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之下,成人英語先倒了,如今時代已變還需要英語培訓嗎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木子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校外教育培訓行業的黃金期已經過去。如今,轉型是行業唯一的關鍵詞,近期在和不少校外教育行業機構的人員溝通中,可以看到很多機構都在紛紛研討“轉型”的可能性。其中,有從善如流者,但是也不乏掩耳盜鈴之輩。

那麼,在這一輪市場重大調整中,校外教培業者都琢磨出了哪些“轉型”的思路?

重回老“套路”?

對於轉型的話題,汕頭一家校外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李沐透露,公司從一個月前就開始研究“午託園”的可行性了。

所謂“轉型”的目標,原本是在當地已經日漸式微的“寄膳園”(或“午託園”)。李沐解釋,大概在十年以前當地大部分中、小學普遍不設食堂,正因如此,有“雙職戶”家長便在寄膳園給自家的孩子辦理午託服務,這門生意也曾一度火爆過。

“所謂午託,便是給學生提供午飯、午後休息的時間,有的還提供晚託呢。”寄膳園正如“託兒所”一般,暫時不受相關政策限制,可以找到監管的空擋,“但大家都明白,寄膳園也好、託兒所也罷,通通只是幌子。”

李沐表示,所謂轉型做寄膳園,也就是在原來課輔教學園區的基礎上,增加增設食品安全標準、衛生標準的小食堂。除了提供目前已不再流行的寄膳、午託服務之外,核心業務大概率仍是要做課業的輔導。

經過幾輪的研究、探討,她和其他管理層均認爲“轉型”開寄膳園、午託園,理論上可行。

但是,在學生食堂已經成爲中、小學校標配的一、二線城市,拿寄膳、午託當作校外培訓機構規避監管的幌子,真的能逃避監管,在其他業內人士看來這顯然不太現實。

“我們也考慮過,公司打算將旗下的輔導班改造成爲自習室,租給有需要的學生。”深圳一家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學總監塗海(化名)表示,目前管理層已達成共識,開始着手變更機構主體的經營性質。

對於機構“轉型”的靈感,他坦言是源自一則網絡段子:附近一家輔導班轉型經營起了書店,奇怪的是,書店裏清一色都是教輔書籍,而且只租不出售。如果要租店裏的書,就需要花幾千元辦理一張季度卡,當有人問及爲何租書價格如此高時,書店經營者回答道——貴有貴的道理,書店出租書籍,同時配有專人輔導看書,甚至負責答疑解惑。

這或許是段子,也可能是個例子。

“當段子聽聽是挺好笑的,不過我們的自習室租金也可以很高,同時配有專人,負責課業的指導、解答。”塗海透露,目前機構已經將新的“模式”發送到各學生家長羣當中,也得到了一部分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甚至有家長建議他們,將之前輔導班的課時費用轉爲自習室的租金即可。

顯然,一部分教培機構在經過一番思考、計劃之後,開始進入了“掛羊頭賣狗肉”般的轉型,這種舉措旨在逃脫政策監管,繼續教培業務的經營。同時,也是變相滿足一部分家長對於學生課業輔導的需求。

不敢想象,未來一段時間教育市場是否會出現大量的寄膳園、自習室、教輔書店.......

素質教育是個機會?

近期,仍有部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暫時不想離場。於是乎,部分管理層開始鑽到政策的縫隙裏——既然不允許營利性機構從事學科校外培訓,那就主攻素質教育。

“我們作爲民營教育機構,不可能不盈利的,要盈利就必須規避目前的風險。”廣州天河一家K12教育機構的的負責人李坤(化名)透露,經過探討,機構管理層決定將業務重心由學科教育轉向藝術類、信息技術類素質教育領域。

機構所屬的招聘頁面,已經掛出音樂、美術、少兒編程教師的招聘公告,市場營銷部門也着手設計新的培訓業務海報,至於原有在K12學科領域的課程,也在聯繫家長退費,或轉爲素質教育培訓的學費。

