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CEO:遊戲規則改變者將是自動駕駛汽車,而不是電動車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楊曉鶴

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

這個熱鬧的夏天結束後,自動駕駛企業正走向命運的分岔路口,走向巨頭懷抱或者獨自面對冬季的暴風雪。

有AI公司最先對未來做出選擇。四五月份,小米副董事長林斌多次出現在北京中關村SOHO大廈的11層,來到這家同爲前微軟研究院同事創辦的自動駕駛公司——DeepMotion。雖然缺席了小米汽車100億註冊公司的成立儀式,但林斌可對小米汽車非常上心,消失的三個月都在忙碌,這次他要爲小米汽車公司收購個“靈魂”。

衆所周知,新造車最核心的創造力是自動駕駛,也是目前新造車的技術制高點。小米中意的DeepMotion,是一家以視覺爲主,配置高精度地圖的自動駕駛方案企業。傳聞估值10-20億,但林斌以老同事情誼“砍價”到7737萬美元(約爲5億元)。

這個價格並不貴,圖森未來在4月份上市後,截至9月6日的市值爲91.56億美元;據悉小馬智行最新估值在 53 億美元,WeRide 文遠知行的最新估值 33 億美元。剛獲得阿里投資的元戎啓行和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估值都超過了獨角獸級別。頭部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的估值都超過了100億元,小米5億就買了個自動駕駛公司,還有20多位技術人才將加入小米,是一筆非常划算的收購。

“這家公司技術是不錯,但是沒有錢燒下去了。”

投資人李強告訴Tech星球,小米收購價低也有緣由,就是DeepMotion選擇高精地圖技術路線,既要資質還有很高的技術門檻,2020年初曾尋求2億美元B輪融資未果後,今天走向小米懷抱就是個現實的選擇。

選擇接納巨頭的並非只有DeepMotion一家公司,8月份還有兩家獲得巨頭的投資。Tech星球獨家消息,阿里以3億美元投資了元戎啓行的B輪,而且元戎還有新一輪融資正在與資方洽談;美團龍珠參投了的輕舟智航的1 億美元的融資;更早些時候,字節跳動也領投了輕舟智航的A1輪融資,京東物流也領投過嬴徹科技的2.7億美元B輪融資。

雖然元戎和輕舟以及嬴徹科技屬於希望藉助巨頭髮展自己,並不是像DeepMoption和牧月科技等公司一樣選擇被收購。但整個行業在這個秋季,確實提前感受到了冬季的寒意。特斯拉與蔚來的智能駕駛交通事故致死案,讓行業開始集體反思“自動駕駛”還有多遙遠。

而據Tech星球瞭解,文遠曾在今年啓動過上市流程,但伴隨着行業赴美IPO的暫停,也迫不得以按下中止鍵。

技術落地和資本靠岸都開始顯得遙不可及,自動駕駛公司的內心,開始慌了。

追夢與內訌

在自動駕駛這個千億美元賽道,百度顯然是個繞不開的座標。“天下武功出少林”,今天絕大多數自動駕駛公司創始人和核心骨幹幾乎都是百度系。

被冠以“自動駕駛第一人”的王勁,曾任百度第一任自動駕駛業務負責人,此後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也很難繞開此人。

據Tech星球瞭解,王勁曾想將百度的自動駕駛業務拆分,獨立融資上市,而李彥宏對此反對。2017年3月,百度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羣,剛剛加盟百度的陸奇,兼任了該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被迫出局。

一直希望打開自動駕駛之門,因此王勁選擇獨立創業繼續夢想。但或許其自己也沒想到,創業後的故事遠比在百度跌宕,理想主義者的商業之旅,被現實碰撞的頭破血流,“二次出局”的故事上演。

王勁從百度辭職決心創業後,拉上了激光雷達企業Velodyne的CFO呂慶,以及百度美國研究院自動駕駛事業部任首席科學家韓旭,在硅谷成立了自動駕駛公司“景馳”,天使拿到了令人羨慕的3000萬美金。

