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浦东两专项“十四五”规划发布,将打造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南财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8月26日,《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产业规划》)和《浦东新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制造业规划》)正式发布。 

《产业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发挥“五型经济”导向作用和数字经济赋能作用,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六大硬核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六大服务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规划“3+6+6”体系 

五型经济指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唐雯解释到,“五型经济跟所有的产业都息息相关,根植于浦东所有产业发展的基因里。” 

“六大硬核产业”分别指: “中国芯”——芯片研发与制造;“创新药”——创新医药研发;“蓝天梦”——航空航天设备研发;“未来车”——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造”——智能工厂建设;数据港——数据基础设置建设。 

“六大服务经济”则分别指:资产管理方面,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全球总部或亚太区总部在浦东集聚,同时吸引国内持牌类金融机构理财资管子公司;融资租赁方面,进一步集聚融资租赁企业,加快发展飞机、船舶等融资租赁业务,扩大租赁资产跨境融资交易规模;总部经济方面,加快推进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提升能级,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大宗商品方面,发挥期货交易所等平台功能,实现交易规模进一步增长,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文化创意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容型、原创型、外向型文化企业;专业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人才服务、信用评级等的国际化程度。 

《产业规划》指出,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浦东将形成“一带两廊一环”产业布局体系,即打造外高桥、金桥、张江、临港“南北科技创新带”,打造陆家嘴、世博等沿江产业走廊,打造外高桥港、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空港及联动区域、洋山港、洋山保税港区沿海产业走廊,持续推进“金色中环”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浦东新区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周洁介绍到,规划的制订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一是总体的产业定位,二是空间布局,三是保障举措。 

在重点产业定位方面,去年9月份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已经提出,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结合浦东新区的六大硬核产业和六大服务经济,浦东提出了“3+6+6”的产业体系。 

周洁指出,7月15日,《关于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随后,《产业规划》又根据《意见》对具体落实的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在金融、航运、贸易方面在六大服务经济上进行了补充。此外,在产业布局方面,浦东新区有11个上海市级产业园区,25个区级产业园区,整个形成了南北科创走廊,沿江产业带,沿海产业带,中环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同时,在保障措施方面,浦东政府将着力在税收方面给特殊产业普惠、公平、稳定、可期、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为企业创新打造更多平台。 

制造业规划:三大指标保障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制造业规划》提出,浦东新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将浦东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显著、要素资源配置极佳、开放枢纽功能强劲的,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要地。 

其中,核心指标是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0%以上;工业总产值184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到45%以上。 

三大主要指标,一是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倍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规模将翻一番。二是创新发展指标。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2000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25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量达到20家。三是经济密度指标。到2025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0亿元,形成20+高经济密度的特色产业园区,全区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市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 

对核心指标的制定,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周征宇进行了专门解读。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浦东地区制造业占GDP70%左右,到2014年制造业占比30%,之后不断下降,直到2019年不到22%,所以,今年设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0%以上”的目标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浦东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且浦东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的定位使得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第三产业的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压降了整个第二产业的比重。另外,空间需求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也对上海制造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那么为什么还要设定“20%以上”这个目标呢?周征宇指出,没有制造业做基础,产业创新也无法实现,很多创新是伴随着生产过程产生的。所以,浦东不能不发展制造业。20%这个数字也传递出了地方政府的态度,就是浦东是重视制造业发展的。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制造业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有效匹配,围绕重点产业,聚焦南北科创走廊构建一极(临港新片区)、三核(张江、金桥、外高桥)、20+特色园区、若干“核-镇”组圈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今年上半年,浦东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513.25亿元,增长19.1%。

浦东已成为国际上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最为完备、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集聚了13家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总市值和IPO融资额均排名全球第三;已有“银证保”持牌类金融机构1110家,约占上海市三分之二。

此外,截止2020年底,浦东培育产生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市总数的56.76%,特别是超过80%的上市企业聚焦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核产业领域。今年截止到8月23日新增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市新增的53.8%。

(作者:吴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