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最貴的鞋子多少錢?

潮文化驅使下,不少人會爲了一雙鞋豪擲數萬元。也有的購鞋者買到某款爆款球鞋後,並不是自己穿,而是轉賣賺差價,即“炒鞋”。

近日,“炒鞋風”似乎有復燃的跡象。在某交易平臺上,剛上市不久的進口球鞋“閃電倒鉤”,原價1599元,被炒到最高3萬元一雙,成交量也相當可觀。

一雙“閃電倒鉤”最高賣3萬多

受到籃球運動、嘻哈文化、明星文化等多重影響,很多年輕人熱衷穿潮鞋。如今球鞋市場的火爆,已經遠超昔日人們對一雙運動鞋的想象,球鞋在一些人的眼中,不僅僅是生活用品,而且還可囤積居奇,即“炒鞋”。

簡言之,“炒鞋”就是買入球鞋並不用於實際穿着,而是等到價格上漲時再賣出,特別是一些限量款運動鞋更是待價而沽。

“閃電倒鉤”是音樂人Travis Scott、Fragment Design藤原浩和Nike Air Jordan三方聯名商品。此次發售的“倒鉤”共兩款,一款爲高幫鞋,另一款爲低幫鞋。

截至8月29日晚,發售日期爲7月29日、參考發售價格爲1599元/雙的“倒鉤”高幫鞋款正以10倍以上的溢價在某交易平臺上出售,最便宜的是38.5碼,價格爲16179元/雙,最貴的是47.5碼,價格爲31999元/雙。

平臺顯示最近購買記錄高達1100餘條。

低幫款“倒鉤”要比高幫款的發售量更大,其發售日期爲8月20日,參考發售價爲1399元/雙,交易平臺上售價從6379元-8799元/雙不等,平臺顯示最近購買記錄高達13000餘條。

此前,耐克“閃電倒鉤”發售的內容曾引來不少“發燒友”評論,評論中被點贊最多的一條是,“罵歸罵,醜歸醜,衝歸衝。”

還有網友在評論中詢問倒手價格。

據中國證券報,在上述交易平臺上,耐克還有一些鞋款售價高得離譜,甚至達到99999元一雙,可從成交量看似乎是“有價無市”。但也有部分鞋款即便售價7萬多,也有不少“最近購買”。

阿迪達斯在平臺上也存在同樣情況,高價鞋卻成交量可觀。

鞋價高得離譜,部分原因也和品牌商有關。部分品牌商使用飢餓營銷的方式,通過發售高端球鞋限量款、明星設計款、不同品牌聯名款等多種方式提升品牌價值,並使用“抽籤”“預約”“排隊”等方式銷售特別款球鞋,增加了稀缺度。爲購買到限量款球鞋,一些消費者不惜加價,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搶購。加之各種中間商的層層加價,進一步推高了球鞋的價格。整個市場的購買者從多數的普通消費者、少數的收藏愛好者逐漸演變爲球鞋投資者,市場變得供不應求,“炒鞋”由此誕生。

得物、nice、有貨等球鞋垂直交易平臺也應運而生,這些二級市場平臺,每賣出一雙鞋,要抽取一定的服務費、鑑定費、手續費等。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隨着鞋價的升高,平臺收益也在上漲。與此同時,交易平臺與平臺用戶之間的矛盾也逐步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潮鞋地位越來越高的今天,專門爲潮鞋愛好者打造的球鞋收納盒此前也經歷了一輪炒作。據中新經緯此前報道,一款限量版鞋盒轉售價可以較原價升值數百甚至上千元。

當時,人民日報評論稱,若只是滿足市場需求,物以稀爲貴,價格居高,也無可厚非。但當買賣變成投機,颳起“炒”的歪風,則無異於“擊鼓傳花”。如果存在操縱市場價格,捏造、散佈漲價信息等問題,“炒鞋盒”還涉嫌違法。

跟風“炒鞋”小心被“割韭菜”

早在201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就曾發佈題爲《警惕“炒鞋”熱潮,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明確提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爲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簡報提到, “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爲“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羣體性事件。

隨後,nice、毒等球鞋交易平臺曾先後多次整改。

那麼這些炒鞋客是如何拿到限量款的貨源呢?一位經營運動鞋品牌集合店的店主曾向媒體透露,一方面,炒鞋客會通過專業的搶鞋軟件,從官方發售的渠道以發售價搶買熱門款,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在某些鞋款處於低價時,在炒鞋平臺集中入手大量同款運動鞋,一旦達到某種數量,便可以左右這款鞋在二級市場的定價。李先生表示,有炒鞋的人可能花費十幾萬買一批貨,就能賺輛好車,但也有的人會隨着市場變化虧得血本無歸。因此,普通消費者若盲目入場炒鞋,將面臨價格波動的高風險。

對於專業炒家來說,則可能涉嫌違法。比如幾家大的炒鞋商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是違反《價格法》的行爲;炒鞋涉及的大量資金,可能捲入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爲。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曾介紹,“炒鞋”行爲須承擔市場風險,這看似是球鞋收藏者之間的個人行爲,但大多是有目的的經營活動,實質上是經營者哄擡物價、擾亂市場秩序乃至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爲,涉嫌違反電子商務法、價格法的有關規定。

此外,通常來說,參與“炒鞋”的消費者(投資者)往往是年輕人,收入有限,還有可能借助電商平臺的分期付款、網貸等途徑借錢投資“炒鞋”。如果市場崩塌,其帶來的虧損很有可能遠大於投資者的償債能力,由此可能對消費者本人帶來信用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