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中車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

本報記者 崔小粟

8月27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開展綠色智能交通裝備研製及應用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原則同意中國中車在綠色智能交通裝備研製及應用,中高速磁懸浮列車研製及工程化應用,智慧城軌地鐵列車研製及工程化應用,新能源汽車、海工裝備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試點。

開展多項試點任務

《意見》表示,在綠色智能交通裝備研製及應用方面,中國中車將試點開展綠色智能交通系統技術研究、裝備研製及應用開發,研製綠色環保機車、智能高速動車組及互聯互通機車車輛。

預期通過1-2年時間,中國中車將基本完成綠色環保機車關鍵技術攻關及樣機研製。完成400公里動車組及智能化動車組技術調研及總體技術方案,實現高鐵快運動車組下線並進行試驗驗證。完成互聯互通機車車輛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研製。通過3-5年時間,實現綠色環保機車推廣應用。完成400公里動車組和智能化動車組整車研製及實驗驗證,高鐵快運動車組技術基本成熟。完成互聯互通機車國內外試驗,機車產品初步實現應用。完成馱背運輸車輛與既有運輸體系匹配關係研究,公鐵聯運技術與裝備體系配套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在中高速磁懸浮列車研製及工程化應用方面,中國中車將開展時速200公里中速磁浮車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加強電磁懸浮控制、牽引、懸浮、導向一體化集成技術研發,研究複合材料及輕量化車體設計及試驗評估技術等關鍵技術,研製中高速磁懸浮列車樣機。

預期通過1-2年時間,中高速磁懸浮系統工程化樣機基本研製成功。完成關鍵子系統驗證試驗及相關技術攻關。初步建立磁懸浮交通技術資源凝聚、創新協同的科研平臺。通過3-5年時間,在磁懸浮列車設計、製造等方面形成核心技術和相關標準規範。中速磁浮交通系統研究、高速磁浮系統聯調聯試和綜合評估基本完成。中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和裝備自主工程化能力持續增強,初步建立自主化產業鏈條,培育形成一支專業技術引領的國際化高端人才隊伍。

在智慧城軌地鐵列車研製及工程化應用方面,加強新一代智慧城軌地鐵列車研製。研究完善城軌裝備標準體系。加強車輛運維檢修升級,優化地鐵列車運維模式。預期通過1-2年時間,基本完成新一代智慧城軌地鐵車輛設計、研製及試驗。城軌運維、修程修制等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取得顯著進展,自主化成果轉化爲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標準能力不斷增強。通過3-5年時間,新一代智慧城軌地鐵車輛研製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在部分城市實現推廣應用。城軌運維、修程修制等技術標準體系不斷健全。車輛檢修維護研發與應用取得顯著成果,基本實現車輛由“計劃修”向“狀態修”轉變,在提升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技術、服務品質、運營安全水平等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相關成果。

《意見》指出,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綠色環保機車關鍵技術、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新一代智慧城軌地鐵列車研製、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技術及產品研究、磁浮交通裝備領域標準研究、工業智慧物流平臺建設、軌道交通裝備牽引與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爲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鑑。

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日前,交通運輸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意見》(簡稱《交通強國意見》),圍繞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建立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創新體系,着力突破交通運輸“卡脖子”技術難題,確立了兩個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交通運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顯著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前沿技術與交通運輸加速融合,初步構建適應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到2035年,交通運輸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前沿技術與交通運輸全面融合,基本建成適應交通強國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

同時,《交通強國意見》在強供給、興產業、促融合、提能力、優機制方面提出了五大任務。包括堅持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方面佈局了一系列研發任務。堅持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理念,全面推動交通建築業、交通裝備業和交通運輸服務業轉型升級。立足交通運輸多學科交叉特點,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北斗導航、工業機器人、生物安全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應用等。

太平洋證券指出,205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交通強國,至少未來15-30年都將處於軌交建設持續擴張的階段。我國將以“城市羣”爲主體形態,有利於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結構,激活有效投資和潛在消費需求,增強內生髮展動力。發展“城市羣”將以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興建城市軌交、市域鐵路、城際軌交、高鐵幹線,用以發揮聯通功能。當前市域、城際是短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