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颶風致63人死、近80萬戶斷電 拜登:美國人沮喪

[文/觀察者網 丁悅]

“我知道你們很沮喪。”

颶風“艾達”襲擊美國,奪走至少63條無辜生命。當地時間9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趕赴災區視察,在對受災民衆講話中說道。

自8月29日登陸以來,颶風“艾達”已席捲美國8州,引發巨大風暴。狂風大作,伴有傾盆大雨,樹木倒塌,城市被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統計數據,截至目前,颶風“艾達”已導致美國東北部地區至少49人死亡,全美8州至少63人死亡。截至目前,仍有近80萬用戶未恢復供電。

當時時間9月3日,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前往路易斯安那州視察,再次大談自己的基建法案。拜登稱,他會敦促國會盡快出臺基建法案,加強建設道路、橋樑、供水系統、排水系統及電網等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洪水、颶風等災害。

美國城市一直因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而飽受詬病,紐約市就是其中典型。近來,紐約地鐵遭淹越來越頻繁,颶風“艾達”甚至將地鐵變成“瀑布”,《紐約時報》直言,颶風“艾達”凸顯紐約市基建體系脆弱,反映了種族和經濟不公的歷史遺留問題。

推銷基建法案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重建,以更好的方式重建,我們可以爲我們的選民節省一大筆錢,免去很多痛苦。”

當時時間9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前往路易斯安那州視察颶風“艾達”對當地造成的破壞,就政府救災工作發表講話時說道。

根據美國記錄各地停電情況的PowerOutage.US項目的官網數據,路易斯安那州目前仍有超過75萬用戶未恢復供電,全美仍有近80萬用戶處於停電狀態。同時,路易斯安那州也存在天然氣短缺的問題,導致居民在高溫下等待數小時。

3日,拜登在路易斯安那州長約翰·愛德華茲(John Bel Edwards)及多名地方官員陪同下,視察新奧爾良一帶的損毀情況,他在談到恢復電力供應時說:“我知道你們很沮喪。”他重申,政府一直與電力公司合作,正提供發電機。

在交代政府救災工作時,拜登表示,目前已有來自美國各地的2.5萬電力人員,以及多州的工作人員,協助路易斯安那州恢復因暴風雨癱瘓的供電系統,又稱政府已向災民提供了1億美元的援助,聯邦應急管理局正爲不得不疏散,需要在外度宿的居民提供經濟支援。

在講話中,拜登不忘推銷他近1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拜登稱,今次暴風雨帶來的嚴重打擊,提醒美國應加快建造基礎設施的步伐,他會繼續與各州州長及國會保持密切合作,儘快出臺基建法案,加強建設道路、橋樑、供水系統、排水系統及電網等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洪水、颶風等災害。

“對全國來說,過去幾天來的颶風‘艾達’、西部的野火,以及紐約和新澤西前所未有的洪水都再次提醒我們,這些極端風暴和氣候危機近在咫尺,”拜登說。他指出,國會正在審議的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法案中包括一些用於幫助社區抵禦災害的資金。“我們需要更好的準備。我們需要採取行動。”

“就環境而言,情況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拜登說,“我們無法將道路、高速公路、橋樑等任何東西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我們必須考慮現在的狀態,現在需要什麼。”

拜登再次強調:“我們有重要的立法,包括基礎設施法案和預算法案,一個協調一致的法案,要求進行大量投資以應對接下來的情況。”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重建,以更好的方式重建,我們可以爲我們的選民節省一大筆錢,免去很多痛苦。”

拜登坦言:“我能感覺到我說的話是在推銷。”

參議員卡西迪(Cassidy)後來在推特上說,在他與拜登的談話中,“我們認同,將電線放在地下可以避免所有這些情況。基礎設施法案爲電網恢復提供了數十億美元。”

拜登強調,他的法案彌合了兩黨分裂,也同樣得到了共和黨的支持:“我認爲我們所有人都看到了,我在國會中的共和黨朋友也得到了同樣的回應,那就是這沒有任何政治意義。這只是爲了挽救生命,讓人們重新站起來,我們在一起。因此,我們不會拋下任何社區、農村、城市、沿海地區,我保證會一直支持你們,直到這事完成。”

“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我們都在一起。”拜登說。

但與此同時,拜登的支持率跌至新低。據美國廣播電視公司(CNN)報道,在近期的一次民意調查中,拜登在8月結束時,支持率跌至約47%,與6月初(54%) 、7月 (52%) 、8月初 (51%)相比,穩步下降。

凸顯基建、種族不平等問題

當地時間9月1日,美國東北地區的紐約市遭遇“世紀暴雨”和洪水,部分地區的小時雨強甚至達到80毫米,前所未有的暴雨淹沒了城市排水溝,淹沒地下室,將紐約市地鐵變成了“瀑布”。截至目前,暴雨已導致至少13人死亡。

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紐約市政府和州政府官員啓動了準備計劃:清理排水溝,在地鐵和其他地區豎起防洪屏障,警告公衆。但是,這次降雨帶來的水量和速度都超過了該市的“極端”洪水事件標準。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數據,紐約市中央公園當天的降雨量爲7.19英寸(約18.26釐米),幾乎是1927年同期記錄的兩倍。該局發佈了紐約市有史以來首次洪水緊急警報。

《紐約時報》9月3日出,紐約被淹凸顯美國基建問題和種族主義痼疾。

首先,美國政府沒有花費足夠時間和資金來應對長期以來早已預測到的氣候衝擊。

自從2012年颶風“桑迪”導致紐約地鐵被淹以來,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已經在抗災項目上投資了26億美元,用來維護和加固電線、排水系統,加固3500個地鐵通風口、樓梯和電梯井,以抵禦洪水。但是,此次颶風“艾達”證明,這些投資並沒能減弱洪水的影響,防洪體系依然很脆弱。

其次,紐約市的地鐵系統迄今已有百年曆史,無力承受暴雨。即使天氣乾燥,水泵系統也能從隧道和車站排出1400萬加侖(約合5300萬升)的水。

並且,應對強降雨意味着要有更多地方可以吸收和蓄水,無論是建造公園等所謂綠色城市方案,還是建造地下蓄水池等,增加下水道系統的容量來處理更多的水。

但紐約市顯然達不到標準。紐約市四分之三的地面都被瀝青等不透水錶面覆蓋,這意味着水流會流入街道和下水道,而不是被地面吸收。政府官員們也沒有把防洪作爲優先事項,他們把重點放在了沿海區域,防範颶風造成的風暴上。

此外,在紐約市,大部分遇難者是在洪水衝進地下公寓時被淹死的。此類公寓不符合安全要求,卻成爲窮人和非法移民的集中地,因而數量激增。

這也凸顯了美國的種族不平等痼疾:低收入的有色人種社區所受影響更爲嚴重,因爲由來已久的不平等,這些社區得到的維護更少,常有住房法規執行不嚴的問題,也更容易遭受洪水衝擊。

《紐約時報》總結稱,一直以來,美國城市的改造都進行得十分緩慢。原因有很多,包括政府不願強制處理私有財產,種族和經濟不公的遺留問題,以及治理和監管體系的運行速度往往遠遠慢於氣候變化等。

“這些事件告訴我們,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前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負責氣候風險規劃的愛麗絲·希爾(Alice Hill)說。“我們建設城市和社區時的氣候,已經不復存在了。”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