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一點,自然看的遠一點。想得開一點,自然少糾結一點。”

開完兩場中期業績發佈會,中國平安總經理、聯席CEO謝永林的臉上沒有疲勞之色。就在半年報業績發佈前一日,平安股價跌破31個月以來的新低,管理層之壓力可想而知。

謝永林從來都是一個進擊者的狀態,從當年入主平安證券,再到平安銀行,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雷厲風行、說到做到是他的風格。但是談到今年的股價,他對券商中國記者說,我不好回答這個問題。

何解?作爲職業經理人,評價股價難免有各種嫌疑,但也不可能不在意。平安骨子裏是一家力爭上游的公司,謝永林也是一個不認輸的人,不會不在意結果。可投資者的臉色善變,好的時候平安身上的標籤是“白馬”“漂亮50”,差的時候變成“大爛臭”,“三傻”。市場不給面子。

“給我們時間。”謝永林說。

“別提股價,好好幹活,把業績做上去”

中國平安在市場上的“人緣”一直不錯。截至二季度末,平安股東戶數突破百萬,達到119萬,一季度末這個數字是95萬。老的投資者還好,但如果是今年隨着平安一路下跌而進場的投資者,可能會比較難受。去年11月平安股價出現92元高點後,一路下跌,截至最新收盤已經跌去43%。

數量龐大的投資者,在各大論壇上議論平安的壽險改革見效,新業務價值邊際回升,華夏幸福的坑是否填完了,回購對股價的拉動,但答案到底如何呢?

“股價不好評價,我能評價的是我們該如何幹活。我堅信,把業務做好了,將來(股價)該上去就會上去,業務沒幹好,該上不去它還是上不去。”謝永林說,職業經理人忌言頂和底,股價是幹出來的。

謝永林透露,在今年半年業績發佈前夕,有三件事情在內部討論時是高度一致的,一是中期分紅盯住營運利潤的漲幅,營運利潤增長了10%,分紅就增長10%。二是,啓動50億到100億回購,內部意見也高度一致。三是,高管承諾增持,這一點也是一致同意。

“當然,這些都是短期措施,長期措施還是靠堅定戰略,好好幹活,把業績回報補回來。”

上半年,平安歸母淨利潤580.05億元,同比下降15.5%,除了受到投資華夏幸福計提359億減值影響外,過去多年的增長引擎,壽險業務也是難以言喜。

業績從哪裏補?綜合金融的內生動力、壽險改革的深入推進,醫療養老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或許可以找到線索。

一個沒太引發關注的變化是,平安在從保險集團轉變爲綜合金融集團過程中,收入來源變得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壽險轉型對整個集團帶來的影響。上半年,平安銀行、平安產險、陸金所等資產管理業務貢獻的利潤增速都在20%以上。在細分行業的頭部,如平安租賃去年實現了45%的業績增長。

“這就是未來保險人的樣子”

傳統保險業務增長模式遇到瓶頸,疊加疫情的影響,壽險轉型道路漫漫,成爲壓在保險股及中國平安股價頭頂上的一朵烏雲。

中國壽險行業未來該怎麼走?作爲行業龍頭,平安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明確,重點圍繞四大渠道、三大產品的改革。

平安銀行正在推動的“新銀保“,是壽險渠道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平安多年前就走上綜合金融之路,但銀行這個潛力渠道並沒有被充分挖掘,背後原因十分之複雜。近年,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業務增速可觀,平安更不可能守着金山不自知,開發銀保渠道勢在必行。

怎麼開發?謝永林介紹,“新銀保”有幾個重點,一是觀念要改變,二是隊伍要改造,三是產品要適配,四是服務及系統要融合。

過去,銀行理財專員銷售保險,習慣把保單當理財產品看,在客戶面前比收益,然後賣出去。現在平安銀行要求銀保專員先精通保險,把保單變成客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把保單當理財的觀念,中國銀行保險業都得改。”謝永林說。

