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5年將供應131萬套住房:政策性住房佔一半,推進租購同權

“十四五”期間,廣州力爭籌建和供應城鎮住房131萬套,努力滿足和解決300萬人的住房問題。這131萬套住房包括供應新建商品住房65萬套,籌建政策性住房66萬套。

廣州近年來經濟轉型升級提速,大量人口流入,住房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十四五期間,廣州的住房供應情況如何?

十四五供應131萬套住房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近日印發《廣州市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廣州市住房發展以“美麗宜居,活力安居”爲願景,力爭籌建和供應城鎮住房131萬套,努力滿足和解決300萬人的住房問題。這131萬套住房包括供應新建商品住房65萬套,籌建政策性住房66萬套,即政策性住房與商品住房的比例基本爲1:1。

廣州市住建局表示,十三五期間,廣州一手住房年均供應量和成交量均在10萬套左右,結合人口增長、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測算,預計“十四五”期間對於商品住房需求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因此,爲了更好滿足居住需求,維持市場穩定,廣州市計劃供應65萬套商品住房。

商品房之外,政策性住房供應66萬套,包括公共租賃住房3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含人才公寓)60萬套,共有產權住房3萬套。

廣州市住建局指出,廣州市作爲人口淨流入的特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日益突出。爲了更好地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廣州市將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爲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滿足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需求。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力爭籌建60萬套,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一間房、一張牀”居住需求,增強其認同感和歸屬感。

該局表示,政策性住房主要從新建和盤活兩類十種渠道籌建,包括商品住房項目配建、單獨選址集中新建、城市更新項目配置中小戶型住房、“限房價、競地價”集中新建、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土地新建、全自持項目租賃住房、集體土地新建租賃住房、產業園區配建、“工改租”“商改租”、存量房源整租運營等。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對第一財經分析,從各地已經公佈的住房十四五規劃來看,增加政策性住房包括共有產權和租賃房比例是個趨勢。政策性住房中有較大比例是新增供應,這部分新增供應會引進民營開發企業共同建設。一般來說,政策性住房本身給到開發商的利潤空間相對有限,所以以往很多房企關注度不高。不過,目前隨着房地產開發整個利潤空間的收窄,預計關注政策性住房的房企會明顯增多。

按照《規劃》,廣州將支持住房租賃消費,穩步推進“租購同權”。建立承租人公共服務權益清單制,全面推進居住、辦證、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租購同權”。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

張波分析,“租購同權”推進的難點在於,一方面市場化的租賃房源供給,實現“同權”需要做相應的租賃備案,甚至需要“房屋所有權人同意落戶”,這就會導致現實推進存在困難。與此同時,教育資源的同權目前也只能做到有學可上,並不能達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租購同權”,這也是部分區域學區房房價居高不上的重要原因。

張波說,相比之下,保障性租賃房本身不存在備案的難點,但是否在教育資源層面可以同權,還需要各地在政策上的推進,同步結合各地在教育改革層面落實。

外圍城區成供應主力

在空間佈局上,中,黃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這5區計劃新建商品住房49萬套,佔全市的75%。而在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中,白雲區計劃供應13.2萬套,位居第一。番禺區爲8.4萬套,天河區爲7.2萬套,分列二三位。

不過,在常住人口方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白雲區纔是廣州人口最多的區,白雲區十年來從222萬增長到374萬,增加了152.03萬人。而天河區人口只有224.18萬人,不僅低於白雲,也比南邊的番禺(265.8萬人)低不少。因此,在白雲區大幅新增保障性住房供應,也能更好的滿足新增市民的需求。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白雲區原來就是廣州人口總數最大的一個區。白雲區的傳統產業比較多,化妝品市場、汽車銷售市場比較多,其中化妝品產業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而這些產業集聚的人多。此外,白雲區面積比較大,城中村比較多,租金便宜,很多天河、越秀、荔灣工作的人也會住到這裏。

《規劃》明確,要推進中心城區住房需求向外圍城區疏解,提升中心城區周邊區域的住房供應能力,促進外圍城區職住平衡。南沙副中心及白雲、花都、增城、從化等外圍城區要加強軌道交通和快速通道建設,爲承接中心城區住房需求提供保障。引導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向外圍區域佈局,提高外圍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品質。

在這個過程中,快速便捷的軌道交通,將成爲引導人口向周邊疏解的關鍵。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日前發佈的《2020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報》顯示,廣州近5年新增軌道線路實現了外圍城區與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繫,第一圈層軌道站點800米人口覆蓋率達到61%,第二圈層和第三圈層分別爲31%和16%。人口平均密度在3.5萬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區域,發展相對成熟、交通需求較強,路網密度基本大於8公里/平方公里,體現了交通設施對城市空間佈局、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撐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連接外圍城區到中心市區的廣州地鐵18號線和22號線即將在年內開通。開通運營後,兩條線路的最高時速爲160公里,廣州中心城區30分鐘內可直通南沙自貿區。

胡剛認爲,現如今,軌道交通發展比較快,特別是一些市域快線,時速達到每小時160公里,這樣一來外圍郊區新城到市中心只要半個小時,這就爲人口向外圍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讓遠郊區變成了人們可以常住的區域。由於外圍土地多、房價便宜、環境好,便捷的軌道交通將吸引更多人口轉移過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