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房地產成交低迷、宏觀政策“穩增長”,樓市資金轉戰股市?

基建適度超前能否刺激A股繼續上行?

樓市政策收緊,資金轉戰股市?在A股連續34個交易日成交破萬億之後,投資者急切地想要找到成交量到底是被哪路資金推高的。樓市資金便成爲一大分析目標。

2021年春節前隨着股市屢創新高,基金銷售火爆,但春節後股市出現了明顯調整,有不少市場人士把股市套現的資金用於買房,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住的目的都有,樓市成交也出現了一定的火爆;然而第三季度這種情況開始逆轉,樓市成交連續兩個月下滑,股市卻出現了成交持續火爆。

更值得關注的方向是,回望A股過去十年的歷史,房地產成交低迷一段時間後,經濟增速也會放緩,在“穩增長”政策基調之下,2012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四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都出現過藍籌股帶領大盤上漲的行情,雖然都是短暫而急速,但部分個股兩個月內翻倍,給不少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

十年三次“穩增長”

過去十年,A股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幾次“穩增長”行情,都是在房地產成交低迷導致經濟增速放緩,政策推動下出現,這一次“穩增長”行情會不會再次出現?

2012年上半年、2014年上半年、2018年下半年都出現過類似的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負增長,此前都出現過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比如2011年多次加息,2013年的“錢荒”,2018年的“去槓桿”,都是導致隨後房地產市場成交低迷的關鍵原因。2021年第三季度,房地產成交面積等數據再次出現了負增長。

201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了2012年經濟工作。在經濟增速放緩、外需下降等複雜形勢下,這次會議傳遞出諸多2012年經濟政策新信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爲39964萬平方米和2331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0%和5.2%。2014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483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0%,商品房銷售額31133億元,同比下降6.7%。

2014年上半年跟2012年上半年的共同特徵之一,是房地產銷售數據的同比下滑,而不同的則是,“穩增長”的標誌在於2014年11月開始的多次降息降準,也引發了當年券商爲龍頭的藍籌股大漲行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71654萬平方米,銷售額14997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和12.2%。

2018年12月27日,貝殼研究院發佈了《2018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仍處在高位,但基本結束快速增長勢頭。全國新房、二手房交易量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下半年市場開始轉冷降溫。2018年10月、11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爲-1.3%、-3.7%。而2018年年6月以來,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持續走低,11月交易量僅爲5月的一半。新房成交同比持續下滑,一、二、三線城市土地成交宗數也明顯下滑。

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18年6月20日提出“支持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運用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隨後多數金融股在2018年7月3日見底;2018年12月24日,國常會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隨後大盤在2019年1月4日見底,在藍籌股帶領下開始新一輪的牛市行情。

2021年第三季度房地產成交低迷後,宏觀政策上的“穩增長”,又是否可以帶來A股新一輪行情展開?

2021年:支持實體經濟,基建適度超前

今年三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再次陷入成交低迷,跟隨其後,“穩增長”政策基調又一起出現了,這一次樓市的資金會再次流向股市麼?目前估值低迷的藍籌股,會不會有崛起的機會?

關於下半年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財政部與人民銀行也釋放了積極信號。而昨日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開幕式上高層再提出“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2021年9月1日,貝殼研究院發佈了8月份全國新房市場月報。報告顯示,受房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影響,8月份有66個城市新房市場成交量環比持續下滑。同比2020年,8月單月套數和麪積同比下降10%和14%,下降幅度逐漸加大。從單月成交環比情況來看,8月新房成交套數和麪積環比分別下降16%和17%,連續兩個月下滑。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兩個月股市成交火爆:9月6日收盤,滬指再度站上3600點整數關口。Choice數據顯示,9月6日當天A股市場整體成交量達1.4258萬億元。算上9月6日,A股市場已連續34個交易日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量化交易規模增加,樓市資金流向股市,都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爲成交火爆的成因。另外,地產、家電、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龍頭股都出現了回購,大股東和高管增持的情況。

深圳誠諾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兼研究總監胡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金從樓市轉戰股市是一個大趨勢,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預計樓市20年黃金期結束,開始股市20年的黃金期。

信達證券策略分析師樊繼拓認爲,當前影響居民資金長期流入的因素不但沒有改變,反而在加強(房地產調整、降準、理財利率下降)。資管新規後,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上升,收益率下降。最近一個季度,由於降準,國債利率繼續大幅下降,理財收益率進一步下降。建議投資者在行業選擇上,增加估值的要求,降低成長性的要求,在繼續超配傳統週期股的同時,可逐步開始增加金融。金融股過去一個季度非常弱,年底到明年初可能會有一波機會。

玄甲金融CEO林佳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1年地產調控政策持續高壓“房住不炒”的背景,地產投資未來數年可預期不會有多少收益,從而持續驅動資金從樓市流出,而繼續保持結構性賺錢效應的股市成爲主要的替代配置對象。另外資管新規落地,導致非常多非標產品產品結束,這些資金除了部分配置理財、債券等配置外,也有不少比例流入股市。中長期而言,全民投資比重中,地產資產佔比下降,權益資產佔比提升。

相關文章