隊伍建設方面,平安銀行已經在招聘行員制的銀保專員,他們有的從外資銀行、從外資保險公司過來,有人做過財務管理,共同的特點是高學歷、高素質。這批行員會從做保險經理開始,逐步對接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對客戶傳輸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的理念。“這纔是未來保險人該有的樣子。”

產品方面,銀行渠道的產品與代理人渠道顯然應是不一樣的。謝永林看來,銀行渠道的產品要足夠透明,比如年金、終身壽險,這類產品多,場景多,且能說得清楚。

最後是運營和服務要跟得上。保險賣出去後,與保險相關的服務都要接入到銀行的體系裏面來,從IT系統、到應用系統,再到服務系統。“當客戶把銀行APP打開,要能看到所有的資產、旗下的保單。保險是銀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單獨割裂。”謝永林說。

不難看出,平安銀行推行的新銀保“四大要件”缺一不可。理念、人員、產品、服務,無論少了哪一樣,即便是鋪開銷售,都可能留下隱患,欲速則不達。這也是過去多年平安銀行在銀保領域一直未曾深度開發的原因之一。對平安銀行而言,銀保的意義不單單是中間業務收入的貢獻者,而是整個財富管理拼圖中重要的一塊。

平安對新銀保的理解越來越成熟,但構建一套體系,仍需要時間。“壽險改革在如火如荼,請給我們時間。”謝永林說。

醫療養老,未來的“祕密武器”?

2020年,爲了談下北大方正集團重整項目,謝永林在北京呆了很長時間,力排衆多競爭者拿下這個標的。今年五一前夕,平安集團參與北大方正集團重組官宣,平安擬以最少370.5億元受讓新方正集團51.1%至70%的股權。今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批准平安人壽收購新方正集團有限公司股權案。

新方正集團的資產包,包括醫療、金融(方正證券和方正人壽等)、信息技術等多個核心板塊。其中醫療板塊主要以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爲主體,依託於北京大學和北大醫學部,擁有以北大國際醫院爲旗艦醫院及十餘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療服務體系、國內首家從事醫療信息化的企業北大醫療信息技術公司、中國醫藥重點骨幹企業北大醫藥、北大醫療產業園。

一直在醫療領域重金佈局的平安,孵化有平安好醫生等獨角獸,但是也認識到,醫療資源是稀缺的,要提升金融服務的“溫度”,在線下佈局醫院有很強的必要性。

“平安參與方正重整的初衷,目的是通過醫療資源的協同,構建‘保險+健康’‘保險+養老’的服務模式,打造更有溫度的保險金融服務。”謝永林說。未來,平安希望用北大國際醫院一批專家力量,到全國佈局醫院,可以是投資,也可以參股、託管等多種方式。

在壽險改革當中,醫療生態對壽險業務的賦能將也是明顯的,能幫助解決傳統保險業溫度不夠、場景不足、頻率不高、黏性太低的問題。

“高端醫療、養老資源,這些都是私人銀行客戶需要的,我對醫療生態建設和康養佈局的未來充滿期待。”謝永林說。未來,平安銀行的養老金融將很大程度依託集團來做。

對於醫療和養老,平安佈局已經走在前面,未來成效如何,也需要時間來檢驗。

中國平安價值幾何?不同的分析模型可以給出不同答案。內含價值是保險業常用的估值方式。半年報顯示,中國平安集團內含價值1.38萬億,同比增長3.75%,然而截至27日收盤,平安市值爲9634億,低於內含價值30%,這種情況多年未見。

談到對股價看法時,謝永林回憶起一段故事。1997年,謝永林在平安產險南京分公司當經理,從產險調到壽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轉型。他在飛機上悟出了兩個道理。“當你身處烏雲當中,什麼也看不到,一旦你穿過烏雲,抬頭一看,天空蔚藍一片。另一個道理是,做人做事,站得高一點,自然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糾結就會少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