“家長肯定是不高興的,但作爲機構實在是沒招了,家長也能理解吧。”李坤錶示,最近幾天,機構的教學顧問都在不斷地和家長溝通,以期獲得家長體諒,但情況並不順利。甚至有個別家長找到他們,建議機構“悄悄”開設培訓課,以確保學生有輔導班可上。

但是再三考慮了相關風險因素之後,機構全部回絕了家長的“好心”建議。至於勸說家長將學生原有的課時費用轉報音樂、美術、編程等課程,進展也都不甚理想。

“可以理解,畢竟在這些家長心目當中,學生應以學科教育爲重,成績爲王嘛。”讓李坤更擔心的是,目前已經有大量的課外輔導機構轉做素質教育,致使這條賽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教育機構中,K12佔比25.8%。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佔比23.3%。也就是說,倘若大量K12教育機構轉戰素質教育領域,或將對原有的素質教育機構造成一定衝擊,加速行業“內卷”。

“更何況,學科教育機構轉型其實也不容易。”李坤無奈地表示,他所在的課輔機構,目前擁有K12學科教師、助教將近三百人,而轉型素質教育後,相關人員勢必大幅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擁有各規模K12教育機構70萬家,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則高達千萬。因此,隨着監管落地,部分K12機構的學科教員也在擔心自己的前途,或許仍有用武之地的只有英語學科教師,可以在機構後續開辦的語言教育課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的確,K12學科教育機構轉型素質教育甚至語言教育,的確可以規避一定風險。但是目前無論素質教育或是語言教育,行業競爭也十分激烈,K12機構“轉型”未必能新的領域中獲得生存發展。

對此,也有一部分K12機構開始了另類“自救”模式。

錯過最佳“窗口期”

有部分教培機構在看到相關媒體報道時,都注意到了這一段文字: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在他們看來,這一段平平無奇的文字裏,卻有着讓部分K12機構“自救”的機會。

中山一家K12課輔機構的負責人楊菁菁(化名)在交流時表示,只要仔細留意,會發現相關規定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指的是面向義務教育的機構。

“也就是說,不做義務教育的學科培訓,只能爲機構爭取轉型的短暫窗口期。”儘管不知道這條路通不通,她還是與機構的股東、高層決定,刪除業務項目中的初中、小學學科課外輔導班。與此同時,機構只保留了高中階段的學科教育內容。

在她看來,通常說的義務教育階段,指的只是小學、初中九年義務教育。除了極個別地區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並不在列,“起碼在我們中山,大部分鄉鎮都是九年(義務教育)。”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K12教育機構決定,暫時關閉一、二線城市分支機構,只保留三、四線城市的(高中部)培訓班,目的是避免在相關政策落地時遭遇風險,而短期內“逃往”低線城市開展業務,可以暫避風頭獲得喘息機會。

針對目前仍然存在的行業亂象,有相關教育行業人士指出,無論K12教育機構再怎麼鑽政策空子,最終都避免不了監管的重拳,僅審批、重新登記等要求,就足以讓行業推倒重來。

事實上,K12教育機構曾有一次自救的機會。早在今年3月份,教育部回應“雙減”問題的同時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預示着監管重拳即將到來。

“如果當時能見好就收,及時止損,現在也不至於剎不住車盲目轉型。”廣州一家K12教育機構的負責人無奈地說道,今年三、四月份之所以沒有決定退出行業,是認爲課輔教育、在線教育儘管有諸多問題,但學科教育一直以來擁有廣泛市場需求,很多從業者僥倖地認爲,做教育能出什麼大事,監管的力度能有多強?

如今監管政策逐漸落地,而且力度之大,決心之強,幾乎讓所有的心存僥倖者都傻了眼。

有教育行業人士表示,自從相關政策落地之後,深圳、上海、廣州陸續有K12教育培訓機構發佈公告,轉租、分租原有的培訓場地,這說明部分機構即將離場,或從此退出學科教培領域。

即便如此,現存的K12教育機構多數已經錯過了轉型的窗口期。無論如何“轉向”,最後都難逃監管的重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