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SY 

就在植物肉明星公司Beyond Meat公佈2021年二季度財報的當天,大洋彼岸的本土植物肉公司“除了肉”宣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由華蓋資本領投,泰煜安康跟投。據悉,此次資金主要用途在於生產線改造和B端渠道拓展。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植物肉的興起頗令人費解。所謂植物肉,就是以大豆、小麥等植物提取的蛋白物爲原料,通過紡絲、3D打印等技術破壞植物蛋白原有結構,使蛋白質“纖維化”,同時添加粘合劑,營養物和脂肪,讓植物肉的顏色、香味、口感等方面就更接近真肉。而大衆熟知的素肉則通常是用香菇、麪筋或者豆類通過擠、壓、蒸煮等熱加工,形成類似於肉的組織口感。雖然概念相似,技術、味道和價格卻千差萬別。

2019年未食達(Vesta)獲得美國IMO Ventures天使輪投資,標誌着植物肉賽道在國內的開啓。CBNData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年之中,國內植物肉企業的投融資事件多達26例,同比增長500%。今年1月起到8月期間,優膾、谷肉、妙鮮等本土植物肉品牌相繼宣佈獲得融資。北京顯生生物CellX更是另闢蹊徑,以3D生物打印細胞培養肉技術吸引了真格基金,雲九資本、險峯K2VC等機構的青睞。一時間,植物肉水餃、包子、糉子甚至肉夾饃紛紛湧入眼簾。星巴克肯德基,喜茶和瑞幸等商家也相繼推出植物肉新品。

資本迫不及待地入局,是看中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潛在市場。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中國每年人均肉製品消費量超過50公斤,總需求在7000萬噸左右,而肉類產品的進口量在2021~2023年期間預測均超過600萬噸。這部分的需求缺口或許可以通過植物肉來填補。2025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79億美元,而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這也意味着,中國植物肉市場在未來幾年幾乎佔全球的一半。

然而就目前植物肉在中國市場的接受度來看,預估的市場規模似乎會大打折扣。

植物肉作爲舶來品,最早販賣的是環保概念。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與畜牧業供應鏈相關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占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比交通工具氣體排放的總合還要多,而選擇植物肉可以降低超過90%畜牧業相關的碳排放。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在接受虎嗅採訪時曾談到,在歐美國家,環保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已經發展爲了一個成熟且成規模的的羣體,他們會爲了“價值觀訴求”而去主動消費植物肉類產品。但中國市場的消費者暫時沒有形成這樣的羣體,普通消費者對植物肉的認知度不高。

其次,現有的植物肉食品性價比不高。植物肉尚處於實驗室研發和工廠生產雙線並進的態勢,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廠家需要從消費者身上收回研發成本,因此價格居高不下。在盒馬,226g的Beyond Meat植物蛋白漢堡餅售價爲59.9元,500g的“真肉”安格斯牛肉漢堡餅也才39.9元。同時,歐美國家的肉類菜品形式較少,顆粒狀的植物蛋白更容易被做成以肉糜和肉餅爲原材料的漢堡或熱狗。相比之下,中餐形式多元,植物肉難以與各種菜系兼容,大部分植物肉菜品都口感不佳。爲了解決口味問題,植物肉通常會加入大量的添加劑,熱量和動物肉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動物肉的一些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12也無法完全被植物肉所代替。

又貴又難喫也沒有更營養健康,消費者確實難爲植物肉買單。

從長遠來看,植物肉賽道再次翻紅是否只是曇花一現還未可知。想要最終成型,主要需要解決市場認可度和價格問題。植物肉初創企業目前普遍採用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是與知名商家和餐廳合作,讓消費者有機會嘗試植物肉菜品。通過商家宣傳植物肉概念,寄希望於B端教育帶動C端。另一種則是專注於植物肉零食細分領域,讓消費者有機會用較低的價格購買嚐鮮。而解決價格問題,只能通過技術革新,未來如果能實現大量、連續化生產,植物肉生產成本會大幅降低。從生產週期來說,相比肉品需要繁育和屠宰加工,植物肉從生產到終端只需要一週以內,在生產鏈條上有獨特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