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3日下午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紀念林位於原馬蹄坑造林會戰區,是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百萬畝林海起源地。習近平同林場職工代表親切交流,他強調,你們做的事非常有示範意義,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和深遠影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

滄桑鉅變不只是時間上的大概念,而是每代人、每個人來書寫的“編年體”。從1962到2021,塞罕壩於一次次的年輪遞進之中,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爲“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時間從來不會辜負奮鬥者的付出。塞罕壩作爲一位綠色發展的“優等生”,深刻印證了“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精神繫於根脈,發展照亮現實。一個精神的唱響,代表着這個時期的人心所向。無數建設者們將“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的理念轉化爲實踐,也讓“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聞名於世。在此次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揚塞罕壩精神,在新徵程上再建功立業”,擲地有聲的話語,爲我們更好地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爲改革計,爲發展謀,在綠色發展的體系裏,塞罕壩就有着“一域”與“全局”的辯證法。這片超百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爲華北地區涵養水源2.74億立方米,爲京津構築起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如今,再看這個綠色發展的經典案例,它所帶來的“塞罕壩精神”,又何止是“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巨大震撼。

見樹木,看森林。之所以要發揚塞罕壩精神,是因爲生態文明建設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線和支撐。既要“念念不忘”,更需“久久爲功”。如今,普遍的共識是,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良好的生態環境不能成爲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就此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甘肅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郭璽開始嘗試網絡直播,治沙同時也能致富;湖南長沙把廢棄礦坑轉化爲活力四射的主題樂園,湘江河岸上從此多了一處“打卡聖地”……一個個真實又鮮活的事例,呈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目光所到之處,皆能看到以綠色發展打造美好生活的幸福場景。由此可見的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其中蘊藏了最樸素的民生訴求,亦是這個時代的念茲在茲。

發揚塞罕壩精神,續寫綠色發展新篇章。生態文明建設走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爲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爲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是“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在神州大地上的生動實踐。以塞罕壩精神爲指引,我們也將在這條綠色發展的大道上走向更遠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