大廠離職做自動駕駛,這也觸犯了競業規則,2017年12月,百度以侵犯商業機密爲由,把王勁和景馳告到了法院。不能坐看新星公司就此Game over,據傳景馳背後投資方、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親自去找李彥宏求情,以景馳加入百度Apollo生態換取撤訴。

在外力壓力下,兩位聯創呂慶和韓旭聯手,將王勁“請出”公司。韓旭成爲新任CEO,並將公司更名“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以期與王勁和過去的景馳做進一步切割。

但文遠並沒有因此安定,景馳的法人潘思寧曾是王勁在百度的嫡系,二者關係不一般。2018年7月,潘思寧狀告文遠CFO呂慶,稱其僞造手印變更自己股權。而文遠也主動反擊過,狀告潘思寧對公司的誹謗等罪狀,潘思寧與文遠的官司至今已經持續了3年,最近潘思寧還在公衆號發佈維權文章。

在文遠內部,也沒有消停。和韓旭一起“逼宮”成功的呂慶,也只有離開才能免除企業內部的權力分化。據一位行業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如今呂慶加盟了另一家創業公司擔任CFO,文遠至此管理層趨於穩固。

不僅文遠,四小龍之一的元戎也曾經歷人事變動。元戎的前身是自動駕駛公司Roadstar.ai。與文遠一樣,Roadstar.ai也是三位核心創始人聯合創辦。二者也發生過一些關聯的事情,當年景馳內鬥,還被Roadstar截獲了景馳的一部分投資,讓Roadstar獲得了自動駕駛領域最大的1.25億美元A輪融資。

但Roadstar三人平分股權的模式,也註定了未來發展會遇到利益紛爭。最開始是CEO佟顯喬和CTO衡量聯合開除聯創周光。通報郵件中,稱周光“私藏代碼、貪腐、數據造假”,羅列了很多罪狀。

在這件事中,投資人顯然沒有相信CEO的控訴。一位圈中人提到,“投資方肯定知道事情原委,選擇支持誰也不會沒理由。”資方支持的人士便是被邊緣的周光,在調和無望的情況,2019年2月,雲啓資本、松禾資本、深創投三家機構拉着周光和部分核心技術出來,重新創業了“元戎啓行”,還幫新公司做了天使輪融資。

自動駕駛領域,創業公司在A、B輪就爆發內鬥,這在行業人士趙輝看來並不意外。“這些人普遍是技術理想主義者,組建公司之初也是希望技術互補,但在公司管理角色上沒有區分和互補。所以,因爲追夢而聚在一起,對利益的渴望讓衝突爆發。”

文遠和元戎的故事,爲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增添了諸多波折故事,但並不是僅有的個案。“還有一家深圳的自動駕駛企業也是,CEO和CTO各帶一套班子,各做各的。”投資人李強告訴Tech星球,只不過公司目前還在平衡狀態。

遠景與蜃樓

無論創始團隊如何鬥爭,公司與資本都還堅定賭注,核心便是自動駕駛的遠景。特斯拉與Google旗下的Waymo,已經讓市場看到了自動駕駛的曙光。

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又站上7000億美元,巔峯市值曾全球汽車銷冠豐田的3倍。而特斯拉擁有高市盈率的核心,就是其自動駕駛選裝包(FSD)等智能業務帶來的利潤空間。目前FSD每月訂閱服務費爲199美元,當特斯拉Model系列賣至上千萬臺時,可想這些自動駕駛服務每年就能帶來幾十億美金的淨利潤。

單純做自動駕駛業務業務的Waymo,在2018年曾有分析機構給出1700億美元估值,如今估值大幅縮水,但在6月份最新一輪次25億美元的融資中,外媒報道Waymo的估值還是達到了300億美元。 

“國內肯定也會誕生一家Waymo,甚至不止一家,因爲人口基數擺在這裏。”在李強看來,這些自動駕駛公司未來都有巨大的機會,國內汽車保有量也會劇增,他們有希望創造千億市值的夢想。

