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虧掉1029億,華融的窟窿要怎麼補?|| 深度

作者:黃琪鑫

從前一年14億淨利潤,突然虧損超千億,華融的這個鉅額虧空該怎麼填補?其資產處置進展如何?

8月18日,中國華融發佈業績預警,曝出當年千億虧空,引發市場震盪。

這1029億究竟是如何虧掉的?

在原董事長賴小民的執掌下,中國華融迅速舉債擴張,膨脹爲一家萬億“金控集團”;賴小民落馬後,給華融遺留下來的債務窟窿,該如何填補?

千億虧損從何而來?

2020年財報難產數月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融”,02799.HK)在8月18日發出盈利警告。公告稱,經初步測算,中國華融2020年度預計淨虧損1029.03億元,業績預告中所涉財務數據並未經核數師審覈。

此預警一出,中國華融瞬間成爲2020年A股最大虧損公司,原本排名第一的*ST海航,淨虧損爲640.03億元。

而在2019年,中國華融的淨利潤爲14.24億元。

在公告中,中國華融也向外界解釋了虧損的主要原因——隨着原董事長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案的宣判,中國華融對賴小民時期公司激進經營、無序擴張造成的風險資產進行清理和處置,加之新冠疫情衝擊,客戶履約能力和資產質量迅速下降。

因此,中國華融對集團資產進行了計提減值。

首次是存量風險資產處置方面,2019年,中國華融的孫公司華融華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華僑)在集團範圍內整合分、子公司部分存量資產,進行集中管理處置。原計劃由中國華融的子公司華融致遠將其持有的華融華僑91%的股份轉讓,已經在2020年4月8日發佈了潛在出售事項的公告。

但直到2020年末,上述項轉讓沒能按計劃實施。華融華僑對集中管理資產進行了全面審視評估,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據財新報道,有業內人士推測,中國華融本意欲將國內外的壞賬打包轉給華融華僑,再將華融華僑從集團中剝離出去,但由於轉讓受阻,所以中國華融對華融華僑的資產進行計提損失,也是導致中國華融2020年千億鉅虧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當期資產風險處置方面,中國華融稱2015年至2017年快速增長的收購重組類項目和固定收益類項目於2020年集中到期,公司對其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

中國華融的業務主要分爲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資產管理和投資三大板塊,收購重組類項目是其不良資產經營業務中的經營模式之一,即中國華融根據不良資產風險程度,通過重組的方式替債務人解決暫時的流動性困難,待債務人項目完成或財務狀況明顯好轉以後退出,項目期限通常爲一至三年。

無冕財經研究員查找華融歷年財務數據發現,中國華融2014年末收購重組類項目的不良資產債權總額爲1694億元,2017年末該數額已激增至3280億元,其中近六成的不良資產來自房地產行業。

自媒體“不良資產頭條”引援從業者回憶稱,那段時間不良資產炒包盛行,資產包的價格從3毛炒到6毛、7毛。而高價收購的不良資產包,逐漸成爲中國華融沉重的“包袱”。

最後,部分附屬公司風險衝擊了集團經營業績,金融服務類子公司資管計劃底層資產風險暴露,資產管理和投資類子公司風險資產劣變,中國華融對其進行了計提減值。

救場者浮現?

1999年,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相繼成立,是政府爲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和企業改革而組建,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中國銀行、建行、工行、農行的不良資產。

中國華融由中國財政部直接控股,持股61.41%,負責承接並處置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

2009年,在金融監管部門任職多年的賴小民執掌華融,公司的資產、業績、負債都開始大跨步發展。此後,中國華融進入加速商業化時期。2012年9月,公司改製爲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在香港上市,並且走上了海外發債之路。

在賴小民任內,中國華融的資產規模爲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最,2017年底達到巔峯,總資產爲1.87萬億元。

▲中國華融近年來資產負債情況。

在發展商業化不良資產業務的同時,中國華融也在金融領域大舉擴張,搭建起了包括銀行、證券、信託、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在內的金融服務平臺,成爲幾乎擁有全牌照的“萬億金控帝國”。資料顯示,中國華融旗下擁有31家分公司,並設立了諸多子公司,包括華融湘江銀行、華融信託、華融證券、華融消費金融、華融置業等。

與高增長相伴而生的,還有華融的高負債。2016年底,華融的總負債已經突破萬億,在資產規模最高的2017年底,其總負債攀升至1.58萬億。

2018年4月,中紀委宣佈,中國華融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個人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2021年1月5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一案,對被告人賴小民以受賄罪判處死刑。

面對數年來積累的債務窟窿,以及2020年財務數據出現的鉅虧,華融怎麼辦?

