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1省城鎮化大數據:7省超70%貴州提升最多 哪些省份潛力大?

城鎮化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之一。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爲901991162人,佔63.89%(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爲45.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爲509787562人,佔36.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15856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1984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分省份看,各地的城鎮化水平差別很大。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梳理31個省的城鎮化率後發現,有12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有7個省份超過了70%。近十年來,貴州的城鎮化率提升幅度最大。從潛力來看,河南、安徽等中西部人口大省仍有很大空間。

7省份城鎮化率超70%上海最高

從數據來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遼寧七個省份城鎮化率都已經超過了70%。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城區人口規模均已超過千萬大關,同時,作爲城市經濟體,這三市農業所佔比重很小,農村人口占比也很小。

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三個東南沿海大省城鎮化率都超過了70%。這三個大省經濟發達,集聚的外來人口也多。其中,在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爲9343.61萬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爲3257.64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爲74.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26個百分點。

廣東省統計局發佈的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解讀稱,十年來廣東城鎮人口比重的大幅提升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流動人口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一方面,隨着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城區鎮區範圍不斷擴大,城鎮人口的承載能力也進一步增強,省內越來越多居住在鄉村的人口轉移到城鎮工作與生活;另一方面,大量的跨省人口來粵生活、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

該解讀文章分析指出,龐大的流動人口,在爲廣東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起着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對流入地有限的公共資源帶來挑戰,尤其是外來人口的家庭養老、醫療待遇、子女入學等系列問題日趨突出。因此,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享有居住地義務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廣東仍將任重而道遠。

在浙江,浙江的城鎮化率已達72.17%;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0.55個百分點。浙江省統計局分析,這表明2010年以來浙江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大量省外人員流入城鎮就業創業等多方面因素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分析,對廣東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來說,未來還是要加快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業領域補短板,加大公共產品供給,讓外來務工人員加快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這樣也有利於當地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東北省份遼寧的城鎮化率也達到了72.14%,位居第七,與浙江相差無幾。這是因爲,遼寧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很多重工業,整體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都比較早。

重慶、福建和內蒙古城鎮化率分列8到10位。這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的重慶,近年來城鎮化率已經趕超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福建。重慶原有的工業基礎較好,近年來城市發展很快,中心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率也隨之快速提升。

在榜尾端,目前還有10個省份的城鎮化率低於60%,最低的西藏只有35.73%,其餘9省份均處於50%-60%之間。其中最低的5個省份全部來自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雲貴和廣西,都在其中。這也說明,大西南地區仍是我國城鎮化率最低的區域,未來這一區域仍需加快工業化,加快產業發展。

城鎮化提升幅度:貴州最多

這其中,貴州是近年來城鎮化最快的區域之一,與2010年相比,貴州城鎮化率提升了19.34個百分點,提升幅度位居全國第一。提高幅度高於全國5.13個百分點。

在今年5月25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貴州省統計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肖雲慧說,這個佔比的提升,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貴州省經濟連續十年保持快速發展,增強了城鎮吸納農村富餘人口勞動就業的能力,促進了農村人口加快向城鎮轉移。

貴州是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26日,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在工業強省、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近年來貴州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尤其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相當突出。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城鎮化進程。

貴州之後,寧夏和陝西的提升幅度分列二三位,此外河南、四川、重慶、江西、河北、甘肅和湖南的提升幅度也都位居前十。總體上,十年來,城鎮化率提升幅度大的省份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這是因爲中西部地區原有的城鎮化率較低,這十年來大量承接產業轉移落戶,放開落戶門檻,因此提升幅度較大。

相比之下,提升幅度較小的10個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吉林、黑龍江、遼寧、浙江、海南和福建,主要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

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這三大直轄市作爲城市經濟體,原有的城鎮化率已經很高。東北地區的幾個省份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較早,加上近年來重化工業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年輕人口外流,因此提升的幅度也比較小。

河南等10省潛力大 龍頭房企加快佈局

展望未來,哪些省份的城鎮化潛力更大?衡量一個地方的城鎮化潛力,除了看城鎮化率外,還要看當地的農村人口總量。總體上看,城鎮化率低於65%,人口總量大的省份,未來城鎮化潛力仍很大。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超過2000萬的省份共有河南、山東、四川、廣東、河北、湖南、安徽、雲南、廣西、江蘇、湖北共11個。這其中廣東和江蘇城鎮化率都已經超過了73%,提升空間相對較小一些。

因此綜合農業人口總量和城鎮化率兩大指標來看,河南、山東、四川、河北、湖南、安徽、雲南、廣西、湖北和江西這10個省份可提升空間最大。未來這些地方加快工業化的過程中,將有大量鄉村人口進城,由此也帶來了對居住、教育、交通等方面的需求。

以河南爲例,河南是我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戶籍人口過億,常住人口也達到了9936.55萬人。目前該省城鎮化率爲55.43%,比63.89%的全國平均水平低了8.47個百分點,目前河南農村人口還有4428.7萬人,未來還有較大空間。在近年來河南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蘊含着一系列發展良機,龍頭房企也紛紛佈局。