在李強看來,其所專注的軟科技領域,智能語音和圖像識別的技術突破和場景想象力都不夠顛覆,只有自動駕駛最令人興奮。與李強不同的是,行業存在很多悲觀派,認爲自動駕駛是一個無法到達的海市蜃樓。

元戎前產品經理鄧迪作爲產業一員就持此觀點:“自動駕駛永遠不會實現,目前自動駕駛公司也沒有一家商業落地。”鄧迪並不認爲自己的觀點太過犀利,自己說的就是實情。

“我們舉例來說,一輛自動駕駛的車要判斷前方有行人過路,兩條腿走路是正常情況,還有拄柺杖的、穿裙子的(無法識別雙腿)、推着自行車的等等諸多情況,而且還沒有加上變量,比如天氣下雨或者行人走到路中間突然後退,場景無窮盡,自動駕駛卻都要準確識別出來。”

2021年,CEO等關鍵管理層接連出走的Waymo,遇到的困境就是如此,在美國鳳凰城做完規則的交通測試後,卻無法宣佈可以商業化落地。“走完了99%的場景,最難的卻是那1%。”剩下的1%即是各種突發場景,自動駕駛需要模擬過每一個場景,才能做出判斷。

在自動駕駛領域,無論是視覺路線還是激光雷達+影像等組合技術路線,無一不需要跨過那1%。所以目前的自動駕駛公司,幾乎70-80%的人員都是技術研發崗,不斷做測試優化算法等核心工作。

也有公司試圖走捷徑,比如公司規模較小的DeepMoption,支持衆包採集更新。也即組建一支大規模的採集車隊,或者將方案部署到大量的社會車輛上,在每天的日常行駛中源源不斷地採集數據,反哺完善算法。

這套想法也比較理想化,最明顯的反證是,特斯拉和Uber是智能行駛數據最多的公司,並沒有因此而成功。鄧迪告訴Tech星球,數據到一定階段有一定的作用,並不是像AlphaGo2代一樣,可以利用數據自我進化。“畢竟自動駕駛不是下棋,還是需要一個個場景測試模擬。”

所以拿到更多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成了各家公司的軍備競賽。這就需要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管理層的能力,2019年王勁出任CEO的中智行,在2020年6月份獲首批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創業2年拿下車路協同測試資格,也爲企業發展創造生存條件。

元戎啓行也在創業之初,就拿下湖北省第一張乘用車自動駕駛路測牌照。這種能力也是投資人選擇周光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在各地方測試,才能豐富自動駕駛場景。

從北京的大興到河北滄州,再到深圳福田CBD,如今各種路測的自動駕駛車正在密集奔跑。百度Apollo公佈的自動駕駛出行測試和服務里程超過1400萬公里,創業型公司測試里程預計會遠少於此數據。僅有文遠高層告訴Tech星球,他們很早超越了500萬公里的數據。

堅持與妥協

自動駕駛這個夢想還是美好的,這是所有人的共同認知。但對於企業與資本來說,自動駕駛企業實現規模商業化、以及還能繼續燒錢多久,已經是個未知數。

所有部分自動駕駛公司從一開始就是兩條腿走路,Momenta的CEO曹旭東曾在“量子位”的論壇上分享,Momenta第一步先做有人駕駛的條件下實現量產。會保持自動駕駛系統架構的一致性,然後第二步,在有人駕駛狀態下投放後持續的迭代,直到實現無人駕駛。

坐在曹旭東旁邊的文遠知行CEO韓旭當即指出,想從L3跨越到L4不太現實。並認爲Momenta前期想做一些特斯拉的事情,後面想做Waymo的事情。“古話說搏二兔而不得一兔,有些東西需要聚焦,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堅定的走Waymo路線,衝着L4去。”

投資人李強的看法也與韓旭一致,“L3沒法升級到L4,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是兩碼事,因爲二者的責任人不一致,L4任何情況下的交通問題,都是車的責任。”

