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8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第三批29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截至目前,我國“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作爲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業在推動中小企業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由強變優中起着關鍵的承上啓下作用。

經濟邁向高質量,離不開中小企業的創新智慧和創造能量。培育更多叫得響、有實力的“小巨人”企業,是“十四五”期間我國發力經濟大局的重要施策。前不久,工信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培育發展製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一組組目標數據彰顯國家推動中小企業升級發展的堅定決心。《意見》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揚起了我國中小企業逐浪奔湧的強勁風帆。

“小巨人”表現優,逐浪奔湧有動力。只有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壯大。在製造業基礎和產業鏈中發揮獨特作用,以產品質量和創意吸引消費者,是融入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這些年來,我國中小企業與經濟同成長,一大批優質企業快速發展、脫穎而出,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佔有了一定優勢。去年全國133家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居於全球首位;從國內看,去年我國製造業企業500強入圍門檻提高到100億元,較2012年的64億元增長了56%。我國優質企業量質齊升,創新活力潮湧,“穩”的基礎持續鞏固,“進”的勢頭更加強勁。

政策護航,點燃“小巨人”加速器。一大批市場“黑馬”脫穎而出,“小巨人”企業令人眼前一亮,在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國際化程度、產業鏈協同提升等方面表現出衆。這源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引領各地以源源不斷的政策“工具箱”爲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從技術創新、上市輔導、幫助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到財政資金扶持、創新激勵,再到“補短板、鍛長板、強企業”行動密集展開……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對“小巨人”企業倍加呵護,點燃中小企業的創新熱情。“小巨人”茁壯成長,映照出經濟欣欣向榮、逐浪奔湧的奮進中國。

補齊短板,“小巨人”仍需強練“內功”。“專精特新”是未來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奮鬥目標,中小企業蓄勢發力,必須朝着目標方向花力氣、下功夫。雖然我國優質企業逐年實現“量”“質”雙升,但與建設製造強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相比,還有一定不足,應持續發力、乘勢而上、久久爲功。從創新能力看,2019年全球創新2500強企業中,我國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爲3.29%;我國大企業、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分別爲7—8年、2.5年。置身於全球大環境,我國創新型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在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消費者、滿足市場需求等方面開拓創新,練強本領。

空間就是潛力,奮鬥創造未來。到2025年,我國將發展形成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批產業鏈領航企業。屆時,梯度培育格局將進一步形成。目標遠大,路途不可避免充滿艱辛,必須時刻保持衝刺姿態,瞄準“專精特新”,創新驅動、做強實體、厚植實力。市場是一個大聯動機,企業更不可能單打獨鬥,各地應加強引導,促進上下游暢通、不同分工密切配合,讓合作的拳頭越攥越緊,提升整體競爭實力。企業要增強主觀能動性,挖潛力、補短板、揚長項,爭做改革的“浪花”,切實增強在市場中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

“小巨人”企業逐浪奔湧,未來空間和潛力巨大。不同企業應充分找準“專精特新”發力點,用足“含金量”,把探索服務國家戰略和國計民生等作爲“國之大者”,矢志鑽研、創建培育,讓更多製造業優質企業脫穎而出,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