碧桂園豫中區域總裁肖鴻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河南的城鎮化具有速度快,潛力大的特點,伴隨着人口的遷徙,河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也很巨大。而碧桂園的發展戰略是全面佈局一至六線,非常契合河南這種發展型的市場。

肖鴻章說,碧桂園豫中區域涵蓋的範圍爲周口和漯河兩個地市5區9縣一縣級市 ,人口超過100萬的縣/區就有3個(淮陽區、鄲城、太康),有的縣/區城鎮化率有的才40%左右,房地產市場還很大。除了改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剛需市場。豫中區域目前在售共26個項目,覆蓋了5區7縣一縣級市 。

七普數據顯示,周口常住人口爲902.6萬人,漯河爲全市常住人口爲236.75萬人,兩地常住人口之和超過了1100萬人,並且這兩地的城鎮化率都比較低。丁長髮分析,這些地方勞動力和土地優勢十分突出,未來應該大力改善軟硬件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與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錯位發展,加速當地的工業和城鎮化進程。

去年7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擴內需提升羣衆生活品質;確定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措施,促進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會議還提出,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爲進城農民就近打工就業提供機會。

當前,北上廣深、杭州、南京等一二線大城市人才、科技等要素資源集聚,因此重點瞄準高端產業。相比之下,縣城、小城市沒有人才、資金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比較優勢,他們是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主戰場。

加快在人口密集的縣城、小城市佈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利於促進人口的就近城鎮化。就近城鎮化具備先天優勢,無論是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氣候等方面都基本與家鄉一致,親戚朋友也多,子女上學、照顧老人等也都比較方便,適應的成本比較低。對周口這樣人口大市來說,下轄的縣域人口多,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於促進進城農民就近就業和發展,進而帶動鄉村振興。

尤其是,近年來,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產業在更大空間範圍上進行合理佈局,包括商合杭高鐵等在內的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這也使得人口大省河南與蘇浙滬之間的產業對接更加方便,沿海產業加速在河南佈局,將加快就近城鎮化的步伐。

進城剛需市場的機遇

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的潛力正不斷顯現。肖鴻章表示,每個市場的特點不一樣,比如,產業發展程度高的城市能吸引周邊的鄉鎮人口進城,農村人口能在城裏工作生活下來,進而爲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環。

尤其是隨着產業的轉移落地,人口密集區域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近就業、就近城鎮化的比例在逐漸增加,進城剛需市場的紅利正在不斷顯現。

當然,仍有一些產業發展程度低城市,吸附力和原有人口留存都會弱一些,人口往往會外流到一二線城市或者鄭州這樣的強省會城市。肖鴻章說,在地市區縣也會有一定基數改善型居住需求的羣體,他們會更加看重品牌實力和後期的物業服務。“同時一小部分改善客戶在老家有房產之後,有實力的也會去省會等更高線等城市買房置業。所以我們的投資也會結合不同的城市和區位特點去佈局。”肖鴻章補充道。

比如,對配套成熟的老城區和定位較高的新城區會傾向於針對改善客羣,主城區外延板塊和產業類型的老城區就傾向於針對進城剛需客羣。

肖鴻章說,碧桂園豫中區域所覆蓋主要是四五線城市,碧桂園在當地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品牌力強:在地市區縣市場業主很在乎品牌實力,在四五線深耕的品牌房企本來就不多。業主都很信賴碧桂園。二是競爭力強,碧桂園經過兩年的全競提升。在高效率、產品力、營銷力、成本力、科技力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能力打造出又便宜又高品質的產品。三是產業豐富、資源整合能力強。碧桂園除了房地產主業,還發展了機器人建造、現代農業、餐飲、家居、裝配式建造、酒店等多個板塊,這些產業不僅可以與當地產業的發展相互助力,實實在在爲當地帶來就業和收入,還能和地產主業互補,形成共贏,推動與所在城市共同發展。

以老牌工業城市項城爲例,肖鴻章介紹,項城市區對鄉鎮的吸附能力非常強,老百姓進城意願強。市場的供需關係也很健康,整個項城的住宅年銷售達68.48萬㎡。項目區位雖然不在城市的新區,但位於城市南邊。剛好是90%鄉鎮的進城方向上,鄉鎮客戶進城買房有個特點,都願意選擇進城的路上,因爲離老家更近,這是中國人與老家割捨不掉的情感聯繫。同時,項目雖然定位是剛需,但是產品規劃和配置方面都是按當地最好的社區去打造的。

“總的來說,項城的人口基數和城市產業的基礎比較好,城市吸附力強,土地和商品房市場供需關係比較良性,結合地緣客戶和進城客戶的需求做適配的定位,同時產品設計在空間佈局和贈送上也都不斷打磨提升,結合碧桂園的品牌,項目能取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肖鴻章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