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混改升級思路漸明,推動一批央企科技創新“尖兵”登陸科創板

王璐/經濟參考報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入下半場,隨着政策體系日趨完善,混改升級思路漸明。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在分層分類擴圍推進的同時,下一步混改深化工作重在轉機制,將從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包括推動一批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尖兵”在科創板上市。據瞭解,目前國資證券化逐步提速,多家央企以及地方明確了混改上市的計劃和目標。業內人士認爲,未來將有更多國企積極邁向資本市場,要鼓勵上市公司實施二次混改,進一步激發活力。

“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部資源,下一步將通過併購等形式共享國內外先進的研發成果,增強核心競爭力。”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積極穩妥深化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據瞭解,作爲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試點,截至2020年底,中國建材集團以361億元國有資本吸引了1529億元的社會資本,撬動了6000多億元的總資產,目前集團內成員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共1114戶,約佔企業總戶數的80%。

廣汽集團日前發佈公告稱,擬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研發能力及業務、資產的重組整合,推進廣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其增資擴股並引入戰略投資者。未來廣汽埃安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尋求適當時機上市。國家能源集團全資子公司國能鐵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也正在計劃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這是近期以來國企混改擴圍升級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的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專題推進會(下稱“推進會”)指出,近年來,各級國資監管機構和廣大國有企業通過增資擴股、改制上市、併購投資、合資新設、產權流轉等多種方式,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股票市場實施混改150餘項。

“新一輪國企改革發展至今,混改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國企混改與員工持股研究中心負責人朱昌明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認爲,目前國企混改的痛點在於“轉機制”,部分混合所有制企業還存在“只混不改”、“重混輕改”的現象。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在制定中,將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放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出資企業和商業類子企業上。與此同時,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此外,深化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及時總結推廣經驗。

這一思路從近期一系列會議透露的信息上可窺一斑。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座談會,要求突出“實”、“新”、“特”,精準歸納經驗,豐富內容層次,充分反映效果,做好混改試點經驗總結和推廣工作。

推進會強調,要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重點放到轉機制上,重點在選好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放大和拓展國有資本功能、探索更加市場化的差異化管控、集成運用市場化機制各項措施、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增強活力動力,提高效率效益。

“這些要求非常及時。”朱昌明建議,未來混改要優先選擇與企業主營業務具有較強協同效應、與企業所處產業鏈上下左右高度關聯的戰略投資者,並且要建立有別於國有獨資和全資企業的治理型管控模式,構建符合混改企業經營實際的多元化、系統性、多層次的中長期激勵約束體系。此外,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推動上市公司實施二次混改,通過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激發國有上市公司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已成爲混改的主要載體。知本諮詢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有40多家央企和地方國企積極推動上市融資,同比增加79.17%,比2020年全年數據高出10.26%。

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副局長謝小兵在第四屆中小投資者服務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國資委將繼續支持中央企業培育優質資產,並通過IPO、資產重組等方式向上市公司匯聚;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持續優化上市資產運營質量和產業佈局。推動一批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的“尖兵”在科創板上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以上戰略投資者作爲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創新、探索適應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綜合運用股權激勵等手段,促使骨幹員工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激發發展活力。

一系列上市計劃浮出水面。近日國鐵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鐵路股份制改造,加快推進鐵路優質資產股改上市進程,持續提高鐵路資產資本化股權化證券化水平,不斷增強國鐵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建材實施“資本佈局優化”,進一步劃定各平臺公司主業賽道,整合優化同類業務、重組產業組織結構、給予資源分類傾斜,構建邊界清晰、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主產業平臺,進而推動其獨立上市或注入現有上市公司。

多地也明確了混改上市思路和目標。作爲國資國企綜改試驗區域,西安提出力爭區域內每年新增兩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2021年,選擇國有持股超過51%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戰略投資者作爲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青島提出以“混”促“改”形成市場化激勵體制基礎,推動市屬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到2022年資產證券化率超過60%。杭州提出,到2022年,新增10家左右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朱昌明表示,伴隨着國資國企結構調整優化,國資加快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剝離,大力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此過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大型科創型國企到科創板上市,而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將爲中小創新型國企提供上市路徑。同時,資本市場還具有公開透明、合規運營、價格發現的特徵,可倒逼國有上市公司加快完善公司治理、轉化經營機制,推動以“管資本”爲主的國資監管體制的形成。

(原題爲《混改升級思路漸明 央地國企透底上市計劃 推動一批央企科技創新“尖兵”登陸科創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