陳建軍等一批基金經理,都是公司的初創員工。

“從公司的發展過程來看,股權激勵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蘇彥祝指出,股權激勵首先保持了公司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的穩定性,將大家凝聚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特別是在困難時候,這樣的機制能發揮更大作用,這是激勵機制的核心所在;其次,股權激勵的作用還在於風險把控上。“因爲大家長期在這個平臺上,會對重大風險保持高度敏感,這是公司穩健持續經營的基礎所在。”蘇彥祝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