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斌: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持久戰

我國在製造業領域較好地實現了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這幾十年實現的成果有目共睹,中國正在從製造業大國走向製造業強國。比較而言,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的市場開放還有很大需要改善的餘地,特別是教育、醫療、科研、金融服務、社會保障、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等。

對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間歇性的疫情衝擊和由此帶來的負反饋機制對經濟會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中低收入羣體難以承受之重。需要採取積極干預措施,做好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持久戰。持久戰需要完善制度建設,通過更合理的制度把工作落實在四個方面:精準防控、受損補償、穩住需求、開放市場。

經濟短期內受點傷害不可怕,拉長時間總能補回來。可怕的是疫情和大範圍防控措施隔三岔五光顧,揮之不去。新冠病毒不斷變種,在全球的傳播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中國又不可能走向全面封閉,中國將不得不面對持續時間較長的間歇性疫情衝擊。間歇性的疫情衝擊下,經濟受到的傷害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相加過程中放大。

精準防控

防止疫情大面積傳播是前提,做不到這一點,恢復正常經濟活動就無從談起。既要防止疫情大面積傳播,不能疏忽大意放任不管,又要儘可能地減少對經濟的傷害,不能大炮打蚊子搞得到處都人心惶惶。落腳點是精準防控。

精準防控有賴於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實踐,需要總結經驗,特別是精準防控做得比較好的地區的先進經驗,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管控制度和方法。全國各地參照這套制度和方法制定疫情管控措施,可以在疫情防控專家專業意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

對受損企業進行補償

針對在疫情中損失慘重的企業和個體戶,要有制度性的受損補償辦法。要讓企業事前就能看到,如果因爲疫情防控的原因企業經營受到重大損失,受損企業會得到一定的政府補償,企業不會因此破產。補償方式需要包括多個維度,包括但不限於針對特定期間的企業員工就業補貼、企業房租補貼、企業稅費減免、企業無息貸款和延期還款政策等。

不必擔心由此帶來的財政支出增加會讓公共財政不堪重負。抗擊疫情相關的財政支出留住了能創造收入的企業和就業,留住了GDP和稅源。疫情防控期間,財政收支缺口放大和政府增發債券再自然不過,中國政府債券受到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高度歡迎,是市場上無可爭議的無風險資產,足以說明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公共財政的信心。

穩住需求是關鍵

穩住需求,就是穩住全社會的購買力。讓購買力保持穩定持續增長,企業才能處於正常運營環境,這是避免經濟陷入惡性循環、走向常態的必要條件。保持需求合理增長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有力的政策手段。

保持總需求增長的政策手段包括了貨幣政策、預算內的財政政策,以及未納入預算但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各種舉債和支出活動。需求低迷的環境下,貨幣政策和預算內的財政支出都應該保持積極態度,形成政策合力。從總需求政策管理的政策組合角度看,政府主導的支出增長處於低位,對內需增長難有貢獻。這就需要貨幣政策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降低利率,保持總需求增長處於合理水平。

穩住需求還需要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疫情給很多企業帶來了現金流損失,新傷舊疾加在一起會讓很多企業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壞賬率和債券風險溢價隨之上升。個別企業和金融機構出問題無傷大局,但要及時防止流動性危機的擴散,阻斷風險的蔓延。

繼續開放市場

開放市場是爲了創造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我國在需求端正在經歷快速的消費升級,在生產端正在經歷從資本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向知識驅動型增長,這其中的短板很多。補上這些短板,需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不斷地去試錯。

我國在製造業領域較好地實現了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這幾十年實現的成果有目共睹,中國正在從製造業大國走向製造業強國。比較而言,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的市場開放還有很大需要改善的餘地,特別是教育、醫療、科研、金融服務、社會保障、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等。

這些服務業當中有些由政府主導,有些可以交給市場,有些可以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交給政府需要有完善的問責機制,需要讓消費者評價服務有沒有做好;交給市場需要有公平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政府需要儘可能充分挖掘市場在改善供給方面的巨大潛力,多給市場留些機會。

文 | 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