8月18日,中國華融發佈公告表示,其分別與中信集團、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管、中國信達、遠洋資本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根據公告,上述公司擬通過認購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對中國華融進行戰略投資。但目前仍屬於框架協議,尚未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正式股份認購文件。

5家強大的戰略投資者選擇救場,讓市場對華融增添幾分樂觀態度。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有參與此次交易的人士表示,“中信集團目前正在對中國華融進行盡調,並將根據盡調情況對後續投資安排進一步決策。”另據外媒報道,中信集團正在洽談成爲華融控股股東的可能。

中信集團是否會成爲華融的新主人,目前仍存在懸念。

不過,中信集團屬於資金實力雄厚的央企金融控股集團,旗下金融板塊擁有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信信託等公司。據Wind數據,2020年中信集團總資產約8.26萬億元,淨資產9021.34億元,當期營業收入3273.19億元,淨利潤689.3億元。

2021年6月4日,央行官網發佈已受理中信集團關於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許可申請的通知。

資產處置進展如何?

除了引進戰略投資者,華融也試圖通過賣資產自救。

曾經,華融因百億淨利潤被評爲“最會賺錢的前30家中國企業”之一,現在這家企業舉步維艱,只得快速斷臂求生。

今年6月,據財新報道,近期監管對華融提出明確要求,迴歸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在年內儘快處置旗下持牌機構、境內子公司。而華融這次要處理的子公司達7家,除AMC主業外,全部金融牌照幾乎都涵蓋其中。如若處置完畢,華融的總資產將在萬億之下。

大刀率先揮向華融消金。8月2日晚間,中國華融發佈公告稱,擬將其持有的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對外公開轉讓,並對華融信託股權進行重組。

在華融的金融版圖中,華融消金的業績表現並不盡如人意。雖然手握一張重磅消費金融牌照,但華融消金成立至今仍在盈虧線上下徘徊。

此外,中國華融還是螞蟻消費金融的第5大股東,持股比例爲4.99%。目前有消息傳出,華融對外投資螞蟻消費金融的全部股權或將被出售。

至於華融信託,在信託行業也屬尾部。2019年,華融信託虧損4.12億元,排名行業倒數第二,2020年年報正處於難產中。

華融湘江銀行與華融金融租賃,是中國華融較爲值錢的資產。其中,華融湘江銀行的總資產爲3869億元,華融金租的總資產爲1356億元(截至2020年6月末),二者合計佔華融總資產的三成左右。

不過,從目前情況看,華融資產甩賣的進程尚未輪到這些優質資產。原本中國華融與華融湘江銀行其他股東的相關協議安排到期,於2020年底中國華融將不再並表華融湘江銀行,但2021年初,中國華融就再次將華融湘江銀行這位“愛子”攬入懷抱,宣佈繼續對華融湘江銀行並表。

在引進戰投的答記者問上,中國華融新聞發言人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引進戰略投資事宜,但僅涉及資本重組,並無計劃進行債務重組。“公司有能力按既定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化險瘦身,加快主業轉型,加快存量風險攻堅。健全公司治理,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增強內生髮展動力,持續將高質量新華融建設向縱深推進。”

有媒體發文表示,無計劃進行債務重組,意味着包括維好協議在內的公開債券已有兌付保障;隨着融資環境逐漸轉好,華融的再融資能力和流動性狀況將持續改善。

對於公司目前的資金狀況,中國華融表示,已經嚴格開展風險監測和控制,與金融機構保持正常穩定資金往來,流動性充足,境內外債券按期兌付,流動性風險可控。

中國華融表示,將始終以負責任態度認真履行債務償付義務。4月1日至8月18日,中國華融及旗下子公司已如期足額兌付到期境內外債券共94只,金額共計633.44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公司目前資金狀況良好,對未來到期債券兌付已做出妥善安排和充足準備。

中金公司研報統計,中國華融及子公司境內外存續債券餘額合計逾3500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