雖然L4的責任與風險重大,但也帶來最有前景的想象力,所以百度、滴滴和華爲,小馬、文遠、元戎等車企都堅定在L4領域。但並非所有企業都有巨頭的實力或者頭部創業型玩家的融資能力,很多自動駕駛企業也無法兼顧兩條路線。更現實的商業化方案,就是爭奪簡單的落地場景。

“像馭勢科技在2018年放棄了自己造無人駕駛原型車的方案,算是行業比較公開收縮戰線的選手。”紐勱科技的王得勤告訴Tech星球,今年又是個轉型比較明顯的年份,以前是主攻高速公路等場景的L4,現在都是主攻閉合路徑和固定場景了,我們和縱目都比較典型。”

元戎獲得阿里投資後也開始攻克一些容易落地的商業化場景。據Tech星球獲悉,阿里承諾菜鳥物流的城配資源將對接給前者。在目前L4方案還很難賣給主機廠的情況下,菜鳥物流的城配業務從規模體量和落地難易程度來說,還算是個較好的場景資源。

但也有人堅持不住,已經開始逃離創業型自動駕駛公司。據Tech星球瞭解,紐勱科技的某位核心高管就加盟了無人車公司新石器。紐勱剛剛獲得1億元級的A1輪融資,這些融資在行業人看來,“資金量不夠燒幾個月的”。而之所以沒有獲得資本的蜂擁投資,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紐勱的創始團隊號稱來自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核心團隊,但視覺爲主自動駕駛方案有一家特斯拉就夠了,創業公司燒不起。

夢還多遠

不僅很多創業公司燒不起,很多巨頭的自動駕駛業務也都開始倒閉。

走過7年的研發時間,創始CEO被換的ZOOX,在2020年6月被亞馬遜收購。2021年4月,全球首家共享出行上市企業Lyft,將無人車部門以5.5億美元賣給豐田。2020年12月,步Lyft後塵,Uber宣佈將無人車部門賣給Aurora。

實際上,當時大洋彼岸自動駕駛的寒意並沒有太多傳到到國內。直到2021年8月,蔚來連續兩週出現智能駕駛交通事故致死案,輿論纔開始密集反思,行業過渡宣傳的自動駕駛問題。理想和小鵬開始主動更正其輔助駕駛系統的宣傳自動,去掉“高級”和“自動”等字樣,代以“AD”和“智能”等降級表述。

“蔚小理這三家從一開始也沒做自動駕駛,但在宣傳中模糊了表述,造成他們有自動駕駛能力的假象。”鄧迪表示,相比造車新勢力還有賣車的商業化能力,創業型自動駕駛企業是幾乎沒有任何商業化能力,卻還在最難的L 4 領域堅持。

當然,據Tech星球瞭解,蔚來也挖到Momenta的核心高管來做智能駕駛業務。畢竟特斯拉打算在2022年推出16萬無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新車型,蔚來價格在30-50萬元的價格區間,屆時沒有自動駕駛很難對消費者交代。

如此看來,明後年是自動駕駛的落地商業元年?但在行業人士看來,這個時間點可能要延後10年。潘思寧曾在微信社羣內分享觀點,目前Waymo比原定落地計劃延後2-3年,國內自動駕駛企業的技術大概比比Waymo落後2-3年,國內的路況比美國預計複雜10倍,路測時間再多出5年時間,10年差不多是個現實的時間點。

自動駕駛企業還能堅持10年嗎?除去被招安的創業公司,在李強看來:“第一投資自動駕駛的資本都做好了長期的準備;第二,企業會在未商業化前上市;第三,自動駕駛落地的時間不會那麼久,預計會在3-5年內。”

李強的看法依據是,圖森的100億美金市值已經爲自動駕駛樹立了標杆,而圖森還是定位在Robotruck(無人卡車)這個賽道,更大的Robotaxi和Robobus賽道,必定會產生市值更高的上市企業。當然,目前獲得融資的至少71家自動駕駛公司,會有一大批倒在黎明前。

無論自動駕駛的未來到底如何,今天看仍有挑戰和希望。但再造一個“特斯拉”的雄心,始終支撐着自動駕駛市場前行。

注:文中李強、鄧迪、趙輝等皆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