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信走入農村,網絡覆蓋廣度正在不斷延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加強鄉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越來越多“新農人”積極擁抱互聯網,多渠道拓展銷路,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繪就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美好畫卷。

互聯網帶動產業發展。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百業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注重農村產業發展。互聯網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次產業充分融合發展,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升級。比如,依託農村淘寶農副產品就能夠銷往全國各地,並帶動設計、包裝、製造等產業發展。隨着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更多農民將線下農產品轉向線上銷售。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互聯網激發內生動力。“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農民,關鍵在充分激發起農民的“內生動力”。藉助互聯網,學生接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農民學到了最新的技能,“大夥兒氣順了,人心齊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當然更加充足。事實上,各地多措並舉,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發揮羣衆的主體力量,鄉村振興宏圖也正在繪就。

互聯網增加農民收入。“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實現鄉村振興,核心問題還是要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藉助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越來越多特色農產品就“走”出山村“飛”入城市。許多農民通過短視頻或直播銷售自家農產品,也都賣出了好價錢。202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藉助互聯網,越來越多農民羣衆鼓起了“錢袋子”。

聚合“網動力”,推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就現實而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需要我們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可以肯定,“十四五”期間,在居民收入持續提升、降費提速深入推進、5G網絡等信息設施加速升級等利好因素作用下,農村電商發展將爲鄉村全面振興聚合起強勁的“網動力”。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放下鋤頭,拿起鼠標”已越來越成爲不少地方農民羣衆的新選擇。帶動產業發展、激發內生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產業作用,鄉村振興將日益由藍圖走向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