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劉慧

  作爲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9月2日晚在北京開幕,將持續到9月7日,主題是“數字開啓未來,服務促進發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設立了國家會議中心和首鋼園展區雙會場,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辦展,圍繞服務貿易12大領域前沿趨勢,聚焦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等,153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家企業將亮相服貿會,近200場論壇和推介洽談活動將如期舉行。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國家會議中心是綜合展區,首鋼園展區是開放式展館,工業風貌和奧運元素相融合。綜合展區包括服務貿易成果展、國別展、省區市及港澳臺展、數字服務專區展。首鋼園展區分爲八大專題展,分別是金融服務、電信和計算機及信息服務、文旅服務、教育服務、體育服務、供應鏈及商務服務、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健康衛生服務。 

  

“數字創新、開放合作”  

  走進國家會議中心服務貿易成果展,發現中國服務貿易可用一組數據來體現:“十三五”時期,中國服務進出口累計3.6萬億美元,規模連續7年居世界第二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服務進出口對全球的貢獻率達31%。記者看到,現場打造了“輝煌成就、數字創新、開放合作、互惠共享”四個服務貿易主題沉浸式數字花園。

  

  本屆服貿會的最大亮點是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當記者走進數字服務專區展時,可以看到很多內容和應用場景都以數字方式呈現。比如故宮博物院展出以“文化傳承數字共享”爲主題的數字故宮,設立數字文物、數字考古、數字服務板塊,藉助AI、VR等數字技術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百萬件文物珍寶穿越歷史長河,觀衆在屏幕前就能觀看故宮多寶閣藏品,傳遞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國電子學會副祕書長梁靚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長16.6%,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67%。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8%。數字經濟正成爲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以數字爲特徵的服務貿易增長迅速。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孫堯介紹,本屆服貿會全面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成果,搭建全球數字貿易交流、展示和交易平臺。

  

  本屆服貿會首次設立了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包括疫情防控、醫療服務、科技創新、傳統醫藥、老年健康、國際醫療六大板塊。記者看到,現場展示了5G技術融入醫療手段、機器人手術等多項尖端醫療技術。數百家國內外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保險和養老機構參展,參展企業的國際化率達到22%。  

  

金融科技促金融機構

推進數字化轉型

  

  在首鋼園展區,記者在金融服務專題展上看到,金融科技正促使金融機構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

  

  工商銀行的“智·庫·雲”集裝箱模式銀行首次展出,能適配和服務鄉村振興、商圈社區等應用場景。人們可佩戴VR眼鏡,感受民生銀行的“智慧銀行體驗店”,享受“足不出戶、觸手可及”的金融服務。服貿會上還有“看不見的服務”,“黑科技”雖然不直接面向消費者,卻滲透到人們參與金融與投資生活的方方面面。

  

  京東雲攜聯結產業供應鏈的第三代數智化金融雲亮相展會,京東金融雲體系已爲包括銀行、保險、基金、信託、證券公司在內的超780家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了數字化服務。

  

  中國銀行帶來數字人民幣的沉浸式體驗,除了數字人民幣錢包、外幣兌換機以外,還展示在交通出行等場景下數字人民幣的應用。不用聯網,不用打開手機App,也不用綁定銀行卡,用手機“碰一碰”就能解鎖共享單車並完成付款,美團現場展示了與中國聯通、中國銀行合作開發的數字人民幣新應用。而在數字人民幣大道上,大家還可以辦理數字人民幣錢包,瞭解冬奧信用卡產品等,逐漸提高大衆對數字人民幣的認知度。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百姓更加關注個人的隱私和信息,專家建言加強金融數字化立法工作。

  

  “在當前形勢下,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數字化對於金融風險防範的重要作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金融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點是加強金融數字化立法工作,《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立法取得比預期還快的成果。同時,加強金融合規管理。嚴格把法律法規的要求貫徹到金融機構的日常管理中去。

  

  黃震建議,在法律位階上應由國家層面進行《國家信用法》的立法工作以及相關配套規定。在數字化社會,所有的信用內容都已經數字化,所以加強數字化管理是發揮信用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的基礎。國家應建立統一的國家信用管理平臺。對於有關信用數據的採集、存儲、加工、使用、管理等行爲進行統一規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