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考察時強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

塞罕壩林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典範例。1962年建場以來,塞罕壩人伏冰臥雪、篳路藍縷,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昂揚鬥志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鑄就了“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面向新時代新徵程新任務,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艱苦奮鬥、再接再厲,守護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切實創造無愧時代、無愧使命、無愧人民的嶄新業績。

忠於使命是塞罕壩精神的核心要義,必須對黨忠誠、堅守理想。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初期,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創業者,從全國18個省份集結上壩,開始了“不綠塞罕壩,誓死不後退”的偉大征程。“綠了荒原白了頭”,服從組織安排、牢記組織重託、堅定忠誠於黨始終是貫穿塞罕壩建成全過程的響亮音符。歲月不語,山河爲證,經過近一甲子的艱苦行軍,塞罕壩人終於譜寫出滄海桑田的壯麗長歌。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絕對擁護黨的領導,在思想上認同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新思想新理念;在政治上依靠黨,對標對錶先進典型,緊緊跟隨組織步伐;在工作上服從黨,不打折扣、不搞變通、不講條件地執行組織的要求決定,切實當好理想信念的忠實維護者和堅定踐行者。

艱苦奮鬥是塞罕壩精神的鮮明特質,必須堅持不懈、砥礪前行。“渴飲溝河水,飢食黑莜麪。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塞罕壩林場的成功,是在克服困難、艱苦奮鬥過程中取得的。實際上,艱苦奮鬥也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制勝密碼”。從焦裕祿在黃河故道種泡桐,到楊善洲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2年,再到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他們都傳承着共產黨人艱苦創業的崇高精神。弘揚塞罕壩精神,必須牢記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樹立砥礪奮鬥的精神風貌,把埋頭苦幹作爲第一準則,把無私奉獻作爲最大追求,不斷增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着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堅韌,切實爲黨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求實是塞罕壩精神的內在品格,必須尊重規律、注重實幹。近60年的發展歷程,塞罕壩林場以創新提振發展動力、以實幹突破建設難關,尊重客觀規律,持續探索鑽研,終於開創了國內使用機械栽植針葉樹的先河,形成了高寒地區森林經營生產體系和培育作業流程,探索了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經驗。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大興實幹之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力觀,把人民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突破口,把事關羣衆利益的“一枝一葉”解決好,把尊重規律、符合實際、利在長遠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工作幹在實處、幹出實效,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推動各項事業走在前列、爭創一流。

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的不懈追求,必須生態優先、協同共進。經過一代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努力,塞罕壩成爲“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天堂”。林地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1.4%提高到82%,每年涵養水源、淨化淡水2.84億立方米。可以說,塞罕壩不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光輝樣板。弘揚塞罕壩精神,必須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提振保護生態的內生動力,堅決擔起守護生態責任,真正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爲人民羣衆幸福生活的支撐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作者:齊濛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