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16屆夏季殘奧會在日本東京開幕,251名中國運動員出征此次殘奧會,參加20個大項,341個小項的比賽。其中年齡最大的運動員已有56歲,最小的僅16歲,是我國參加境外殘奧會參賽大項最多的一屆。

熱度在於態度。今年的殘奧會輿情如何,會有多少人關注,多少條熱搜?目前尚不得而知。而據“媒商實驗室”統計,就在一個月前開幕的東京奧運會,微博話題“奧運會”迅速登上最熱話題,最終獲得222.4億閱讀、868.4萬討論。大概也少有人留意這幾年中國在殘奧上的獎牌榜單,數據顯示,原來我們的殘奧會健兒,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4屆殘奧會“霸榜”,金銀銅首位全包!尤其是里約殘奧會,中國運動員們更以107金、81銀51銅,總獎牌數239枚,擊破24項世界紀錄,成爲賽事絕對的頂點。今年,中國隊的運動員們是否依然能延續輝煌,難道不令人期待嗎?

心態決定眼光。某種意義上而言,體育大國不取決於拿了多少塊金牌,而取決於越來越成熟自信的、懂體育愛體育的國民心態。勝固可喜,敗亦欣然。今天,我們看到了,中國觀衆不再像過去那樣只專注於金牌的數量,只在意勝負,而是真正欣賞競技之美,享受體育之樂,爲每個追求夢想與激情的運動員叫好。勝敗如常後,奧運會還能帶給我們什麼驚喜?殘奧會開幕前,奧組委公佈了相關理念,其中有一句“Worlds we share”,中文意爲“我們共享的世界”。殘奧會不需要同情與不忍,共享同一個世界,聚焦同一個體育盛會,關注這其中不變的團結,拼搏,熱愛,和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拼搏精神,纔是對殘奧會運動員們最大的欣賞與尊重。

本次東京奧運會參賽男、女運動員比例分別達到了51%和49%,可以說,這是歷史上最爲“性別平等”的一屆奧運會。但何時能夠達到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平等,也許需要我們從“熱搜”平等、“關注”平等開始轉變。到那時,魯迅先生的話恐怕要改寫爲:“我每看到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健全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殘疾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一樣喝彩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張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